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初中语文学困生转化策略
2017-05-02陈昌永
陈昌永
摘要:任何一个班集体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几名学习困难的学生,教育工作者只有认真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才能真正达到"面向全体学生教学,促进全体学生共同发展"的最终目标。
关键词:初中语文;学困生;成因;转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2-0037-0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4年6月10日的《萨拉曼宣言》中指出:"人的差异是正常的。学习必须据此来适合儿童的需要,而不是儿童去适应预先规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速度和性质的假设。"学困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群体,如何转化学困生是衡量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
1.分析后进生形成的原因
1.1 社會风气、环境影响。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各种消极思想出现,甚至呈泛滥趋势,因而一些初中生甚至小学生已经受读书无用论这类观念的影响。于是,他们在思想上放松,行为上懈怠,学习成绩自然很不理想。可见,后进生的产生与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不无关系。
1.2 家庭因素、学校问题。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是不少孩子的家庭教育缺乏科学性和有效性。如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或是家长忙于自己的事情,对孩子管教、帮扶不足,使得孩子没有学业追求。再有就是因为一些家庭不够和谐,影响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和学业的进步。而作为培养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场所,有些学校过分重视应试成绩,教师戴着变色眼镜看学生,使得成绩差的学生受到各种打压,蜕化为后进生。有些校风、学风不好的学校,在对学生行为习惯、学习品质的引导上缺乏力度,使得一些学生随波逐流而成为后进生。
1.3 学生自我要求不高。初中生一方面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另一方面他们也具有意志薄弱、情感脆弱和自觉性差等心理特点。一些学生在小学时没有能够克服学习困难,没有形成一定的学习能力。随着初中学习内容的加深,他们对学习更加没有兴趣,也没有一定的学习方法,因而恶性循环,最终沦为后进生。
2.初中语文学困生转化策略
2.1正确对待学生,关爱学生成长。对于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必须以"爱是教育的核心"作为中心环节。作为教师应热情地关心和爱护学困生,努力为学生搭建一个和谐、民主、愉快地学习环境,用友好、宽容、平等的心态对待学困生。教师对学生赞美是爱的体现,也是一种教育的艺术。教师要注意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对他们在学习上取得一点进步和思想品德、关心集体、劳动表现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进步和高尚之处,应及时表扬和鼓励。
2.2 优化课堂教学方法,提高学困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固然重要,好的教学方法不仅体现了教师的传道授业技能之高超,更是学生产生浓厚学习兴趣的源泉,也是检验学生课堂获取知识多少的最直接最简单的方法。我认为,教育的最优化,就在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双方的心理认同所产生的"爱";教师对学生的爱,是理智和感情结合的爱,是对学生真正的理解和热切的希望,以及最佳教育方法的总和,又是教育的思想和教育艺术的集中体现。应该根据学困生的不同情况,依据因材施教的原则,教师一定要摸清他们在学习方面存在的具体困难,包括学习基础、学习能力以及学习需要、动机、兴趣等情况,把他们的学习分为一定的层次。
2.3 在语文教学中规范学困生的学习习惯。马申基说过,学生的习惯乃是他的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的增值,而存放者一生都会享受它的利息。《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养成语文学习的信心和良好的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等目标。教师要帮助他们积累、优化语文学习方法,实现由"能学"到"会学"的转变。
2.4 持之以恒是保证转化学困生成功的关键。作为教师,费尽心思转化学困生有所成效,但不容过分的乐观。因造成"学困生"学困的原因有多种,如先天性弱智或存在生理缺陷、家庭环境的影响、社会环境的影响、教学方法不妥等,加上受年龄、知识、性格的影响,他们的思想与行动往往具有很大的反复性。今天认识的东西,明天又会忘记,刚刚得到表扬,转身又做错事。教师必须正视这一点,不怕麻烦地耐心疏导,要允许学生多次反复,事情的发展往往会有曲折。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也一样,我们在做学困生转化工作时,不能企图通过几次谈话、补课、家访等就立竿见影,对他们转化过程中出现的反复,应客观地加以分析,明确"反复"是学困生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特点。
总之,没有任何一个学习困难的学生会拒绝进步,我们必须遵循"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教育规律。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转化学困生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教师精心策划,从实际出发不断探索有效教学的途径,真正让"轻负高质"为学困生打造一片学习的蓝天,任他们自由而快乐的翱翔!
参考文献:
[1] 赵祸棋.李莞.语文教学实施指南《初中卷》[M].湖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 周庆元.中学语文教育心理研究[M].湖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