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的城市行动
2017-05-02鄂璠
鄂璠
“一带一路”倡议给古老的丝绸之路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也为中国乃至世界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而城市,无疑是“一带一路”建设所需要的重要引擎之一,乌鲁木齐、兰州、西安、泉州等诸多中国城市,已站在了建设“一帶一路”的新起跑线上,准备用自身的实际行动走出一条全新的丝绸之路
向西开放 凭借着“依托疆内,辐射全国,布局欧亚”的经营战略定位,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定位于“依托地缘优势,深化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合作,形成“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重要的交通枢纽、商贸物流和文化科技中心,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新疆大放异彩。
所有的人都鼓起掌来,当业务系统里企业信息显示的那一刻,无人不为自贸区多证合一、多事项联办综合系统与西安市工商局业务系统无缝衔接测试的顺利进行而感到振奋。
这一幕发生在2017年3月23日的晚上,西安国际港务区政务服务大厅内依然灯火通明,此时,自贸区带来的红利,已然开始密集地向企业全力释放。8天之后,陕西自贸区终于迎来了历史性的时刻——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于4月1日挂牌成立。
自贸区,让陕西省以及它的省会城市西安共同再次站在了改革开放的潮头。作为连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重要枢纽和“向西开放”的战略前沿,在陕西设立内陆型自由贸易试验区可谓意义重大,陕西被赋予了探索内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新模式的特殊使命。而西安既是古丝路的起点,也是丝路经济带的重要支点,这座国家区域中心城市正通过其在历史、文化、旅游、高新技术、人才等多方面的优势,全力融入“一带一路”的人文交流与经济合作。
距离西安1700公里左右的福建省泉州市,在今年3月份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他们身穿花布衣,头戴簪花围,不时对着手机镜头用外文介绍。这是新华社海外社交媒体平台记者们进行的“一带一路”系列直播,泉州这座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城市被选为系列直播的第一站。
早在宋元时期,泉州就与世界百余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密切的海交贸易,并成为当时东西方国际贸易网的重镇、世界性的经济文化中心,泉州港曾出现过“涨海声中万国商”、“市井十洲人”的盛景。而今虽然时过境迁,但泉州一直重视对海上丝绸之路地位与作用的传承,致力于打造新时代对外交流的桥头堡。
泉州不仅仅热情地把客人们“请进来”,还积极地“走出去”。就在西安市为自贸区红利而鼓掌的当日,泉州市也迎来了一件大喜事——3月23日,以“创新转型,海丝扬帆”为主题的福建泉州外资专场招商推介会在深圳举行,吸引了美国、德国、新加坡、菲律宾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名客商,以及多个海内外商协会代表参会。会上,泉州各县(市、区)推荐的33个外资产业项目现场签约,投资总额32.31亿美元,拟利用外资16.64亿美元。
西安与泉州,前者是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新时期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起点城市;后者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先行区。两座千年前就因为丝绸之路而享誉世界的城市,在千年之后不仅仍续写着丝绸之路的中国故事,还因为“一带一路”而走到了一起。两年前的5月22日,泉州市政府与西安市政府共同签署了《建设“一带一路”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两座古代海陆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携手站在了建设“一带一路”的新起跑线上,准备用自身的实际行动走出一条全新的丝绸之路。
为“一带一路”而动起来的中国城市不仅仅只有西安与泉州,乌鲁木齐、兰州、西宁、重庆、成都、郑州、武汉、长沙、南昌、合肥、上海、天津、宁波、广州等城市,都在积极行动、主动担当,努力抢抓“一带一路”为城市及区域发展带来的新机遇。
新时代的“一带一路”
“2000多年前,亚欧大陆上勤劳勇敢的人民,探索出多条连接亚欧非几大文明的贸易和人文交流通路,后人将其统称为‘丝绸之路。千百年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薪火相传,推进了人类文明进步,是促进沿线各国繁荣发展的重要纽带,是东西方交流合作的象征,是世界各国共有的历史文化遗产。”——这是《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以下简称为《愿景与行动》)中“前言”部分的一段文字。
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愿景与行动》,从“一带一路”战略的时代背景、共建原则、框架思路、合作重点、合作机制、中国各地方开放态势、中国积极行动和共创美好未来等8个方面全面阐述了“一带一路”的总体战略。这是中国政府推进“一带一路”区域合作的一个战略规划文本,也标志着对中国发展将产生历史性影响的“一带一路”战略进入了实质的规划实施阶段。
