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台州民俗中的传统音乐文化研究

2017-05-02李俊

艺术评鉴 2017年3期
关键词:传统音乐台州民俗

李俊

摘要:中国传统音乐与民俗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以台州地区这一特定的区域为切入点,通过对台州民俗的种类及其特点进行论述,对台州民俗中不同传统音乐样式的论述,可以管中窥豹的了解传统音乐与民俗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挖掘和彰显出台州传统文化的价值。

关键词:台州 民俗 传统音乐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03-0046-05

一、中国传统音乐与民俗的关系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与西方音乐文化有一个明显的区别就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与民俗文化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从氏族社会时期的歌乐舞一体就与当时的巫文化活动密不可分,及至封建制国家的建立,礼乐制度的成型,乐与礼又结下了不解之缘,秦朝中央集权制国家的出现,使得礼乐制度得到进一步固化与发展,及至现在,中国传统音乐受到礼的影响可谓根深蒂固。《周礼·春官·大宗伯》中将礼分为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称为“五礼”。一方面,五礼对中国民俗活动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另一方面,音乐的实用、娱乐、欣赏、审美等多种功能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运用,使得音乐与民俗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由于地理气候的原因,导致中国各地形成了不同的人类文化样式,也产生了不同的民俗文化。这些民俗文化在具有共性的同时又充满了差异性。台州传统音乐文化既是浙江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地方代表,有着其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从传统音乐与民俗之间的视角切入,有利于更加深入认识台州传统音乐的明显特征与独特价值。台州传统音乐与台州民俗之间的密切关系,使我们既能从民俗活动中清晰地看到其音乐活动的特点,又能从音乐文化中映射出民俗文化的特征。

台州古代属于吴越文化影响区,其民俗文化在吴越文化大文化圈内又展现出自己独特的个性。台州民俗主要包括生产习俗、生活习俗、礼仪习俗、岁时习俗、民间信仰等方面。台州民俗除了受到礼的影响明显,地域性突出之外,还表现出受宗教和武术影响深远等特征。

二、台州民俗概况

(一)生产习俗

主要包括农事习俗、渔业生产习俗、手工业生产习俗等。农事习俗大都与水稻相关,按照节气来分,主要有立春时的“焜春”“茹春”“咬春”“迎春”“摸春”等活动;二月初二时的中和节习俗;四月八日的牛生日习俗,包括做“乌饭”“苍蝇饭”等活动;同月,有稻田开始插秧的“开秧门”“关秧门”等活动;春夏收种之交,有制作“麦饼筒”为节日食品的习俗;庄稼成熟时,有保护庄稼的“保稻”习俗;麦收、稻收时有“尝新”的习俗;春种与夏收大忙时节,有相互帮工的“盘工”习俗等。渔业习俗主要是在海上捕鱼时形成的习俗,主要有以下习俗,初次出海要准备礼品到海神庙烧香拜神,请回“老爷旗”插在船尾做护船符;出海前,要烧“银汤”,即滚烫开水内放银元或银器淋浇船眼,俗称“开船眼”,再淋船头等其他部位,以此驱邪;渔区岙口都建有“娘娘宫”,供奉“妈祖”,渔船避风或进岙口时,要进庙祭祀等。手工业生产习俗主要是在各种手工业劳动中形成的习俗,涉及的行业非常广泛。如各行业祖师爷诞辰或“修真得道”之日,由行会出面祭祀祖师爷,各大作坊主准备酒菜款待工匠,称“会酒”;各行业学艺者要拜师学艺需经人引荐,引荐者称为“保人”“荐头”,拜师后要宴请师傅、师母、师叔、师兄等,称为“进师酒”,满师时要办“满师酒”等。

(二)生活习俗

主要包括饮食、服饰、居住等方面。饮食习俗可谓是生活习俗中最丰富的。主食以稻米为主,薯类、麦类、玉米、豆类为辅。主要有以下一些特色食品,如水浸糕、米面、豆面、猪油麦饼、扁食、光饼、鱼面、豆腐圆、蛋清羊尾、五味粥、糟羹、青团、乌饭麻糍、灰青糕、重阳糕、糯米圆、糕软、麦饼筒等。服饰类习俗一般与服装、鞋帽、发型等相关,一般与浙江省其他各地差异不大。服装所用布料,旧时以棉纱土布居多。夏衣一般用苎麻布,称为“夏布”,富裕人家以丝绸为衣,称为“纺绸衫”;鞋袜,旧时为布鞋布袜;居住方面多聚集而居,形成村落。

