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中美青少年德育比较探究
2017-04-28郭嘉宝李佳珂
郭嘉宝+李佳珂
摘要:20世纪末以来,网络(包括计算机网络和手机网络)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播工具,影响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已成为从小学到大学各年龄段学生社会交往、知识学习以及价值养成的重要平台。而美国作为计算机以及互联网的诞生地,其对于青少年互联网道德教育正在趋于完善,本文就试着从中国与美国青少年互联网道德教育出发,将二者进行比较,并从中找出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
关键词:互联网青少年德育比较
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更新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作为信息传播的新媒体,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人民获取知识和各种信息的重要渠道,与此同时,也给我们当前的学校道德教育带来了一些影响。美国作为计算机以及互联网的诞生地,其对于青少年互联网道德教育正在趋于完善,也因此有许多有利于我国网络道德的健康构建之举措。
一、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
(一)互联网时代给青少年德育带来的机遇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拥有的超前性、互动性、及时性、丰富性等特点给青少年德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因此德育工作者可以利用互联网的这些特点,向同学们大力宣扬正确的思想道德认识。而互联网信息的丰富多彩性,也与传统教育中的知识、方法落后形成鲜明对比,使学生们能体会到不同于枯燥的书本所传授知识的方法,转而喜欢听课,大大提高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互联网时代给青少年德育带来的挑战
1.对于青少年价值观形成有着巨大的冲击
青少年时期正处于身心发展都很不完善的时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都还没有成型,缺少辨别是非的能力。而互联网世界又拥有着庞大的信息,这其中有好的信息也有不健康的信息,青少年本身就缺乏社会经验和辨别能力,因此很容易受到这些不健康内容的影响,从而失去控制力,坠入歧途。
2.对于青少年道德情感的影响
网络的出现也衍生出了一些网络上的交流工具或软件,因为这些软件的不实名性质,所以许多青少年选择用网络来与网友交流、发泄,而这样带来的结果就是一些青少年宁愿选择网络倾诉也不愿意跟家人朋友交流,导致一些青少年沉溺于网络,交往能力差,从而使得青少年分不清现实与虚拟,情感道德退化、冷漠,严重影响青少年的成长。
二、互联网时代下中美德育之比较
(一)中美德育目标之比较
美国对于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主要偏向于学生的基本价值观和网络信息时代的道德规范的培养。对青少年成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我国的互联网技术较晚发展起来,因此德育内容也起步较晚,但也有着一套相应的网络德育培养体系。我国的教育部在2000年就颁发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在这一指导纲要里明确规定了我国的网络道德教育的目标是: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并在青少年成长的各个阶段设立对应此阶段的相应目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青少年德育的规范化。
(二)中美德育途径方法之比较
美国的教育普遍都是开放的方式,没有一个模范标杆或者规范准则,更多的是引导学生多思考多讨论从而做出他们认为合理正确的选择。这也正是美国在对青少年开展网络德育的方法,而开展的主体则主要包括计算机课老师和图书馆的管理员。
我国的网络青少年教育工作则主要是在校园内开展相关的主体研讨活动,例如发出一些“大学生做文明网民”的口号;制定网络学习课;出台一些管理措施等,这些方法在使学生们学习到网络技术的同时,也加强了他们的网络法律意识和道德理念。
三、互联网时代下中美德育比较的启示
(一)美国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启示
美国对于青少年的网络德育的管理,在开放教育的同时,也注重引导青少年建立自己的正确的观念,在拥有了一个对待网络的正确态度下,美国还会通过网络技术的教育来推动科技教育。这些都是值得我国借鉴的。
(二)我国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改进策略
1.加强校园网络建设
前文提到,中美两国对于青少年网络德育的重点都是校园,而一个学校最重要的是校园网络。一个好的校园网,首先要有先进的技术来屏蔽外界的不良信息,建设和谐绿色的校园网环境;其次就是网络内容要新颖、跟上时代潮流、符合学生特点,使学生在浏览过程中不仅能够学到有用的知识,而且还乐于去多浏览校园网。
2.完善相关法律体系,净化网络环境
对于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只靠学校是远远不夠的,国家法律层面也要出台一些法律法规,净化网络环境。同时,在青少年中,还应当多宣传法律法规的相关知识,让青少年懂得即使是在匿名的互联网大环境下,也应当遵守相关的规章制度。
总之,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这一过程是漫长而曲折的,不仅学校要做好,家庭、社会更应当积极配合,使得青少年在健康、和谐、绿色的网络环境下成长,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参考文献
[1]刘昕,邢强.关于大学生网络文明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2008(10).
[2]胡成勇,李寅.调查显示:大学生网络道德喜忧参半[N].工人日报,2004-02-12.
[3]邵长威.论如何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4]刘忠,刘立军.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0(10).
[5]Association of College and Research Libraries. Information Literacy Competency Standards for Higher Education [EB/OL]. http://www.ala.org/acrl/ilintro.html.
[6]姚进凤.美国高校道德教育的途径、方法及其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2).
作者简介
郭嘉宝(1992—)女,汉族,河北省石家庄市人,在读研究生,河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李佳珂(1991—)女,汉族,河北省邢台市人,在读研究生,河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业: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