彼时,时光已经进入到21世纪的第15个年头,在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为主题的新时代,面对复苏乏力的全球经济形势、纷繁复杂的国际和地区局面,传承并弘扬丝绸之路精神更显重要和珍贵,而当今的“一带一路”建设战略无疑给古老的丝绸之路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
2013年9月7日,习近平主席访问哈萨克斯坦时提出,要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这是中国领导人首次在国际场合公开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大战略构想。10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演讲时提出,中国致力于加强同东盟国家互联互通建设,倡议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愿同东盟国家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李克强总理在参加2013年中国-东盟博览会时强调,铺就面向东盟的海上丝绸之路,打造带动腹地发展的战略支点。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促进沿线各国经济繁荣与区域经济合作,加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
《愿景与行动》在“框架思路”部分指出:“一带一路”贯穿亚欧非大陆,一头是活跃的东亚经济圈,一头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中间广大腹地国家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丝绸之路经济带重点畅通中国经中亚、俄罗斯至欧洲(波罗的海);中国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中国至东南亚、南亚、印度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点方向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
“一带一路”离不开国内各省市区的协调和配合,甚至“一带一路”的进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内各地的协同发展。
在“一带一路”的终极版图中,圈定重点涉及的18个省(区、市)包括新疆、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等西北的6省(区),黑龙江、吉林、辽宁等东北3省,广西、云南、西藏等西南3省(区),上海、福建、广东、浙江、海南等5省(市),内陆地区则是重庆市。此外,规划还提及要发挥港澳台地区在“一带一路”中的积极作用。
“一带一路”建议规划重点提及了多个节点城市,包括西安、兰州、西宁、重庆、成都、郑州、武汉、长沙、南昌、合肥等内陆城市。强调支持郑州、西安等内陆城市建设航空港、国际陆港,加强内陆口岸与沿海、沿边口岸通关合作,开展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沿海的节点城市同样不容忽视。规划强调,加强上海、天津、宁波—舟山、广州、深圳、湛江、汕头、青岛、烟台、大连、福州、厦门、泉州、海口、三亚等沿海城市港口建设,强化上海、广州等国际枢纽机场功能。
命题“丝路城市”
“‘一带一路战略对经济要素与资源配置及流动的高度市场化和高效化的促进决定了该战略的空间应对不是排他性的,而是各省市和各城市协同、合作的共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党委书记彭震伟在其撰写的文章《“一带一路”战略对中国城市发展的影响及城市规划应对》中指出。
筑梦空间 “一带一路”离不开国内各省市区的协调和配合,甚至“一带一路”的进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内各地的协同发展。图为兰州市“黄河母亲”雕塑。
彭震伟列举了江苏省的例子,《愿景与行动》虽未提及江苏省,但江苏省与《愿景与行动》所提到的省区市及核心城市之间均已形成了紧密的经济社会联系,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甚至比其他省份更密切。“因此,通过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形成网络化的、安全高效的各类要素联系通道,城市与区域之间将构成一个开放的、包容的区域空间有机体,参与到服务‘一带一路的战略格局中。同样,‘一带一路沿线的中心城市也将与区域内的其他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形成紧密联系的城镇协作圈,共同发挥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对区域的开放引领和辐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一带一路战略不是一个区域发展战略,而是统筹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长远、顶层战略,是一个具有一定空间指向和空间范围的国家战略。”
“一带一路”战略自提出以来,就立即引起了国内外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企业界人士等的广泛重视,不少人从宏观区域或国家层面进行了大量研究。
上海社会科學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的屠启宇和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的杨传开发现,从城市层面开展的“一带一路”战略相关研究相对来说还比较少,因此在去年,他们提出了“丝路城市”的概念。
