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肾虫病的防治
2017-05-02郑培志
郑培志
犬肾虫病的防治
郑培志
犬肾虫病又称肾膨结线虫病,是由肾膨结线虫寄生于犬的肾脏或腹腔引起,也可寄生于貂和狐,偶见于猪和人等20多种动物的肾脏及腹腔内。主要临床特征为体重减轻、血尿、尿频、不安、腹痛等。常呈地方性流行。
一、病原
肾膨结线虫雌虫是目前已知的最大的线虫,成虫粗大,虫体呈鲜红色圆柱状,两端略细,表皮有横纹,沿每条侧线有乳头排列,口无唇,口周围有两环乳头,前环乳头较细,后环位于结节膨大处。雄虫体长14~45厘米,直径3~4毫米,其交尾伞呈钟状,有交接刺一根,呈刚毛状。雌虫体长20~103厘米,直径5~12毫米,为单子宫,肛门位于后侧,呈半月状,阴门位于前侧的食道部。虫卵呈椭圆形,大小为60~84×39~52微米。不同宿主的虫体和虫卵的大小略有差别。犬的虫体和虫卵比人和其他动物的大。
二、生活史
肾膨结线虫的发育过程中需要中间宿主和终末宿主,中间宿主分第一中间宿主和第二中间宿主,第一中间宿主是蚯蚓科的贫毛环节动物,第二中间宿主为淡水鱼类,淡水鱼也可以作为转运宿主,终末宿主是犬、狐、马、猪等多种动物和人。其成虫排卵于宿主肾盂中,卵随尿液排出体外,在水中发育成熟,而后被第一中间宿主蚯蚓类(环节动物)吞食,在其体内发育为第2期幼虫。当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吞食了含幼虫的环节动物后,幼虫移行至鱼的肠系膜形成包囊,并发育成第三期感染性幼虫。终末宿主因摄食含感染性幼虫的生鱼而感染。幼虫也可以在环节动物体内发育为第四期幼虫,直接感染终末宿主。在终末宿主体内,幼虫穿出十二指肠移行到肾或者腹腔内寄生。也有人认为游离出的幼虫在胃粘膜下滞留5天左右,穿过胃壁进入肝脏,于感染后50天左右移行到肾脏。感染性幼虫感染终末宿主到开始产卵需要约5个月的时间,一般认为已感染过的犬不会再发生感染。
三、流行病学
犬等食肉动物感染肾膨结线虫主要是由于生食或半生食含该虫第三期幼虫的蛙、鱼类,或吞食了生水中的、水生植物上的寡毛类环节动物而感染。通常通过消化道感染。犬、水貂、狼、褐家鼠等20多种动物均可感染,人也偶有发生。
四、致病作用和临床症状
肾膨结线虫通常寄生于犬、狐、猪、人等终末宿主肾脏中,导致肾脏显著肿大,约70%的感染者在肾盂背部有骨质板形成,骨质板边缘有透明软骨样物,大多数肾小球和肾盂 膜乳头变性。肾盂腔中有大量的红细胞、白细胞或有脓液。病变后期,感染肾萎缩,未感染肾因代偿而肥大。由于虫卵表面的 稠物易凝结成块,加上虫体死亡后残存的表皮,可形成结石的核心。
患病犬表现腰疼、肾绞痛、反复血尿、尿频,可并发肾盂肾炎、肾结石、肾功能障碍等。也可见尿中排出活的或死的、甚至残缺不全的虫体。当虫体自尿道逸出时可引起尿路堵塞,也有急性尿中毒症状。
除肾脏外,该虫也可寄生在腹腔,偶可寄生于肝脏、卵巢、子宫、乳腺和膀胱。
在感染的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当幼虫接近或到达成熟时出现症状,表现为血尿、脓尿、尿频等尿路感染症状。虫体寄生时间长会出现体重减轻、贫血、腹痛、呕吐、腹水、便秘或腹泻。若虫体阻塞输尿管,则发生肾盂积水,引起肾脏肿大。如两侧肾脏都受损时,则会引起肾功能不全,出现神经症状乃至发生尿毒症。当虫体寄生于腹腔时,可引起腹膜炎、腹水或腹膜出血,患病犬腹痛不安。
五、诊断
尿中检出特征性虫卵,即可确诊。如检测不出,也不能排除本病,因为仅有雄虫或者雌虫寄生时没有虫卵,或者寄生于腹腔时,也不产生虫卵,可用尿道造影、B超或CT、X线摄影检查。
六、防治
1.治疗
对于已经确诊有虫体寄生于腹腔或肾脏的患病犬,最有效的治疗是手术摘除虫体。如单侧肾脏病变严重,可实施肾脏摘除术。
药物治疗可用丙硫苯咪唑,每千克体重250毫克,口服,驱虫率可达100%;或用四咪唑,每千克体重10毫克,配成5%溶液,一次肌注,间隔7天重复注射一次,连用3~5次,驱虫率可达85%以上;或用左旋咪唑,每千克体重5~7毫克,配成5%溶液,一次肌注,驱虫率可达58%~87%。
2.预防
禁止犬食用生鱼或其他水生动物。
山东省沂水县许家湖镇兽医站,276400)
(编辑:李 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