(三)礼仪习俗

在各种传统习俗中,礼仪习俗受儒家伦理观念和佛道宗教影响最明显。主要包括婚姻、生育、生辰、丧葬、造屋等习俗。传统婚姻习俗中有相亲、出八字、小日子和大日子、送馒头猪肉、暖房、迎新娘、拜堂、闹房、送洞房、拜岁、操办嫁妆、送嫁请酒、吉日开额、出嫁离娘门、送茶、祭祖、三日酒、回门嬉、布帐糕等;生育习俗主要有怀胎禁忌、接生、育婴、送月里、伏头、起名、对周办酒席、拜老寄爷、望外婆等;丧葬习俗主要有送终、拣日子、报信、做棺材、著衣裳、落材、起事、接客、丧祭、出丧、安葬、开赦、功德道场、望三日、做七、早日节、百日、周年、接纸、除灵、进坟等。这类习俗与音乐关系较为密切,其中有很多涉及到音乐活动。

(四)岁时习俗

这类习俗是相对稳定的习俗,尽管社会剧烈变迁,但至今仍保留了较多传统习俗。主要有春节、元宵、清明、端午、六月六、七月七、七月半、中秋节、重阳节、冬至、除夕等。如春节有腊月廿四扫蓬雍、腊月廿六做馒头、正月初一摆三界、台州府城走八寺等习俗;元宵节有十五元宵十四鬧的习俗,有吃糟羹、请百神、行百步、满街兔毛灯、接财神、打生、闹花灯、猜灯谜、放桔灯等活动;中秋节有八月十六中秋节的习俗,有拜月、吃糖霜饼、吃软糕、吃鸭煨芋、望老丈人的习惯。

(五)民间信仰习俗

除佛教、道教外,旧时民间崇奉各种土生土长的神祗较多。凡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有所祈求的食物,几乎都能够生发出相应的鬼神与种种意在消灾纳吉的习俗。如各地的保界庙是由各村为祈保一方平安,供奉神灵的庙宇;沿海渔区多妈祖庙,又称天后宫、天妃宫、娘娘宫,供奉妈祖,祈求海事平安;在庙神诞辰或得道日举行各种形式的庙会,活动众多,有台阁、高跷等民间游艺队伍伴随神像游行出行,称“迎会”,庙中多有固定戏台,日夜演戏娱神娱人,各地庙会,以东岳庙、城隍庙、关帝庙、杨府庙、禹王庙、三官堂等最为普遍。

三、台州民俗中的传统音乐文化

(一)台州民俗中的戏曲音乐文化

台州各地村坊、宗族制定演剧宗规,甚至还设立戏田。旧时,演出前要供奉戏曲祖师爷唐明皇。有的还要演员着戏装去拜一拜庙中的“老爷”。台州各地,“首夜庆寿”之习俗延续至今,而且是必须的“彩头”。庆寿主要有“天官寿”“八仙寿”等,其形式和内容亦歌亦舞,大吉大利,大意是各路神仙为王母娘娘等庆寿,歌颂皇恩浩荡、荫佑黎民,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之类。如天官唱“太极阴阳,春回万象长生养,伦理纲常,福寿喜绵长”。庆寿到跳魁星、跳加官、跳财神这“三跳”和东方朔背出蟠桃树时达到高潮。魁星念白:“魁星到华堂,提笔写文章;产生麒麟子,得中状元郎。当朝一品,指日高升……连中三元,万里封侯。”“三跳”中有些幽默滑稽的表演,很是悦人,大锣打鼓,煞是热闹。庆寿中,各行当均一同出场,齐齐亮相,这是戏班展示演员阵容和服装的机会。庆寿结束时,场外爆竹阵阵,同时,主人端上礼品、红包犒赏演员。“三跳”的表演有远古傩戏的痕迹,人物也是有来历的。魁星由小花脸表演,她是神话中主宰文运兴衰之神。跳魁星旨在祝愿年轻人刻苦攻读,得中高魁。跳加官由老生头戴面具、身穿蟒袍表演。旨在祝福神州国泰民安、士者飞黄腾达。跳财神由大花脸表演,身穿蟒袍,头戴面具,手捧金元宝上场。若是新建戏台,还要“开台”。这是一种祭祀活动:台中置一供桌,摆香烛、果品以及活雄鸡等贡品,演员为关公、周仓、关平等。“开台”时,先由鲁班用墨斗、角尺丈量舞台,表明鲁班师前来检验戏台是否牢固合格。

