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中的导入策略研究
2017-05-02陈光荣
陈光荣
摘要:新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地正开展得如火如荼。新课改的实施让一线的课改教师收获颇丰,让广大的渴求知识的孩子们受益匪浅。新课程改革更是课堂的改革,而课堂的关键就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应该把教与学的过程转变成一个学生共同参与、共同探索、共同理解、共同创新的过程。
关键词:课改;课堂;导入
在新程改革已全面推广的今天,课堂已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很大變化,课堂越来越呈现出活动化的趋势,苏格拉底说过:“教育是把我们的内心勾引出来的工具和方法。”不管什么方法,只要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这样的课堂就成功了一半。精心、巧妙设计好课堂导入往往能激发学生兴趣为整节课奠定一个基调,是调动学生思维的兴奋剂,是架起学习目标﹑认知领域和情感领域的桥梁。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的新课程改革的课堂上,导入作为课堂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尤为关键。
数学课上采用导入的方法很多,在此我想谈谈我在数学课堂导入方法上的一点个人积累:
一、抛砖引玉,激发兴趣
教学过程中往往有一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教师一般以预设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这种问题的设计需要教师在课前领会新课程标准,把握好教学目标,钻研透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进而准确地确定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设计出问题,并在课上引导学生紧紧围绕它展开对话。
我在上八年级上册“三角形外角与内角的关系”时是这样导入的:“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三角形的内角,还掌握了三角形的角和定理,下面我们来探索一下三角形的外角,大家请结合你所知道的内容,谈一谈你对外角的认识。”
学生们畅所欲言。
生1:三角形的内角当然是指三角形内部的角,而外角就是指三角形外部的角。
生2:不对。不能这样想当然。外交不是之外部的角,而是由三角形的一边与另一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
……孩子们整得不亦乐乎。
我立刻评价:“你们的分析似乎都很有道理,结论究竟是怎么样的?请小组讨论后交流一下。”
之后我乘胜追击,轻而易举的解决了三角形外交与内角的关系。
二.调动学生好奇而导入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大家都知道,问题越大,解决问题就会越复杂,学生的思考空间就会越大;问题越小,解决问题的方法就会越简单,当然学生的思考余地就比较小,课堂生成就少。我们提倡提“大”问题(要有一定的空间),是从发展学生的思维出发的,我们又要善于设计恰当的问题空间(要有一定的指向),尽可能设计容量大的问题,避免问题过于繁琐、直白,以提高学生思维的密度与效度,达到以“精问”促“深思”的目的。
在上到“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时,我是这样引入的:上课铃声响起,师生问好刚落我就拿出一个袋子:“请组长把它分给同学们”。同学们好奇的打开袋子一看——几根长短不一的小棒子。
我不紧不慢的说:“请同学们拿出袋子里的小木棒,分别量出他们的长度。”
A同学:我这里有4跟小棒,分别是3cm、4cm、5cm、8cm.
我继续引导:小学的时候我们也用过小棒,不知大家想过没有:在4根长短不一的小棒中任取3根,可以搭成几个不同形状的三角形?
B同学:4个。他们的边长分别是3cm、4cm、5cm;3cm、4cm、8cm;3cm、5cm、8cm;4cm、5cm、8cm.
我立刻夸奖了B同学:你的反应真快,已经把所有的组合可能都找齐了。不过他们真的都能搭成三角形吗?让我们动手拼一拼吧。
一节课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我利用孩子们的好奇心,轻轻松松的解决了三角形两边之和与第三边的关系,三角形两边之差与第三边的关系。
三、结合现实生活,由易到难,创设情境导入
难度是指问题的深度与广度,难易适度就是指问题要切合学生实际。“大”问题也是有个度的,控制难度要考虑三个因素:一要切合学生的知识基础。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问题要求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缺乏联系时,问题就显得太难了;如果问题要求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知识有密切联系,又有中等程度的分歧,对集中学生注意力,动员学生积极思考最为有效,那么这个问题就显得难易适度。二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教师设计的问题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积极思考或多或少都能解答。
在‘探究全等三角形性质这一部分时,我首先通过课件出示视屏:同一底片洗出的两张尺寸相同的照片的视屏和统一图形复制出来的图形让学生观察思考:每一组视屏有什么特点?
学生得出结论:形状大小相同。
我继续引导:你能举出生活中的形状大小相同的例子吗?
学生从自然景观到模型建筑、艺术品等找出了好多例子。我乘机揭开新课:两个形状、大小相同的图形有什么特点呢?怎样判定两个图形是否是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图形呢?
过渡自然,学生兴趣盎然,为本节课任务的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所以,在课堂上我们要注意引导方式,这样才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求知欲。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学生就会感到索然无味,在一定程度上也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因而教师要善于变直为曲,巧用“曲问”,找出学生兴趣与教材的结合点,使问题提得生动巧妙,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效果。
“教者有心,学者得益”。在课堂实践中我体会到,设计好一个引导性强的问题和在课堂中科学地引导学生张开思维的双翅,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最大限度地拓展学习的空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发展个性,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