“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是一个自1世纪开始蔓延到19世纪的陆上和海上贸易路线网络。陆上丝绸之路依托商队驿站、海上丝路依托沿海港口,实现了丝绸、香料等商品物资交换,更有许多不同语言、文化、宗教的人民相互接触、交流思想,相互影响,从而成就了人类文明史上一段和平交流与相互对话的独特历史;也成就了一批由驿站和港口升级而来的丝路沿线城市。麦加、巴格达、大马士革、亚历山大、撒马尔罕、泉州等不少城市至今仍屹立于世界名城之列,承载着开放、沟通的‘丝路精神。”在屠启宇、杨传开看来,当今,推动“丝路城市”的命题同样有着重大战略价值,因此他们将“丝路城市”的概念界定为:处于“一带一路”沿线范围内,对所在国家、地区具有重要经济、社会、文化、对外交往战略地位和影响力的枢纽性城市。这些城市大部分是所在国家或地区的要素流动节点和增长极,对于所在国家或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在对“丝路城市”概念进行界定的同时,屠启宇、杨传开亦指出,鉴于“一带一路”倡议的开放性,当前意义上的“丝路城市”还并没有明确的地理界线与门槛标准,但这些城市具备一些共同特征,可以将其归纳为:网络连接功能、战略枢纽地位、开放包容文化,这些共同特征有利于其形成发展共识。
城市,无疑是“一带一路”建设所需要的重要引擎之一。
“联”与“通”——新丝路上的新思路
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教授、《行者智见:“一带一路”年度报告(2017)》主编赵磊从2013年9月开始深入研究与调研“一带一路”并主持中央党校“一带一路与边疆稳定”重点研究课题,2015年5月他又推动成立了“一带一路百人论坛”。
从西北地区的新疆、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到西南地区的云南、贵州、广西、四川等地,从沿海省份的辽宁、山东、安徽、浙江、江苏、福建、广东、海南到内陆省区的内蒙古、山西、河北等地,赵磊觉得,“一带一路”让他自己有了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的机会。据他观察,目前大陆31个省、区、市在制定“十三五”规划时,大多都主动和“一带一路”进行对接,“一带一路”对于中国城市和企业来说是难得的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机遇。
《小康》记者查阅各省区市的“十三五”规划时发现,的确如赵磊所言,大部分地区都显示了主动对接大战略的决心与动力。
比如,在《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一带一路”被10次提及,重庆要全面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依托渝新欧大通道、长江黄金水道和渝昆泛亚铁路大通道,充分发挥战略连接点枢纽作用,增强在西部开发开放中聚集辐射能力的决心清晰可见。
在《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中,“一带一路”被5次提及,其中“第十一章 深化全方位开放合作”专门用一节内容对“加快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进行了集中表述。福建省不仅要建设互联互通的重要枢纽、构筑经贸合作的重要平台、形成人文交流的重要纽带,而且还将创新开放合作新机制,传承商贸人文历史,发挥海上海外优势,努力成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主力军。
《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在“第二十九章 深化对外开放”中用一节内容对“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战略”进行了集中表述,提出要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深化与沿线国家经贸合作、加强人文交流、完善对外开放区域布局,等等。
从各省区市对接“一带一路”的目标来看,“联”与“通”是各地在全面而深度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战略中呈现出的新思路。
《愿景与行动》在“合作重点”部分指出,沿线各国资源禀赋各异,经济互补性较强,彼此合作潜力和空间很大。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
具体到中国的各个城市而言,“联”与“通”的重要性同样不言而喻。
今年2月初,国务院印发《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6—2030年)》,其中提到“促进各类城镇协调发展。以开发轴带和开发集聚区为依托,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此前,就有学者指出,“新型城镇化”是“一带一路”全球战略的主要空间平台和核心支撑体系。近日,又有观点认为,中国“十三五”期间重点推进的十九个城市群规划将形成与“一带一路”相呼应的区域城市群发展结构,下一步应通过中外区域战略规划、城市群发展互动,实现更高级别、更广范围的互联互通,打造由“点”及“线”的丝路城市走廊。
从愿景到行动
2017年3月15日下午5时许,X9081次货物列车从中欧(中亚)班列乌鲁木齐集结中心始发,驶向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这是中欧(中亚)班列乌鲁木齐集结中心自2016年5月投入运营后开行的第200列西行班列。
历史机遇 从西北地区的新疆、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到西南地区的云南、贵州、广西、四川等地,从沿海省份到内陆地区,“一带一路”都为它们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图为西安市风貌。
