APP下载

我与新课改的故事

2017-05-02许艳

未来英才 2017年1期
关键词:汇报说明文学段

许艳

我常说,我是一个幸运的人。

我庆幸,生在一个富足、和睦、幸福的家庭;我庆幸,长在一个和平、民主、自由的年代;我庆幸,工作在一个和谐、质朴、奋进的集体;我更庆幸,我工作于綦江新课改“全县开花、全市结果、举国飘香”的过程。

第一堂汇报课。

从令人难忘的象牙塔出来,我就走进了东溪中学这个大家庭。

东溪中学特别重视教师队伍的打造,制定了一系列措施来促进教师的成长,“三课”制度就是其中一项。“三课”即指新教师汇报课,三年以下教师合格课,三年以上教师展示课。

在这样的背景下,初出茅庐的我便开始了与新教师汇报课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记得那是在刚到学校的第五周,学校要求新教师准备汇报课。为了上好这次汇报课,我精心准备了很久:备教材、备学生、制作课件、多次试教。再各位同行的帮助下,最终确定我的教学内容为《紫藤萝瀑布》第一课时,课堂由导入——学习生字词——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拓展延伸——课堂小结六个部分组成,而且每个部分用多少时间都安排得严丝合缝,可以说是“万事具备、只欠东风”。终于到了正式汇报的时候,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走上了讲台,按预设开始讲课,然而,当我上到第四个环节整体感知的时候,时间还剩下一分钟了,秉承绝不拖堂的观念,我匆匆的进行了小结,结束了我的第一次汇报课。课后我对这堂课进行了反思,总结了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一是准备下午进行“检讨”,二是对下午劈头盖脸的“炮弹”准备一个厚实的“头盔”。

当天下午的评课活动中,语文学科组的各位老师对我的这堂课进行了充分的评价。但是,这次评课令我很意外,绝大多数老师还是以教师为中心来进行评价,虽然听到了“基本功扎实”、“有教学机智”、“课堂设计合理”、“课堂氛围活跃”等表扬的声音,但我怎么也高兴不起来。上学时学的评价课堂应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在这时好像是错误的,我上学学的这些新课改的东西都好像没用了,这真是晴天霹雳,简直比听到批评还要难过,农村中学的一线教师是怎么了,实验区的新课改都进入第六个年头了,而我们这里的一线教师连新课改的阳光都没有沐浴到,我当时就萌发了为全校教师做报告的想法,巴不得把我学到的新课改的理论全部告诉他们。

我的教材我做主。

曾几何时,“教材”在教师和学生心中的地位可以与《圣经》在基督教徒心中的地位相媲美。在全国人民的记忆中,教材的封面是一样的,内容也是一样的。教材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一切以教材为准,某一课不教或不学,那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新课改以后,“教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材不再是统一的了,地方教材、校本教材挤进了学生们的书包,某一课不教或不学,绝对是可能完成的任务。

套用一句广告语:我的教材我做主!新课改的教材观告诉我们,教材只是上课的材料,我们可以在充分了解新课标的诉求后,为了更好的服务于我们的教学,可以把教材的顺序进行调整,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也可以对教材进行重组,当然也可以对教材进行删减。我在这几年的教学中,也过了一把编者的瘾,在尊重教材的同时,把教材放在指尖把玩。以下就举一个有关说明文教学中“我的教材我做主”的例子,以供大家讨论。

《语文课程标准》有关于“说明”(说明文)的表述,第三学段有“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第四学段有“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还有“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第四学段写作有“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从中我们得到的信息是:“阅读”中没有出现“说明文”的说法,只在第三学段分别就说明性文章、叙事性作品和优秀诗文提出阅读目标;《语文课程标准》仍然沿袭“五种表达方式”的说法,“写作”条例中仍沿用文体四分法——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单列了“阅读科技作品”并提出阅读要求。然而我们能看到的也仅有这些,再“没有具体的内容项目”,对“科技作品”也没有统一的界定,“科技作品”与“说明文”是什么关系,也未见有专家进行论述;新课程提出的这些变化也“未被要求論证其内容的合适性、与达成目标的一致性、可行性,对实施条件和适用情形更是几无考虑”。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学生要想理解说明文,把知识内化,就必须要让学生有内化的工具,因此,我在教学说明文的时候,先查找资料,将说明文知识整理成册,印发给学生,以弥补教材的不足。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新课改的路还很漫长,我将在这条道路上继续求索!

猜你喜欢

汇报说明文学段
说明文阅读专练
防疫关隘,我向省长汇报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电视汇报片的艺术表达
第二学段数学新授课“学导课堂”的教学范式
我每天都得“早请示、晚汇报”
如何设计小学语文第一学段的家庭作业
如何提高自述型说明文的颜值
高中各学段史料教学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说明文中相似、相反与因果联想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