台州的城镇、渔村和山乡,一年四季演戏名目繁多,各地叫法虽不尽相同,却大体相似。从农历正月起,有正月演“年戏”,初五一过唱“灯戏”;二月唱“酬神戏”;三月唱“青苗戏”;四月唱“庙会戏”;五月唱“端阳戏”或“龙舟戏”;六月唱“祭田祖戏”;七月唱“鬼戏”;八月,农民唱“求雨戏”,渔民唱“龙王戏”;九月庆丰收,唱“平安戏”;十月、十一月唱“祠堂戏”;十二月唱“贺戏”,如生、寿、婚、嫁等。明代开始,台州各地城镇、村坊竞相构筑庙台,搭棚唱戏,一年数举,一演数台。每逢庙神寿诞,民众必请来戏班演剧,既酬神又娱人,遂成习俗。据黄岩《王氏宗谱》记载,明嘉靖年间,有人造戏台与五圣庙前,每年三月、五月、九月中旬,迎八宅神演剧。清代是台州戏曲活动的鼎盛期,每一村坊至少筑有一座庙台,俗称“保界庙”,每逢庙神寿诞必有演剧,求神灵护佑吉利平安。不少村坊建有两座或三座庙台,如黄岩鼓屿护国庙有两座庙台,一个戏台逢每年的正月十五、四月十四、九月二十八邀请戏班演戏;另一戏台逢每年的六月十八演剧三天四夜。1917年,黄岩沙埠东岳庙台,一庙三戏台,每年的正月初四、三月二十八、九月初二和九月十九均请戏班演戏,每次演三天四夜共七场戏。黄岩曾有庙台32座,如三官堂、后斗宫、广济庙、观音堂、城隍庙、东岳庙等,均建有庙台,每年演剧少则一次,多则三次,每次演剧至少三天四夜,共7场,每年演剧达250场。台州演戏的地点和形式大多是廟会戏,俗称“老爷戏”,即“神诞戏”,每逢神诞之日(包括神的忌日)必演剧娱神。

(二)台州民俗中的曲艺音乐文化

临海词调是台州地区一种坐唱形式的曲艺,参加人数多则十多人,少则三五人,手持各种乐器团团围坐,边演奏边演唱。艺人们常常在晚上集结自娱演唱,在佳节之时,到各家轮流演唱,为文人雅士消愁解闷。有时受邀为富贵人家贺喜祝寿助兴,每次只唱一两出戏,多则谢绝。演出完毕不取分文,但须盛宴招待,以示其身份高雅。斗会是由台州临海绅耆因崇奉斗姥之神,而进行的一种具有民俗特点的休闲娱乐活动。活动的场所称为斗宫,常常占据一处湖山圣地而建,用以作文吟咏,进行音乐活动。这里的音乐活动主要是指临海词调的演出活动。清代,临海的斗会有东、西、南、北、中五组,每组不下十余人。同时相对应东、西、南、北、中五个斗宫。在斗会上,艺人们常为病人家庭拜斗求寿,演唱《洞仙歌》《懒画眉》《叨叨令》等曲牌。

临海词调的社团曾经有成文社、近圣社、昭德社、凤韵社、逍遥社、薰风社、易风社等,入社成员有近百人,多以文人雅士、家境优厚的闲适子弟为主。由于词调的不断发展,民间一些出身贫困的底层劳动者也加入了词调社团,因此常根据身份不同分成了“长衫派”和“短打派”。“长衫派”由文人雅士以及富家子弟组成,以自娱自乐为主,常常在元旦、春节、元宵节等重要传统节日活动中演出,且有鼓彩灯亭相伴随。他们打扮入时,乐器精良,演奏技艺高超,称为细吹亭班。在被聘请为人家贺喜祝寿等活动演出时,常常以展示娱乐为主。“短打派”由底层劳动者组成,既有乱弹班社的乐师,也有词调爱好者。他们一般是应节应景凑合起来的班子,有一定的盈利性质。在表演时,既演唱词调,还常常糅合乱弹,主要在婚嫁、丧葬、商店开业、乔迁等活动中演唱。