近年来,中欧班列迅速发展,成为了“一带一路”经济带上的“崭新”物流品牌,为全面提升“丝绸之路”沿线各国经贸水平提供了运输保障。凭借着“依托疆内,辐射全国,布局欧亚”的经营战略定位,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定位于“依托地缘优势,深化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合作,形成‘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重要的交通枢纽、商贸物流和文化科技中心,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新疆大放异彩。
同样是在今年3月,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复,《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商贸物流中心建设规划(2016-2030年)》正式发布,明确了今后加快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商贸物流中心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措施。该规划提出,将打造环乌鲁木齐商贸物流核心圈,强化乌鲁木齐商贸物流枢纽和国际化城市的主体地位。
位于天山北坡经济带、“乌(鲁木齐)昌(吉)石(河子)”城市群核心地带的乌鲁木齐,适时承接交通枢纽中心、商贸物流中心、金融中心、教育文化中心、医疗服务中心功能,作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的乌鲁木齐面临着又一次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
近年来,乌鲁木齐市一直着眼于内外兼修,以“大交通”提升新疆速度,用“大物流”带动“大商贸”,靠“大金融”拉通线上与线下,凭“大科技”营造现代文化氛围,借 “大医疗”铺就“健康丝路”,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保持着奔跑的态势。以交通为例,如今,乌鲁木齐市的立体大交通时代正加速到来,今年,乌鲁木齐开建的项目有轨道交通、绕城高速连接线、城市快速路、城市主干道、公共交通、综合管廊项目,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全力推进。
只有交通兴旺才能使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这是“一带一路”上重要节点城市的共识。如今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中欧、中亚班列,正在为中国开辟一条时间和距离更短,面向中亚以及欧洲的贸易通道。
今年前两个月,“兰州号”国际货运班列已发运10列、238车,货运量8774吨,货值达1914万美元。而“兰州号”国际货运班列正是甘肃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具体举措。
自“一带一路”战略提出以来,甘肃省俨然从一个内陆省份变为了向西开放的前沿阵地,省委省政府抢抓重大战略机遇,全力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建设,对外开放保持强劲势头。而无论作为省会城市,还是作为全国重要的物流枢纽,先天优势明显的兰州无疑都是甘肃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的核心节点。
2016年,兰州—迪拜、兰州—达卡国际货运包机出口、澳大利亚—兰州国际货运包机进口开始直航,并在旅游旺季先后开通多条旅游包机航线。10月底,“兰州号”南亚公铁联运国际货运班列从兰州国际港务区发车,目前已实现常态化运行,出口货物1万余吨货值8850万美元。同时,兰州发出的首列中亚、中欧国际货运班列顺利返程,在国内率先基本实现双向常态化运营。
“兰州的机遇必须要站在‘一带一路这个大棋局上来看,而甘肃作为整个丝绸之路经济带里面的黄金中心,其重要支点就在兰州。”对于 “一带一路”大战略为兰州带来的机遇,著名经济学家马光远如是分析。
“双子星座”焕发异彩
在马光远看来,整个中国西北地区有两座城市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双子星座”,兰州便是其中之一,另一座,则是距离兰州600多公里的西安。
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在“一带一路”对外开放过程中具备了天然的优势,跨越千年,今天的西安因“一带一路”战略而再度迎来新的历史机遇。这座城市,正在通过加速构建立体丝路通道和搭建多层次合作交流平台,努力打造“一带一路”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在新欧亚大陆桥的节点上传递属于自己的时代脉搏。
在国家“一带一路”和向西开发的战略背景下,构建外达内畅、货畅其流、衔接高效的综合交通枢纽体系,是内陆地区更好地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发挥联通陆海作用、快速融入全球竞争合作的重要途径。在西安国际港务区的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可以看到这样的景象:整装待发的集装箱被堆成一列又一列,绵延几公里,一眼望不到边。从2013年11月首列“长安号”开行,到2016年12月汉堡专列开箱查验、莫斯科专列顺利开行,西安出发的国际货运班列基本实践完成了“一干两支”的总体规划,并且实现了已开行班列的“有来有往”。伴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一条条连接欧亚、贯通大洋的国际铁路物流通道以西安为起点,逐渐成熟、完善。
“西安要大发展,关键要提高西安的定位,由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提升為亚欧合作交流的国际化大都市。”在陕西省城市经济文化研究会会长张宝通看来,“一带一路”建设主要就是加强亚欧合作交流,只有提高西安的定位,才能与“一带一路”战略对接上,才能抓住“一带一路”的机遇,实现追赶超越发展。
