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日中小学德育方法的异同及启示

2017-04-28李佳珂郭嘉宝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6年28期
关键词:学校德育两国道德

李佳珂+郭嘉宝

摘要:中日两国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都非常重视,传统文化差异和社会制度的不同是造成中日两国中小学德育教育差异性的原因,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两国的德育教育又表现出了相互促进相互学习的形势。本文试着从中日中小学德育方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来做比较分析,以此希望能带给我国中小学德育教育工作一些实用性的启示。

关键词:中小学德育教育中国日本

德育教育是我们进行人生道德教育的基础。它着力于对学生进行品德方面的培养和人格形成的塑造,它涉及整个中小学教育之中,贯穿于德、智、体、美、劳的各个方面。在我们国家,道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都有不可动摇的地位。各国现在普遍都非常关注国民素质培养,这都是因为国际社会教育改革速度的逐渐加快。

一、中日中小学德育教育方法的异同

中日两国在实施德育教育期间都得到了很多丰富的经验,这些宝贵经验已成为两国共有的巨大财富。通过比较来看两个国家在德育教育问题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日中小学德育教育方法的相同点

解决学生的思想和认识方面的问题是中小学德育教育的主要任务,靠用讲道理、举例子的办法来引导学生解决思想和认识问题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不能一味的武断强迫或者命令。用一些强迫命令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反而会适得其反。

中日两国都有开设专门的德育教育课程,从而直观的对学生进行道德行为等方面的教育。在中国,小学中学开设思想品德课程、思想政治课程,在大学开设“两课”等。在日本,开设“道德时间课”,公民课程等。由此可以看出通过课堂教学把具体的、实用的道德准则灌输给学生仍然是两国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方法。

中日两个国家在除了开设专门的德育课程之外,又都非常注意日常生活实践和其他学科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两国都规定學生要参与各种有益健康的政治活动和社区服务。在老师的带领下,通过切身体验有意义的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品德素质。

在日本通过开放各种公共学习场所,比如公民馆、青少年馆、图书馆等,使中小学生逐步加强社会责任感,接受品德教育的陶冶,增长参与道德实践活动的自发性。在我国供广大学生参观学习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有很多。许多孩子在拜访的过程中受到了让他们受用一生的无形教育,这些活动是对中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造成了巨大影响。

(二)中日中小学德育教育方法的不同点

中国从德育教育的方法上看,它具有非常明确的规定性和必须服从的强迫性,就目前学校教育中常用的德育教育方法比如说服教育法、实践锻炼法等,即便说实施这些方式的着重点和切入点不同,但都是通过肯定一些价值从而否定另一些价值,把一部分德育规则和理想在中小学生的价值观内化。所以说因此也就缺乏道德行为的自觉性和责任感,没有实现真正的道德内化,因此造成道德意识淡薄。

日本道德教育者对学生进行熏陶,经过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在不自知的情况下受到了教育,引起受教育者的情感共鸣是充分利用社会环境和教育者自身所创造的教育情景。因为青少年的身心正在形成发展的初级阶段,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日本按照青少年在德育认知发展程度的各个时期,采用多种多样的教育方式。

通过中日德育分析可以看出,两国的中小学德育方法各有着重点,表达的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各有特点。中日中小学德育方法的特点都是形式多、内容杂。总体说来,中国中小学德育注重的教育方法是直接正面以教师为主导。日本在中小学道德教育的方法上是运用了西方的道德认知发展法、价值澄清法等,侧重于陶冶情操、设置两难题目进行讨论、课堂上重视学生参与。

上述内容是对中日中小学德育方法从相同和不同两个方面进行比较。各有相同也各自不同。因为两国制度具有差异性,要使用日本的德育方法来丰富和发展我国中小学的德育方法,要有分析地取其所长,舍其所短,符合本国的自身国情。

二、对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启示

进行中日中小学德育方法比较的原因是想批判地吸收以及借鉴日本德育方面的一些成功经验,为我国学校德育教育改革做出一些有价值的新思路。近些年来,我国中小学德育教育为了适应新形势、新挑战,做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学校德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这种状况与学校德育教育始终不能摆脱理论脱离实际的困境也是有关系的。通过比较,在某些方面非常受启发。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教育往往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育中,并且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部过程以及学生日常生活的所有方面。

首先学校领导的重视是做好德育教育工作的关键和重要保障。任何一项工作都是非常需要领导的重视和支持的。完善德育功能发挥整体优势,增强德育活力,提高德育质量的重要保障是德育工作的良好管理。领导的重视是保证多渠道、多方位的教育途径及方法发挥出德育的实效的重要方面。

其次是做好教师队伍的管理工作,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要做好德育工作必须明确“人人是德育工作者”的意识,所有学科教学是教育的主阵地,是学校教育最主要的方式,教师只有在教育过程中自觉融入德育教育,主动对学生进行品德指导和精神交流,才能实现真正的教书育人。

参考文献

[1]任宝祥.外国教育家论德育[M].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3.

[2]王玄武等著.比较德育学[M].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3]饶从满等:当代日本小学教育[M].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

[4]胡厚福.德育学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5]檀传宝.学校德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

李佳珂(1991—)女,汉族,河北省邢台市人,在读研究生,河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郭嘉宝(1992—)女,汉族,河北省石家庄市人,在读研究生,河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学校德育两国道德
飞马图彩色丝巾:中朝两国友好情谊的见证
内生德育: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路径探索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学校德育工作的方法和途径
农村初中学校德育管理工作探究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对当前我国学校德育实效问题的理论反思
中美两国学生高考和求职之路的比较研究
从中日两国宗教基本概念的语意表达看两国对宗教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