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教育异化对教育的影响

2017-04-28米玛卓玛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6年28期
关键词:异化师生关系学校

摘要:教育异化就是指在教育领域中,教育失去了它作为人培育下一代使之更好的创造自然和社会的手段,而反过来操纵了下一代人,教育异化的表现形式主要在学校以及学生上,教育异化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中人的地位的减弱。解决教育异化需要不对教育盲目施加压力,正确认识教育目的以及注重教育中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教育异化教育目的自我价值师生关系

教育,是指一切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形成和改变人的思想的活动。教育,也就是一个培养人的活动。而异化是一个哲学和社会学的概念。它所反映的实质内容,不同历史时期的学者有不同的解释。从马克思主义观点看,异化作为社会现象同阶级一起产生,是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而教育异化使教育的目的成为下一代人的发展的目的,而人的发展则成为了达到教育目的的手段。人被教育所操纵,教育把人异化了。

无疑,中国的应试教育就是教育异化的一个表现。从小学到高中老师不断强调,分数很重要;大学依旧要好好学习,无论你将来要走什么样的道路,文凭都是一块敲门砖。而我们一直以来的学习目标就是为了好的分数,一切以考得好为目标,而不是学得好。

一、教育异化的表现形式

(一)体现在学校教育上。

可以说,自教育制度被确立以后,统一性和普遍性就成为学校教育制度的基本形态。教育制度的这种特点,使学校在进行制度化教育时,不可避免地强调整齐划一,忽视学生个性。而在这样的教育中,人们受教育与其说是为了获取知识,不如说是为了获取因受教育而得到的文凭,再把文凭去交换优裕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所以,教育丧失了其根本目标———使学生全面发展。

(二)体现在学生本人身上。

由于制度化教育强调教育教学中的整齐划一倾向,以及急功近利的教育方针,使学生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求取最佳发展,而仅仅是为了求取他人的看重和考试成绩的提高。学生为了适应学校灌输的主流文化,他离开了建立在他自己经验之上的生活方式,抛弃了他赖以建立自我的价值观,结果就有可能被痛苦地“异化”了。

二、教育异化的原因分析

(一)生产力方面:

随着工业的发展,特别是近代大工业的飞跃前进,人成为劳动力,成为生产流程中的一部分,导致鲜明个性的丧失,创造性的被压抑。正如马克思所说“在现代制度下,如果弯腰驼背,四肢畸形,某些肌肉的片面发展和加强等,使你更有生产能力(更有劳动能力),那么你的弯腰驼背,你的四肢畸形,你的片面肌肉运动,就是一种生产力。如果你精神空虚比你充沛的精神活动更富有生产能力,那么你的精神空虚就是一种生产力,等等,等等。如果一种职业的单调使你更有能力从事这项职业,那么单调就是一种生产力。”

(二)生产关系方面:

私有制仍然存在,社会各阶级、每一阶级中的各种不同等级也仍然存在,这就使生产力中存在的弊端不可避免地通过生产关系反映到教育上来。随着各种社会制度的完善,个人力量越来越微不足道,社会力量越来越控制人、压抑人的创造性。整个社会力量的膨胀,教育过程更加机关化,而经济发展又增长了对管理干部人员的需求,所以人们对教育的要求变为通过教育取得社会地位的升迁机会。

(三)人性方面:

马克思曾说过,人的本质不是单个意义上的抽象物,就其现实性来说,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我们从出生就落在既成的、特定的社会关系之网上,并在其中生活和进行人际交往。对于绝大多数未成年的青少年儿童来说,他们所受的教育,几乎全是经过同样的安排设计的。由于受教育的儿童本身作为自然人存在所具有的依赖性、可塑性,使人们在接受教育的同时,也为不加辨别地接受异化教育提供了前提。

(四)教育系统自身方面:

学校制度与规范是社会意志的体现,所以学校和教育在实际运作中不能不执行社会意志,当他们不顾学生实际、不顾学生发展水平、不顾教育所固有的价值性标准而机械地执行社会意志时,学校教育工作就有脱离学校实际、学生实际的可能,导致他们与自己的教育对象之间的关系更加疏远。