张宝通告诉《小康》记者,西安在历史上就是亚欧合作交流的国际化大都市。在汉唐长安那个时代,亚欧大陆实际上就是世界。那时,美洲还没有被发现,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是近代的事;除地中海沿岸,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还是不毛之地;到明朝郑和下西洋,中国才开始大规模走海路。可以说,古丝绸之路就是古亚欧大陆桥。当时,罗马的商人、波斯的商人、西域各国的商人和日本、韩国的友人云集长安(西安的古称),长安事实上就是当时亚欧合作交流的国际化大都市。“今天的西安虽然不是首都了,但如果抓住‘一带一路的历史机遇,发挥好自己的区域优势,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大潮中,仍然可以成为亚欧合作交流的国际化大都市。”张宝通建议,一要建设大西安,二要带动大关中,三要推动大西北,四要走向大亚欧。
据张宝通分析,与当年沿海重点向东开放不同,“一带一路”重点是向西开放,特别是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主要是依托亚欧大陆桥,加强亚欧合作交流。“西安地处我国大地原点附近,是沿亚欧大陆桥最重要的中心城市,科技教育、高新技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国防科技在沿桥是最强的,可以成为亚欧大陆桥经济带的心脏。形成长江经济带有龙头上海带动,亚欧大陆桥经济带有心脏西安推动这么一种格局。”对于西安的未来发展,张宝通显得信心满满,他说,“亚欧合作交流需要一个中介地、一个国际场所,需要一个国际化大都市担此重任,这就是西安。”
在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校长助理邹统钎看来,“一带一路”倡议提出3年多以来,西安、兰州、乌鲁木齐这三座城市的变化是最大的,但放眼更多的节点城市,不难发现,前述三座城市只是中国城市普遍力争抓住机遇、快速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并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缩影。据邹统钎观察,中国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诸多城市普遍在两个方面发生了明显变化,一是吸引了资金流,二是聚集了人流。“那些能调配物流、人流和现金流的城市,将成为‘一带一路上最重要的城市。一个城市能否成为世界城市,不在于它拥有多少资源,而在于有多少资源是由它来调配。”邹统钎举了巴基斯坦瓜达尔港的例子,“它调配资源的潜力在于,打通之后可以将中东石油的运输线路节省80%以上,这意味着大量的人流、物流和现金流。”
“一带一路”究竟需要怎样的城市?
虽然交通物流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已经有了飞速发展,但在赵磊看来,交通物流欠发达依然是中国丝路城市对外开放的主要瓶颈。“研究表明,交通物流产业每增长1%,GDP将增长2%~3%左右,现代物流业将成为丝路城市未来的支柱产业之一。”据赵磊介绍,通过问卷调查可以发现,以核心城市为原点、以飞机航程两小时为半径,这个圆圈内的区域对人才,尤其是精英人才,以及资本,都有着充分的吸引力;到机场后,以机场为原点,以两小时车程为半径的圆圈对人才和资本具有相对吸引力,要是航程超过两小时、车程超过两小时,那么区域内的城市对人才和资本的吸引力就开始锐减。
因此,赵磊认为,建设两小时交通物流圈应该是未来丝路城市发展的大方向。
“今天,对中国城市和企业而言,要想抓住机遇,首先需要想明白两个问题:第一,中国城市、企业要卖什么,是产品、技术、服务、标准,还是话语权?卖给谁,哪个国家或者是地区?第二,中国城市、企业要买什么?从哪儿买?”赵磊为中国城市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是通过品牌建设提升丝路城市软实力。自约瑟夫·奈教授在上世纪90年代于《软实力》一书中提出“软实力”这一概念之后,软实力便逐渐延伸到国家、区域、城市、产业等各个领域。丝路城市要提升自身软实力,需要做到:塑造良好的城市品牌以及城市形象,提高国际国内知名度,增强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和地区影响力;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旅游,提高当地居民收入,积累更多的城市财富;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前来投资,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稳定。
二是提升服务品质吸引“回头客”。“一带一路”要有人气,得先重视旅游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而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一座城市如果想发展旅游业、吸引游客,就必须要在文化内涵和工业标准两方面找到一个平衡点,而提升旅游服务品质就是最重要的应对之策。除了可以挖掘文化的强大吸引力之外,服务业水平还可以决定一座城市是否对游客有持久的吸引力。
在赵磊看来,旅游与文化产业是带动能力很强的综合产业,旅游与文化产业的发展要找准突破口,发挥以点带面的作用;还要有国际化视野和品牌意识。他一直强调这样一个观点:中国的丝路城市首先是有文化底蕴的城市——文化是行走的经济,经济是可持续的美好,美好是认真展现的态度,态度是由内而外的文化。
“丝路城市的成功与否不应单纯看经济增长指数的高低,更重要的是看文化建设在社会发展、对外开放中的含金量。经济与文化的联姻是全球化时代的突出特征,也是‘一带一路丝路城市魅力的应有之义。”赵磊指出。对于中国丝路城市的未来,他的期待是:能够做精致资源,能够打造有品质、有品牌的旅游与文化产品,更能够展现出中国城市的美好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