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生会主席直选模式的探索与思考

2017-04-28沈哲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6年28期
关键词:学生会候选人主席

沈哲

摘要:高校学生会作为大学里最重要的学生自治组织,其骨干成员选举产生的方式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会的组织基础和运行机制。针对国内高校学生会一直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体制弊端,如组织封闭化、干部官僚化、活动庸俗化,组织影响力和干部公信力下降等,本文从学生会主席选举模式创新的角度切入,结合工作实践,试图探索一条对学生会组织革新除弊的有效途径,促进学生会健康发展、开放运行、面向基层、服务同学,并时刻接受有效监督。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学生会主席完全直选制、学生评议会制等改革新设想。

关键词:高等学校学生会学生干部选举制度

高校学生会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群众性组织,是在学校党委领导下、团委具体指导下开展工作的学生自治组织,是学校联系广大学生的桥梁和纽带。作为大学校园里最重要的学生组织,是学校教育管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抓手,是大学生表达自己意愿、维护自身权利、实现自我成长的最重要平台,是学生干部锻炼能力、展示才华的最佳舞台。

但多年以来,高校学生会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仍旧反复出现,甚至愈演愈烈或者变换形式表现出来。社会舆论对高校学生会的批评日渐增多且不乏尖锐,高校管理层和教师对学生会的评价褒贬不一,广大学生对学生会的期望与失望也是参差交织。

一、问题提出

理论上,学生会执委会是学生代表大会选举出来在大会闭会期间的执行机构,实际运行中,学生会执委会一经选出就俨然成为领导机构,学生代表大会则形同“解散”。理论上,由团委选派的指导老师担任学生会秘书长,实际运行中秘书长就是学生会的真正领导者,而学生会主席则成了秘书长的“得力工作助手”。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对上负责”的组织文化,学生会组织蜕变为一个“听话的办事机构”,逐渐丧失了其独立性、自主性、主动性。“大一做干事、大二当部长、大三入选主席团”成为学生会干部发展的基本模式。概而言之,学生会组织的主要问题突出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组织封闭化。在学生会这个组织体系中,每个人都要对上负责,听话,好好干,然后争取一级一级顺替“上位”。这样逐渐形成一个内部晋升的封闭通道,进而合力排斥外来人员进入,以免打破这个晋升链条,形成利益小团体,产生了一系列违背组织宗旨、异化组织章程的问题。

2.干部官僚化。嘴里喊着代表学生利益、为同学服务的口号,眼里盯着更高的干部职位、更多的附带利益,紧跟上级脚步。在这样唯上的组织文化里,一個个经过精心选拔、素质优秀、能力突出的学生干部很容易会演化为“学生官僚”,而一部分坚持服务学生价值理念、比较正直的学生干部则往往会因失望而选择离开组织。这种逆淘汰制度必将对组织机体将产生极大的伤害。

3.活动庸俗化。学生会最主要的工作手段就是通过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来实现其设定的功能目标。基于组织封闭化和干部官僚化的内在根由,表现在活动组织中的问题就是功利性、庸俗化日趋严重。学生干部把开展活动当作展示能力、获取政绩的手段,以求上级的首肯和好评。因为缺少有效的监督和约束机制,往往忽视甚至无视普通学生对活动的实际需求,出现偏离组织目标、迎合上级喜好、应付短期需求的情况,好大喜功、弄虚作假等形式主义弊端也会滋生出来,损害组织机体健康。

由以上问题产生的直接后果:一是组织失去影响力,学生会组织变成了少数人“自我表演”和“谋取利益”的舞台,逐渐疏远了与广大同学的联系,也不真正关心和维护学生权益;二是干部失去公信力,学生干部在上级面前唯唯诺诺,工作亦步亦趋,缺乏独立思想,不敢坚持主见,最终造就了一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典型,进而影响组织形象和公信力,失去同学的民意基础;三是活动失去吸引力,很多活动是做给上级看、表演给大家看的,内容和形式都远离同学实际,自然得不到广大同学的热情支持与参与。

剖析这些问题的成因有许多,各个高校应对的方法也很多。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实践与思考,尝试从学生会最基础的组织制度设计和最核心的主席选拔模式层面做一些创新探索,以求建立促进学生会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二、顶层设计