总之,教育异化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中人的地位的減弱,直接原因在于教育没有自己独立的根基而被社会所左右。

三、如何解决教育异化

伊凡·伊利奇认为,只有使教育摆脱市场和特权的压力,并扩大群众基础,使教育和群众个人愿望结合起来,教育才能成为真实可靠的.但教育异化问题既然由来己久,就不可能以一朝一夕之功解决之,只有针对现实情况尽可能地减少教育异化的程度和范围才是切实可行的。

(一)不对教育盲目施加压力。

首先,就教育本质来说,问题的关键在于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使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解答各不相同。例如,在每年高考填报志愿的过程中,学生以及家长都会参考近几年的比较好就业的专业和学校,而非真正优先考虑自己的兴趣。

不可否认,教育有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社会功能,但不能把教育的这些社会功能当成教育本身,就教育的有限性来说,教育作为社会中一个独立的系统,当然要发挥它的功能作用于社会,这是不容辩驳的事实。但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教育对社会作用的加大,人们往往盲目地把社会发展的一切瘤疾归结为教育的失败。教育既然只是社会众多系统中一个独立的系统,那就注定了它发挥的作用也只能是一定的、局部的。教育永远也不可能象一些人期待的那样“万能”。教育并非解决所有社会弊端的灵丹妙药。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不会对教育盲目地施加压力,教育才会无所负累地发挥自己的作用,教育才可能不会被异化。

(二)正确认识教育目的。

就教育目的来说,教育目的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从规范性来说,教育目的具有确定性,教育应以培养人的完整和谐发展为目的。这是教育的普遍的和最终的目的。另一方面,从现实性来说,教育目的又具有不确定性,在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目的是人为地制定的,这就受制于生产力发展条件、各种社会条件以及制定者对教育的认识这些局限性。如我国中小学普遍存在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就意味着“追求升学率”是许多人参与教育工作的实际目的。

所以教育目的也应是着眼于社会生活的需求而又高出于社会生活的。鉴于“传统现实与官方意向大都傾向于以社会为本位”的教育目的,则有必要提倡高出社会生活的教育目的,以弥补现行的教育目的的不足。1995年3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目的一般应满足两个方面,即满足个人发展需要和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前者要求体现个人价值,后者要求体现社会价值。片面注重社会需要必将导致忽视个人需要、忽视个人价值,导致教育目的的倾斜。不论是教育缺乏始终如一的目标,还是教育目的的倾斜,都必将妨碍教育功能的发挥,培养出不合格的学生。

(三)注重教育中的师生关系

由于教育的施行是通过学校、教师这些中介来进行的。既使最完善的教育本质观、教育目的论,也需要通过学校教师的理解、内化才能切实运用于教学实践之中,否则,它们只能成为空中楼阁。这就要求我们注意师生之间的关系。师生关系是达成一个上下衔接一致、环环相扣的利于学生发展的新局面的必需的一步。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保证,也是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方面。

就师生关系而言,合理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和谐的。它的核心是师生心理相容,心灵的互相接纳,形成师生至爱的、真挚的情感关系。它的宗旨是本着学生自主性精神,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充分发展。它应该体现在:一方面,学生在与教师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获得成就感与生命价值的体验,获得人际关系的积极实践,逐步完成自由个性和健康人格的确立;另一方面,教师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

总之,师生关系的实质应是平等、交流、对话、协作,这是回归教育本质,消除师生关系异化的一种价值取向。在教育中,我们应该多一些学术性,少一些功利性;多想想为什么,少想想要什么。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育本身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美]奥尔曼,《异化:马克思论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概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2][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 2000年.

[3]劳凯声,《教育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

作者简介

米玛卓玛(1977.11-)女,藏族,西藏山南乃东县人,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公教部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学。

猜你喜欢

异化师生关系学校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浅谈和谐师生关系的作用
掌握谈心艺术 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学校推介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浅谈技校的师生关系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