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院校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不足之原因分析

2017-04-30马铭辰

商情 2017年10期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认知

马铭辰

【摘要】作者以职业院校在校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状况为调查对象,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对中国古代文集的基本了解情况、传统文化艺术对中国的影响、学生对中国的许多现存的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状况等,调查反映出目前职业院校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普遍表现出了解程度相对较低、对传统文化认识和重视不够的客观现状,本文对此现状形成的原因作出全面的探究分析。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职业院校学生 认知

一、职业院校足额生对传统文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作用认识不足

从中国近代史的“洋务运动”开始,中国社会的有识之士就开始审视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中国发展的影响。“洋务运动”时期,人们认为中国原有的精神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强大的精神作用力,造成中国落后的主要原因在于物质文明的落后,由此原因如要赶上西方的发展脚步,就应当在物质文明方面积极向西方学习、促进发展,“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应运而生。

“洋务运动”失败以后,人们开始从社会体制和机制方面考虑问题,传统的儒家文化所推崇的制度文明不行,就要进行制度文明的改革,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戊戌变法”选择了像英国、荷兰那样的“君主立宪”的制度文明改革,可是“戊戌变法”也同样失败了。之后,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参照法国大革命,彻底推翻了在中国存在几千年的封建王朝,建立了共和体制,然而“辛亥革命”虽然把天子赶下了帝王宝座,仍然没有彻底祛除强大的封建残余势力对当时社会的影响,造成了“辛亥革命”在某种意义上的失败。

于是,以“新文化运动”作为起点,对于精神文明层面因素的审视开始进行,人们开始着手改造精神文明。对精神文明动刀子,儒家文化首当其冲,社会文化斗士们对其展开了猛烈的批判。然而这些批判却相对单一地停滞在社会政治层面,更多的世俗生活中传统的东西却没有受到大的冲击,被较为完好地保存下来,直到“文化大革命”的开始。

“文化大革命”是一次饱含争议的文化扫荡,从根本上颠覆了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存在,很多传统社会意识转变了,很多传统艺术覆灭了,很多传统生活习俗湮灭了,就连基本的家庭生活传统也遭到了阉割。导致直到现在很多人对传统的基本家庭伦常观念不清楚、不认同,对传统生活习俗不了解、不接受,对传统艺术不认识、不理解,对传统社会意识不认可、不接纳,造成了现时社会上一系列的不和谐的、有悖于传统社会文化道德的社会现象。然而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是强大的,强大到已经渗入到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之中,虽然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传统文化的根还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发展走上一条通往现代化的快车道,中国社会对传统文化回归的呼声也愈来愈高涨,人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可也在进一步提升。

二、职业院校学生对传统道德观念了解不足,理解有偏差

学生们对于传统道德的接触和了解,主要是通过家庭教育、课外书刊、影视节目等途径,而在长达12年的基础教育中,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传统道德的熏陶,造成理解上有偏差、认知程度上参差不齐的现状。

再有就是传统道德标准没有经过系统的遴选,以筛选出能够符合当今社会发展趋势、能够融入当今社会道德体系的传统道德标准供青年学生学习、遵守。形式化的填鸭式教育,没有认真遴选、不合时宜的教育内容,都会造成青年学生从内心产生的无形抵触,反倒会加大青年学生与传统道德的进一步疏远。

由此,怎样调整或重新诠释传统的道德标准,使其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怎样在学校教育的进程中向学生系统、客观、适时地传导传统道德,是弘扬传统文化过程中的一项不可忽视的最重要课题。

三、職业院校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艺术了解不充分

古典文学艺术作品对提高职业院校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帮助他们理解和继承优秀文化,树立良好的道德标准,有着积极的作用。

在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是偶尔翻阅古典文学作品,主要是由于这些作品大多是文言文不好理解,有的太过深奥。因此大多数学生对以经史子集为代表的国学典籍抱着敬而远之的态度,能够背诵的更是少之又少。

造成以上情况的主要原因有:学生在幼年时期没有打下扎实的古文基础,对古典文学艺术产生畏难心理,发展为不感兴趣;中小学阶段学习古典文学的目的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考试范围之外的古典文学没有过多的时间去看,到了职业教育阶段更加认为没必要再看这些了;职业教育阶段不注重语文教育等。

由此可以看出,《语文》课程在职业教育阶段是很有开设必要的,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系统的、不间断的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调高阅读理解能力,为进入社会后漫长的自我学习过程打下基础。

四、职业院校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了解不多

职业院校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的认知状况并不乐观。有大部分学生认为像戏曲这样的传统艺术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在年轻人中没有市场空间,不太喜欢甚至讨厌这些传统艺术。最喜欢的是那些流行时尚元素十足的现代艺术作品。这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生存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分析其原因,在我国目前的社会文化生态环境下,还充斥着浮躁、猎奇、拿来主义的浓厚气氛,对自身传统文化成果认识不足、宣传不够,没有系统地将传统艺术教育融入到教育体制当中去,使大部分青少年对传统艺术不知道、不了解,以至于不能发现其中的美和价值,从而产生不喜欢乃至厌恶的情绪。这就要求教育者在学生进入到更高层次的教育阶段后,为学生补上这一课,帮助学生认识传统艺术所包涵的“真善美”,从而增强青少年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传统文化不能等同于快餐文化,必须有长期的学习与思考,必须有大量的阅历积淀,必须有冷静的分析与拓展,不这样做就不可能做到真正的了解和传承。

五、职业院校学生对中国传统民俗和历史的知识不足

学生在进入职业教育阶段前的基础教育期间,数语外教学占据了大量时间和精力,虽然目前中小学教育中也已经加入文化素质教育的比重,但是在以分数论英雄的考试录取格局不变的前提下,这些仅有的课时被数语外等考试科目大量侵占,还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常态化现象,中小学教育阶段学生对中国传统民俗和历史的了解不能满足个人综合成长的需要。

职业教育阶段,学生比中学阶段有了更多的业余时间关注社会活动,有大量的自主实践机会,有机会参加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也从而对各种传统民俗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但是在职业教育阶段课时总量的限制下,不可能再添加民俗和历史类的课程,这就要求我们在职业教育阶段通过各种手段、方式为学生创造了解传统文化的机会、接触传统文化的方式,以培养学生更加全面的综合素质。

猜你喜欢

中国传统文化认知
论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从《百鸟朝凤》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河南民歌的艺术特征分析
诗性与个性:艾略特认知世界的建构
《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综述
浅析当代形式下中国文化在德国的影响及渗透
从社会认同浅谈萧峰之死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