(一)基本理念

1.面向基层。学生会作为一个群众性组织,必须回归本质,要眼光向下,走群众路线,对学生负责,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关键要在学生会产生的组织基础上作出转变和创新———让学生会真正是由学生代表选举出来的,才能印合“由谁产生,对谁负责”的基本原理。

2.自主管理。自治是学生会组织的基本特性,要从体制和制度上尊重、维护学生会的主体地位,厘清学生会与共青团、学工部等部门之间的关系,加强目标指引和结果评价,减少对学生会工作的过程控制。要从精神上重塑学生干部的主体性,激发其自我意识的觉醒和独立精神的绽放。

3.强化服务。学生会必须牢记宗旨,强化服务职能。要完成由“权力”观念向“权利”观念的转变,以学生为本位,创新服务理念,改进服务方式,完善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能力。要进一步加强维权工作,积极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积极主张学生的利益诉求,切实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

4.有效监督。对学生会的监督不能仅依赖于上级部门和指导老师的监管,也不能局限于学生会内部纪检机构的自我约束,而是要有更加独立的监督机构和强有力的约束机制。这种对学生会组织和学生干部的监督权力来源于学生,因此要在制度设计上还监督权给学生,并要保障学生行使监督权的便利性、可操作性及有效性。

(二)基本思路

学生代表大会制度是学生在校园体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途径,是学生主体性权利的体现和保障。只有把学生代表大会制度按其设计的职能做实,而不是摆样子、走过场,让学生代表真正代表学生利益发出强有力的声音,才能选出符合学生自己意愿的学生会班子并对他们的日常工作实行有效监督。选择学生会主席选举模式创新作为改革的切入口,在原有大的工作框架内,从一个关键点激发组织内部的核裂变,催生学生会组织全新机理的滋长和创新活力的迸发,试图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应。

三、实践操作

国内高校学生会选举模式大同小异。基于多种因素的考量,很少有高校尝试学生会主席直选模式的实践探索,对这方面的研究和探讨也不多。笔者在担任团委书记任内,曾采取渐进改革的方式,推动在学生代表大会上进行直接竞选学生会主席的尝试———一种不完全的“直选制”实验。具体的制度设计和操作方法如下:

(一)选举办法

1.根据组织程序确定本届学生委员会设有27个委员席位,其中有8个是二级院系学生会主席职务的当然委员席位,须在学生代表大会上表决通过。余下19个委员席位按照约20-30%的差额比例确定候选人名额,再下达给各基层选举单位按程序要求民主推选,最后由大会差额选举产生当选委员。

2.主席候选人的产生有三种途径:一是上一届校学生会可以推荐3名候选人;二是8个二级院系学生会各推荐1名候选人;三是自由竞选人。为了保证选举质量,大会对主席候选人的条件制订了明确的标准:①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和国家现行政策,思想上积极要求上进的先进分子,自觉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和学生会章程;②由校学生会和各院系学生会组织推荐的主席候选人需曾担任院系学生会副主席以上或校学生会正部长以上职务,参选前还须辞去原有职务,以普通学生身份参选;③以自由竞选人名义参加主席选举的,任职资历不限,但必须获得三个及以上代表团提名通过;④学习成绩优良,热心学生会工作,团结同学,作风正派,廉洁奉公,有较好的团队精神和创新意识,有较高的组织领导能力,在同学中有良好口碑和较高威望。

3.主席的选举分三轮进行,即“三票制”。第一轮(民主的过程)是在学代会预备会议(正式会议召开前半个月)上,采用“选举人”制度,即候选人赢得每个代表团的多数票,就是赢得该代表团的选举人票1票,获得所有“选举人”票数前五名的候选人进入第二轮的选拔。第二轮(集中的过程)是由学校组织专家组对候选人进行综合考核,分笔试和面试两个环节,选拔出最优3人进入最后一轮的选举。第三轮(再民主的过程)是3名正式候选人在代表大会上进行公开竞选,由全体代表现场无记名投票,按得票的多少确定主席当选人。最后上报学校党委批准。

4.主席团成员和部长的选拔程序设计,一是要获得上级提名,二是要经过内部一定范围的民主选举或民意测评,可谓“两票制”。主席团成员由主席和秘书长(指导老师)提名,提交学委会投票选举产生。各部部长要竞争上岗,由主席团提名,并要求获得学委会表决通过,有条件的也可以采取公开竞选的方式。

