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拉近父母与子女的距离
2017-05-02徐炯权
徐炯权
父母讲述
儿女的心离我们越来越远
子女孝顺,一家人和谐相处,是父母最高兴的事情。然而,当今许多父母和儿女之间却是矛盾重重。
故事一:
母子针尖对麦芒
讲述人 邢兰
儿子小时候和我们十分亲热,自从上了高中以后突然变了个人似的,我们一问他学习情况,他就说“你们烦不烦啊”,堵得我半天说不出话来。
一次,我端着一杯牛奶去他房间,他却皱着眉头说:“不是跟你说了进来要敲门吗?”看着他这副样子,我的无名火就往上冲:“你这是什么态度?这是我家,你是我儿子,我进房间有权利不敲门,你现在长大了不把父母放在眼里了是不是?”儿子仰头瞪着我:“那你对我又有多少礼貌和尊重?”听到动静,老公赶忙过来,嘴里连声说:“哎呀,你们俩最近怎么了,一碰头就对掐!”
儿子谈到同学,我便提醒他要跟学习好的同学交往,儿子一听就不耐烦,说我评判标准单一;带儿子去买衣服,我给他选的衣服他愣说老土,钱在我手上,当然由不得他,可他宁愿不买,掉头走人;我们生怕他早恋,所以一遇到他接电话或者打电话,我就要问问对方是什么人,可他总是冷冷地说“我的事不用你管”。他说要去看演唱会,我一听就气不打一处来:“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你的首要任务是学习!爸妈都急死了,你倒是跟没事的人一样,还有心思惦记这些,整天不务正业……”我话还没说完,他就跳起来说:“学习,学习,你除了学习能不能说点别的!我已经够累了,就不能有一点放松的时间吗?你一点也不了解我!”“你是我生的,我不了解你?!你有多少心思放在学习上?”
这样的次数多了,我也心力交瘁。我常常回想起以前那个小男孩,奶声奶气地叫我“妈妈”,即使我骂他,他依然往我怀里钻,仰着脸要我抱。
故事二:
父女俩矛盾重重
讲述人 胡楚
我和老婆结婚3年后才生了女儿。女儿小时候乖巧懂事,是我们的掌上明珠。只可惜,女儿读小学四年级时,她妈妈因患乳腺癌晚期,医治无效离开人世,抛下了我们父女俩。
老婆去世后,我又当爹又当妈,含辛茹苦地把女儿带大。女儿考上了重点大学,我自然是扬眉吐气,心想着等以后女儿毕业了,有了工作,我就可以享福了。
可没有想到的是,女儿上大学后却变了。以前不怎么喜欢打扮的她,开始烫头发,穿流行的衣服。不但如此,她还在网上看外国小说、外国电影。我平时喜欢看党报、都市报,她喜欢看时尚周刊。我们经常为争抢电视频道闹别扭,有时还为蒋大为的歌好听还是周杰伦的歌好听争得面红耳赤。我斥责她不务正业,她说我死脑筋,跟不上潮流。
由于话不投机,爱好相左,我们父女之间的对话越来越少。慢慢地,女儿有什么想法也不和我说了。去年,她在学校找了个男朋友。我知道后把她大骂了一顿,说学习期间不应该谈恋爱,就算要找男朋友也不能找外地的。谁知,她给我扣了一顶“高帽子”,说我干涉她的恋爱自由。
我希望女儿毕业后能进个稳定的单位,最好是当个公务员。可她并不喜欢在一个固定的单位朝九晚五地上班,更愿意待在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她喜欢导游、营销员等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还想创业当老板。
我语重心长地对女儿说:“爸现在就你一个亲人,我希望你毕业后留在省城工作,这样我老了以后你也可以照顾一下我。”没想到她说:“我不可能为了给你养老送终就留在省城工作啊。至于养老问题,你大可不必担心,将来你老了,可以去养老院养老,那里有专人照顾,我负责你的养老费用。”
真是太寒心了,我把女儿养大了,她却一点也不理解我的苦心。
故事三:
女儿的心越来越琢磨不透
讲述人 刘婉玉
女儿在北京工作。一次,我和丈夫去北京看望女儿。女儿说先带我们去宋庄转转,再带我们去看一场话剧。我说,不如去看看天安门。女儿一脸的不情愿,说我们思想落后,跟不上时代。为了帮女儿补充营养,我们特意买了大鱼大肉,女儿非要吃豆腐小菜,说那样才不会发胖。
女儿结婚后贷款买了一套房子,我和丈夫聽说他们欠了银行几十万元利息,就赶紧卖掉家乡的房子,决定搬去北京和女儿女婿同住,将我们卖房子的钱供他们提前偿还贷款。没想到女儿不接受我们的钱,还生气地说:“谁让你们卖掉老家的房子?这么大的事也不跟我们商量一下,我们还贷款要你们瞎操什么心?”
