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识教育理念下思政教育路径探索

2017-04-28唐孝庆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6年28期
关键词:通识原理协同

摘要:通识教育的影响和重要性在高校越来越受到重视,本论文通过尝试阐述高校通识教育概念,分析通识教育与思政教育关系,同时,基于协同论的思考,通识教育理念下思政教育路径探索应遵循协同论的三大原理———即协同效应原理、支配原理、自组织原理,从而希望探索一条在通识教育理念下能使通识教育与思政教育达到互通、互动、互赢的道路。

关键词:通识教育思政教育协同论

协同论是系统科学的一个分支科学,最初是理论物理学家为解决自然系统的有序发展的控制问题而创立的,是人类认识发展的新飞跃。20世纪80年代协同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系统科学,其研究方法进一步向教育学演进,这不但有助于提高教育学的研究水平,而且对交叉学科的建立和完善还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近几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学科的交叉,大多数高校越来越意识到通识教育的重要性,而思政理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在通识教育改革的浪潮中越渐显得重要。

一、通识教育释义

现代通识教育起源于19世纪的欧洲,形成于美国。当时有不少欧美学者认为当时大学的学术分科太过专门、知识被割裂,于是创造出通识教育,希望通过通识教育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自从20世纪,通识教育已广泛成为欧美大学的必修科目。中国的通识教育早已有之,春秋时代的贵族教育就是中国通识教育的萌芽。在孔子之前,“诗书礼乐易射”(简称“六艺”)就是当时贵族教育最基本的素材。儒家思想成为中国的正统思想之后,它继续沿用了这一体系,虽然淡化了“射”这一基本技能,但仍然形成了以四书五经为模板教材的素质教育。不过中国古代的通识教育与现代通识教育又有所区别。中国古代的通识教育一开始就是为封建王朝的巩固服务的,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功能;同时,它不是一种人性的教育,它更是一种知识的灌输,思维的控制。

二、通识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关系

通识教育与思政教育有许多共同点:

(一)从课程设置来讲,都是非专业课。

台湾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实施“核心课程模式”,将整体通识课程分成“基础课程”,包括国文、英文、服务教育、体育教育、军训教育,而“通识课程”规划八大领域核心课程,包括“文学与艺术”、“历史思维”、“哲学与道德思考”、“公民意识与社会分析”、“物质科学”、“生命科学”、“逻輯”、“量化分析与数学素养”、“世界文明”等。上海交通大学将通识教育划分为四大模块:人文学科、社会学科、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数学或逻辑学。而思政课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式与政策”五门课程。从课程设置来看,无论是通识教育还是思政教育课程设置都是非专业课,但这并意味着强调通识教育和思政教育就否定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恰恰相反,通识教育、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应视为一个整体,三者的关系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不可分割。只有这样的教育才能回归到教育的本位,才能尊重人性的需要和发展。

(二)从教育理念上来讲,都以“学生为中心”。

通识教育不仅是非专业教育,它更是人性教育,是全面素质教育,是思维方法教育。教育就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人放在最核心的地位,唯有如此才能唤醒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通识教育注重人的整体需求,思政教育则更注重人与社会的思想、政治、伦理诉求,但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人,是学生。所以从教育理念上来讲,通识教育与思政教育都必须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以学生的学习、以学习效果为中心。

(三)从教育目标来讲,都希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通识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满足现代社会要求的合格“公民”和“完人”;思政课的目标是要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他们的目标来看,都是素质教育,都是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的责任是育人,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只见“才”,不见“人”。通识教育与思政教育的结合弥补了专业教育的缺陷,让大学生能更好地成长成才。

(四)从教学内容来讲,具有交叉性。

通识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等,思政教育也包括人文、社会等部分内容,他们具有交叉性。在通识教育理念下,思政教育部分内容可以借鉴通识教育课程内容,增强思政教育的人文性、趣味性、思辨性和哲理性,从而提高思政教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管通识教育与思政教育有如此多的共同点,但是也有其不同之处:从教育目的来讲,侧重点不同。通识教育是相对于专业教育而言的,旨在培养“全才”、“通才”;思政教育则是相对于德智体美劳中的体育和劳动而言的,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导向功能,旨在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如果两者关系没有把控好,通识教育可能淡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这就需要在通识教育理念下发挥好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作用。

三、通识教育理念下思政教育路径探索

通识教育在高校改革中已成为一种共识,在这一理念下,思政教育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通识教育的有效途径。但因思政教育在我国还有其特定的政治教育目标,所以通识教育理念下思政教育又有所区别。基于协同论的思考,通识教育理念下思政教育路径探索需要遵循以下原理才能更好地提高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协同效应原理

协同效应是指复杂开放系统内的大量子系统相互协同运作,产出超越自身单独作用而形成整个系统“1+1>2”的聚合效应。从这一原理可以推出,协同论具有协作性和整体性的特点。从整体性来讲,通识教育与思政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对人的教育,即对大学生的教育。我们要从整体的角度去考虑大学生受教育的影响因素,只有把通识教育与思政教育作为一个整体,把课程设置、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环境都纳入其中,一切以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为指导,做到全员参与,才能对大学生受教育的影响和作用达到最大化。从协作性来讲,无论是通识教育还是思政教育,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介体和教育环境都必须相互协作、相互促进,才能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二)支配原理

任何一个系统都包括若干子系统,如何找到系统演变过程中的主导参数(即序参量)是研究协同作用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从这一原理可以推出,协同论具有动态性的特点。社会是发展的,人是会根据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当然系统也是会演变的。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会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时时有矛盾,事事有矛盾。而矛盾又分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在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次要矛盾属于从属地位。当前通识教育与思政教育的主要矛盾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和大学生本身发展现状之间的矛盾。只有抓住这一主要矛盾,才能采取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这一原理要求教育者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中心,真正的做到人性化教育、素质教育、思维教育,从而达到大学生真正的全面发展。

(三)自组织原理

自组织是指系统在演化過程中,在没有外部力量强行驱使的情况下系统内部各成员协调动作,导致空间、时间或功能上的联合行动出现有序的结构。从这一原理可以推出,协同论具有反馈性的特点。根据这一原理,受教育者会根据时间、空间、年龄、环境等因素的变化反馈给教育者,教育者则会根据这些变化而改变课程设置、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环境等因素从而达到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这一原理要求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形成自我管理系统或自我管理组织,同时,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一方面可以引进外部资源,如网络资源、名校专家、新的课程等增强活水,另一方面组织内部不断进行改革,寻求新的发展动力。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自组织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进步。

总之,协同论作为一种方法可以更好的建立和完善交叉学科的关联,通识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关系虽然到目前为止还未定论,但协同论可以使无序混乱的学科建立更加有序的层级关系,从而更加明了通识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关系,并且使两者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识教育理念下思政教育路径探索应遵循协同论的三大原理———即协同效应原理、支配原理、自组织原理才会更加提高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达到互通、互动、互赢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石书臣.高校思政理论课与通识教育课程的关系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2011(5).

[2]张彧.运用需要理论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四要素的探讨[J].西南农业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作者简介

唐孝庆(1983.2.20-),女,重庆永川人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是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与实践研究。

猜你喜欢

通识原理协同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了解咳嗽祛痰原理,有效维护健康
平均场正倒向随机控制系统的最大值原理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通识少年“种”石油
化学反应原理全解读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