每逢正月十四台州元宵之夜,各种花灯、民间艺术、杂耍艺人、特色小吃等集聚街头,俗称“十四夜闹花灯”。有锣鼓亭、闹皇船、高跷、花鼓、莲花落、抬阁、腰鼓、秧歌等表演。其中也有临海词调的演出活动。主要由临海词调的细吹亭演出,乐队乐师人数一般为18人左右,有二胡两把、京胡两把、笙两支、笛子两支、洞箫两支、碰钟两副、琵琶一把、扬琴一架、三弦两把。常演奏特定的曲目,如《将军令》《梅花三弄》《六十四板》《拜新年》《步步高》《娱乐升平》《霓裳曲》《木兰辞》《雨夹雪》等二十余首。

(三)台州民俗中的器乐音乐文化

大奏鼓是台州温岭地区的一种民间器乐表演形式。表演之际,演员先勾画出一张红白两色的脸谱,而后带上羊角帽,套上笼裤和斜襟衣,同时演奏多种吹管打击乐器,从化妆到演出,一气呵成。主要乐器有大鼓一只、木鱼两副、铜钟锣两只、唢呐一到两把、大小钹各两副、大小铴锣各两面,乐器数量随演出规模而定,也可在此基础上增加两副碰铃。大奏鼓是抬阁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抬阁是元宵节温岭地区重要的一种活动形式。大奏鼓在民俗活动中,除了作为元宵节迎神而举办的社火活动的主要乐队,还作为葬礼中的吹奏乐队。

临海黄沙狮子是流行于台州等地的一种集器乐、舞狮、武术等一体的艺术形式,音乐在其中具有核心地位。主要在以下民俗活动中,其一,拜岁与节日喜庆活动。每年农历腊月二十开始至新年的二月二日期间,是黄沙狮子表演的活跃期,艺人们放下手头的农活,带好平时的行头,走村串户,拜年贺喜。附近各地的庙会、红白喜事、庆寿祝福等日子,也会请上黄沙狮子班助兴,主人按自家身份给予数额不等的红包。台州元宵节活动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黄沙狮子一般会参加表演。其二,跳郎活动。狮子跳郎即向新郎贺喜,一般在正月初二至正月十四之间进行,以正月初二这一天为多。本村的舞狮队一般只在本村村民出嫁女儿与新郎上门拜年时跳郎贺喜,但一些地方也选择在本村村民儿子结婚后的第二年正月上门跳郎。其三,老爷寿日活动。台州方言中,“老爷”即神,当地农村中大多数村庄建有气势不凡的庙宇,俗称“老爷殿”,殿中都供上几尊老爷,如张元帅、季公统帅等,一般是初一、十五烧香点烛,以求一方百姓平安、五谷丰登。当地方言“寿日”指生日,村民们通常把塑好老爷的开光之日定为老爷寿日。这一天要举行一年一度的祭庆活动,邀请黄沙狮子表演队进行表演。其四,狮子送子与闹婚床活动。台州临海黄沙洋一带流传着狮子送子的习俗。这一习俗常与婚庆习俗联系在一起。婚礼等喜庆之日,需请舞狮队前来祝贺。也有结婚两三年未曾生育的夫妻,他们的母亲也会请狮子班跳狮子,祈求狮子送子。其五,联姻活动。在宗族间联姻以及宗族修族谱之时,一般要邀请黄沙狮子进行演出,这种演出常常是无偿的。