女儿结婚两年后,还没有生孩子的打算,我们很着急。再说,我和老伴在北京也没个朋友,每天做饭打扫卫生,很无聊,所以想早点抱孙子。女儿却说:“我们目前还想过二人世界,等两年再说吧。”“那我们待在北京还有什么意思啊,不如回老家。”我没好气地冲女儿说。“那你回去啊?”女儿一句话,把我堵得心里难受。要知道,我们现在回去连房子都没得住了。
想想我这个宝贝女儿,都成家了,怎么还这么不懂事,不体谅我们的一片苦心呢?
记者观察
“代沟”是如何产生的?
子女的心为什么会离父母越来越远?主要有以下原因。
原因一:不同经历导致观念的巨大差异
上一辈人身上都留有计划经济时代的深刻烙印,他们受过苦,知道生活的艰辛。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方面面都在朝着更加开放、更加文明、更加先进的方向发展,人们不但生活富裕了,精神生活也越来越丰富多彩,并因此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事原则。
原因二:不能和子女进行平等的交流
在这个强调民主、强调个性的现代社会里,子女独立思考、独立自主的意识越来越强。有的父母由于平时缺少与子女的沟通,不理解、不知道子女想要什么,认为自己说的话或做的事都是对的,以特有的家长身份强制子女接受自己的思维观念,让子女去做不感兴趣的事情。有的父母为了维护“家长”的尊严,从不把子女当朋友,不和他们进行平等的交流,不去了解子女心中的想法,不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有的父母自己搞不懂的事情,也不愿意放下面子向子女请教,甚至明明是自己做错了,也不肯承认。久而久之,子女必然会产生一种反抗意识,有的转变为叛逆行为。
“子女叛逆的结果,轻者和父母无话可说,处处和父母作对;重者可能会离家出走,被不怀好意的人利用。”有学者提醒,对于子女的叛逆行為,父母切不可粗心大意,听之任之。
原因三:没有给子女树立好的榜样
家庭教育是子女接受教育中最为重要的教育内容之一。子女一出生,父母就成了子女的启蒙老师,担负着培养和教育子女的责任和义务。身教重于言教。父母的言行品德,对子女都会有耳濡目染的作用。如果做父母的不给子女树立一个好的形象,就会被子女轻看。在这种情况下,要教育好子女谈何容易。
“爸妈经常吵架,还摔东西,真让人受不了。”说起自己的父母,读高二的王妮一脸的怨气。她说,每次父母吵架,她就无心学习,久而久之,成绩就跟不上其他同学。父亲还一个劲地埋怨她学习不认真,成绩不好,说什么“少小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她有时顶撞几句,父亲就呵斥她。
王妮的父亲好酒,每次闻到父亲身上熏人的酒味,王妮就一脸的不屑:“整天叫我珍惜时间好好学习,你自己呢?天天不是喝酒应酬,就是闲聊、看电视,再不然就是玩牌、打麻将。怎么就不做出一个好父亲的榜样来呢?”