(二)组织领导

一项创新实践,要保证稳定和顺利,强有力的领导和精细化的科学指导非常重要。学校成立了由分管学生工作党委副书记挂帅,学工部长、团委书记及团委常委组成的学代会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筹备组。精心设计主席竞选的各个环节,在制度上力求做到公开、公平、公正,既要体现民主,又要体现党委对学生会的领导。同时设立学代会监审组,由团委书记牵头,各院系学生会秘书长参加,加强对每个选举环节的监督和把控。

允许并鼓励主席候选人在规则范围之内深入广大同学中进行正向宣传拉票,并且开通多个渠道,广泛宣传选举办法和候选人情况,扩大选举工作在普通同学中的影响。同时,加强对候选人宣传拉票行为的规范和监控。

四、得失思考

这样的选举模式设计,原先学生会内部顺次接替的干部晋升通道受到威胁,小团体的利益格局被打破,因此改革最大的阻力来自学生会的内部。改革某种程度上犹如给组织机体动手术,短期内会有内伤,甚至会打击一部分学生会中层骨干的积极性。但对于组织的长期发展是有益的,贯通了校学生会与院系学生会的有机联系,打开了广大学生参与学生会管理、决策事务并进行有效监督的渠道,使学生会回归本源,组织更加开放、务实,干部更加亲民、清廉,活动更加开拓、创新,从而为赢得广大学生更多支持和更加热情参与打下坚实基础。

这样的选举实践,也是在大学生中进行有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教育的良好平台,对基层团干、学生会干部都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训练机会,对引导全校学生组织的风气会起到很好的宣传示范作用,广大青年学生的民主意识、权利意识、责任意识、参与意识、监督意识等也都得到了教育提升,这方面的意义和影响将更加深远。

五、递进设想

学生代表大会上直选主席的模式,只是一种在原有制度框架下进行的局部创新。笔者后来在二级院系分管学生工作中,也曾思考并尝试设计符合中国高校校情和学生实际的院系学生会主席直选制。希望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在这方面做出更加深入有益的探索。

另一方面,与学生会主席直选制相配套,需更加强化对学生会主席及各级干部的评议、监督机制。可以考虑设立一个类似于学生评议会的专门机构,独立于学生会组织之外,由学生代表大会在代表中选举产生,对学生会和学生干部行使监督、评议、质询、听证、调查、弹劾等职能。

此外,在新的体制架构下,学生会还必须在两个方面进一步强化职能:一是服务学生,特别是服务学生的学习,要让学生会从“活动型”转向“内涵型”发展,在促進大学生学习这一根本使命上发挥组织优势、产生更大的影响。二是维权,特别是维护学生的教育权,要主动参与对学校提供的教育教学“产品”评价、管理、监督,进一步完善并丰富学评教的渠道、方法、手段,维护学生在校期间接受高品质教育的核心权利。

参考文献

[1]尤建设,陈晓丹.“五位一体”,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高校学生会组织———高校学生会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4),1-3.

[2]孙志飞,黄文.提升公信力:高校学生会组织建设的基础工程[J].教育探索,2014(12),64-66.

[3]李莲萍.基于学生会主席直选制的学生会民主运行机制建设研究与实践[J].青春岁月,2014(08),259-258.

[4]叶良海.高校学生会组织运行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5(11),116-117.

[5]李兴军.高校学生组织管理模式研究[J].才智,2012(31),321.

[6]王飞.美国高校学生组织管理研究与启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10),126-128.

[7]王慧蕾.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理念及启示[J].河北企业, 2015(12),137.

[8]尹伟伟.新时期高校学生会组织建设问题探讨[J].考试周刊,2013(104),155-157.

猜你喜欢

学生会候选人主席
学校“书记有约”走进学生会改革
村党组织委员会候选人预备人选的推荐与确定
关于2020 年《乐器》杂志新一届编审委员推荐候选人的公示
“跟着”习主席去大阪
学联选举结果名单
主席致辞
我最想对习主席说的一句话
高校学生会组织的构建及运行
基于Grails的学生会工作管理系统研究
首届启功教师奖候选人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