黄沙狮子的锣鼓乐队一般由锣、鼓、小磬、金钹等打击乐器组成,一般配合着狮子的各种表演而进行演奏。

其他形式的器乐活动也在众多民俗活动中出现。在各种迎神赛会活动中,如地处山区县的“求水”仪式;玉环每年农历二月二十二日的“城隍庙会”;温岭农历九月九日表达当地民众对民族英雄戚继光敬爱之情的“夜闹戚祠”等民间信仰习俗中,都有人数众多的民间乐队演出活动。元宵灯节中,有“细吹亭”“锣鼓亭”“宁溪花灯”等器乐演出活动。“宁溪花灯”的音乐由“粗吹音乐”“细吹音乐”及“作铜锣”组成。作铜锣以悠扬的丝竹之声应和这特殊音色的锣、鼓,乐队缓缓通过街头。在旧时台州婚姻礼仪中,送亲、拜堂、婚宴等礼仪最为隆重,都有民间吹打乐队演奏。送亲时,新娘乘坐花轿,一路唢呐鼓乐齐鸣,直至夫家。举行拜堂仪式时,院内搭彩棚供乐队演奏和坐唱。婚宴时,乐声不绝,新娘离座谢席,进行合房礼时,乐队管弦鼓乐齐鸣,使婚礼达到高潮。在祝寿之日,乐队奏乐,唢呐丝竹齐鸣,做寿三天,日夜鼓乐吹打之声不断。台州旧时丧葬,仪式多达数十种,其中以小殓、吊丧、出殡、做七、小祥、大祥等最具代表,都有吹打乐队演奏哀乐。

(四)台州民俗中的民歌与歌舞文化

在台州部分民俗活动中,也有民歌与歌舞文化的存在。民俗活动中的民歌主要有各种风俗仪式歌,如舊时结婚唱的《洞房经》;如悼念死者的《哭丧调》等。民俗活动中的歌舞也较多,旧时农村每逢节日,三、五或几十人,手持铜钿鞭、酒盅、碟子、算盘、竹板等器物,串村过坊,边舞边唱的“莲花”。因该形式的歌舞音乐后半段有“莲花,莲花落”的衬词而得名。该歌舞一领众和,表演生动,气氛热烈。台州比较著名的“莲花”有天台的“莲子行”;温岭、黄岩的“洒尺”;温岭的“流徒传”;玉环的“排街”等。天台的“莲子行”据传有二三百年的历史。旧时庙会上,由男女十多人化妆演唱。“莲子行”头手持龙头木棍,担任指挥、领唱。庙会时有很多“连子行”班子,即兴演唱,相互比赛。“莲子行”的曲调也很有特色,乐曲前半部分以“徵”调式的乐句反复,结束演唱“荷花开”等衬词时转入“角”音结束。“流徒传”是旧时流传在温岭的一个很有特色的民间歌舞形式,“流徒”即乞丐。一人扮演流徒公,一人扮演流徒婆,率领十多个流徒边歌边舞,动作协调一致,表示流徒团结一心、互帮互助的意思。“流徒传”演唱的《十不亲》是台州“莲花”的主要内容之一,充满了对皇帝、县官的不满情绪,曲调由2/4、3/4拍子交替,使节奏多变。此外还有其他一些民俗活动中的歌舞。

综上所述,台州民俗中充满着丰富的传统音乐活动,这些传统音乐活动已经成为民俗活动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剧,尽管有些民俗活动中,传统音乐部分的消失,但有些民俗活动中,传统音乐仍然顽强的存在。这些仍然存在的传统音乐不仅是台州这座城市传统文化的延续与凸现,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延存。

参考文献:

[1]李一,周琦.台州文化概论[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421-438.

[2]政协台州市文史资料和学习委员会,台州民间文艺家协会.台州民俗大观[M].宁波:宁波出版社,1998:73-136.

[3]郑瑛中,戴相尚.台州节俗概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39-46,50-55,99-102.

[4]胡来宾.台州乱弹[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9:22-26,28-33,49.

[5]郑瑛中,沈建中,戴相尚.临海词调[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14:38-41,44-45.

[6]林友桂.温岭大奏鼓[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12:62,139.

[7]郑瑛中,沈建中,邵志根,戴相尚.临海黄沙狮子[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9:74-82.

[8]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浙江卷台州分卷编委会.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浙江卷台州分卷[M].油印本,1986:3-7.

[9]林梦,李敏华.台州民间歌曲浅析[A].徐锦华.中国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北京:中国社会音乐出版社,2006:1-2.

猜你喜欢

传统音乐台州民俗
漫画民俗
漫画民俗
民族音乐学视角下仪式音乐的探索
初中音乐教学中流行音乐引入分析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及其价值的解读分析
阿甫夏洛穆夫对中国近代音乐发展所作的贡献
印度汉娜,一定要民俗风?
台州:云水长和岛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