王妮对母亲的意见也很大。母亲时常偷看她的日记,有次看到她日记中写到一个男孩子,就责问她是谁?是不是在学校偷偷谈恋爱?王妮不说,母亲就骂,骂的都是一些难听的粗话。每次母亲一骂,王妮就躲开,母女俩从来没有心平气和地沟通过。
像王妮父母这样的人还不少。有的父母养成了不学无术、好吃懒做、赌钱打牌的习惯,养成了不尊重子女、私下打探子女隐私的习惯,却还趾高气扬地要求子女这样那样,要求子女听自己的话,自然会遭到子女抵制。
专家支招
在包容与理解中化解矛盾
如何消除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代沟,化解矛盾冲突,拉近双方的距离?中南大学心理教育学院博士、心理学教授唐海波表示,这需要相互理解、包容与尊重。
从做父母的角度来看,需要注意如下两点。
其一,学会关爱子女。
孩子之所以出现叛逆行为,多半是由于父母的溺爱和过度的呵护、关心导致的。在这个知识爆炸、竞争激烈的社会,大多数父母对子女寄予了过多过大的希望。父母希望子女学习成绩好,性格温驯,说一不二,希望子女能够考上名牌大学,将来找好工作、好对象。可以说,现在孩子稚嫩的肩膀上承受着超负荷的重托,他们的成长过程不能顺应天性,而是被“提前拔苗、过度施肥”。他们过早告别玩具,提前按父母设计的生命轨迹被迫参与过多过滥的社会竞争,他们困惑于“我的青春谁做主”,继而在痛苦中反抗。这时,做父母的就不应该太在意自己的“权威”地位,摆“至高无上”家长姿态,用自己的思维观念去教训他们,而应该放下架子,真正从理解儿女的心理发展和兴趣好爱入手,把儿女看作自己的朋友,与他们好好相处,好好沟通,让爱真正滋润到儿女的心田里去。
其二,树立好自身形象。
父母的权威不是依靠责骂、怒吼和体罚建立起来的,而要靠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建立。育人先育德,做父母的无论自己地位怎样低微,家庭如何贫困,都不能缺少对社会、对他人的一颗爱心。爱心有时也许仅仅是举手之劳给老人让个座,仅仅是给灾区、贫困地区或者有需求的人捐献几十元甚至是一元钱的小事,却足以让你的子女仰视你的高大形象,并从中潜移默化,学会关爱和尊重他人。
除了人格,父母还须重视自身的“才能”形象。没有才能的父母很容易被孩子看低。某中学一份调查就证实了这一点,这些青春期的孩子普遍认为自己的父母素质太低,只知道看电视连续剧、打麻将、做美容或逛街。对此,一位教育专家评价说:“父母们总是不停地要求孩子学这学那,但是他们自己却往往甘于平庸。”父母要注意学习新的知识,跟上时代的步伐,尽量与孩子协商解决事情的最佳途径。
从做子女的角度来说,必须要做到如下两点。
其一,学会理解父母。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虽然很多父母的教育意识没赶上时代变迁的脚步,但溺爱也好,打骂也罢,绝大多数父母对儿女都怀着深切的爱。这种爱,需要做子女的在成长的过程中去感悟和体会,而不是责怪,更不应对他们心怀怨恨。更何况,父母的某些道德标准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与当今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一致的,他们身上的优良品质仍然值得现在的年轻人学习。尽管他们身上也有一些与现代社会不合拍的时代烙印,子女也应该包容和理解,不应该去挑剔、讨厌,甚至责骂父母,而应该学会克制和忍耐,学会站在父母的角度考虑问题,用一颗包容之心来对待父母的缺点与不足。
其二,学会孝敬父母。
年轻人聪明率真而又不免骄纵任性,他们依赖父母又注重自我。因为他们与父母在思维定势、价值观念、道德标准、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差异,使得正值青春期的他们与临近更年期的父母发生越来越多的碰撞与冲突。这虽然是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但可怜天下父母心,做子女的无论何时都不应该忘记,是父母教会我们用筷子、吃东西;是父母教会我们系鞋带、穿衣服。父母的爱是需要儿女从心里、从行动上来回报的。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都是“孝为先”。如果做子女的能够学会如何感恩父母,想方设法孝敬父母,让他们快乐地、满意地生活,父母就会感到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