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豪语有折扣吗

2017-05-02李国锋

新作文·高中版 2017年4期
关键词:麦克阿瑟辛弃疾

李国锋

在一战的战场上,面对连天的炮火,麦克阿瑟当着幕僚和参谋的面,撂下一句话:“整个德国还没造出一发能打死麦克阿瑟的炮弹。”这豪语是对敌人的蔑视与调侃,充满血气之勇;是经历了无数次炮火洗礼之后才能练就的淡定与从容。恰如鲁迅先生所言,这豪语没有任何“文学上的折扣”。

而有些豪语,却“往往须打一个扣头”。

陆游自许“塞上长城”,慷慨激昂地说“老子犹堪绝大漠”,嘲讽“诸君何至泣新亭”。等到暮年,一生多少光荣与梦想、狂放与跌宕,最终化为“更催稚子牧鸡豚”。豪言折来折去,最终折成零。

辛弃疾也不例外,“以气节自负”,“壮岁旌旗拥万夫”,期待着在金戈铁马中,“了却君王天下事”,结果却是在“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满怀热情写就的平戎策,只能“换作东家种树书”。

在那个“百年歌舞,百年酣醉”的时代,无论是陆放翁还是辛弃疾在词谱里大喊报国,高呼杀贼,都会像“一勺西湖水”,原本就掀不起多大的风浪。豪语说来,不过是为了获得一种情感上的宣泄、心灵上的慰藉。想象陆游一边“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一边“提刀独立顾八荒”,实在于心不忍。毕竟,他不像麦克阿瑟那样受过专业的训练,后者在西点军校时创下一个纪录,四个学年,年年第一,直到今天,都无人打破。

当千秋霸业尘归尘土归土之后,我们反倒觉得那些不随流俗与时风的豪语,以及豪语背后所蕴含的锐意进取的精神,不仅让南宋文学史,充溢着英雄的志气与血气,同时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爱国者。

这豪语中的激励,其实就是对未来的一种积极的期待。这种期待里,蕴含了神奇力量。大泽乡的篝火映红历史星空的不只是陈胜的脸庞,还有那句“且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豪语。心理学研究发现,我们的大脑,其实无法分辨什么是幻想,什么是真实,我们会对两者做出同样反应。当幻想一个乐观积极的结果时,我们等于在跨越现实,直接体验到一个美好的未来。熙宁变法时,王安石用“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这样的豪语来激励年轻的宋神宗。

当然,如果豪语在脑中形成美梦成真的假象时,那反而会虚耗我们的动力。海陵王完颜亮曾发下誓言,“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意识雷达,只搜索关于这件事能成功的所有理由,豪语把他的认知束缚在梦想里,而将那些从客观角度分析可能会出现的阻碍,全都屏蔽起来。

南北朝时期的宗悫,对叔父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后来他征战四方,建立功勋,算是豪语不曾落空的典范。他“长风破浪”的英姿不知道感奋了多少人。要知道,宗悫很小就开始刻意习武,豪语背后的实力和坚持行动,才是它不打折的理由。

我們要学会用豪语做愿景板,自我激励,同时寻找一个标杆人物来帮助自己克服障碍。刘邦在咸阳看到秦始皇出游,车马喧喧、仪仗威武,禁不住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是也!”他是一个智商很高的人,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接受这些不足;同时做深层次的自我探索,跳出困境,思考问题。所以,最终他的豪语变成了现实。

不是所有说过豪语的人,都会成为刘邦,成为麦克阿瑟,但至少我们可以把豪语看作是改变的开始,把行动当成它少打折甚至不打折的理由。当然,哪怕最终豪语折成零,激励一下后来者也是有价值的。

猜你喜欢

麦克阿瑟辛弃疾
将军的自我提醒
辛弃疾的抗金岁月
尼米兹的提醒
奴才和人才
麦克阿瑟:这张相是为我小儿子照的
辛弃疾是一名剑客
辛弃疾也是“及时雨”
日本人感激麦克阿瑟
辛弃疾作词限酒
文武双全的辛弃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