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差异视角下的民族地区特殊教育发展研究

2017-04-28何晓龙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6年28期
关键词:家庭式甘孜州民族

摘要:本文是对甘孜州特殊教育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以期在以往的研究上,探讨差异视角下的甘孜州特殊教育的发展。同时,为甘孜州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适应性的发展战略,促进甘孜州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差异视角民族地区特殊教育家庭式特殊教育

差異视角在本文是指公平视阀下的差异原则。差异原则具体指的是在人类社会进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事实上平等基础上的被默认了的不平等与其自身具备的资源性,这种被默认了的不平等主要包括先天和后天两方面,先天指禀赋、身体状况、家庭、阶级、地位等;后天指教育、社会环境、群体社会影响力、个体主观能动性、地域等,而不是自然状态(原始状态)下的无差别的最初平等。如同供需矛盾一样,因为存在不平等的现象,所以就需要寻求现代社会各个领域的平等自由,特别是社会上最弱势群体的公平正义,最终实现社会有序和谐。

特殊教育本来就是秉承“最小的最大化”理念,保护最弱势群体的最大利益,来推动教育领域的全面机会、全面公平,全面和谐,保障特殊教育对象群体机会均等的追求幸福的自然权利和追求发展权、健康权、福利权等,缩小社会差别,实现教育事业的现代化发展。“特殊”本身就意味着差异和资源。正因为如此,才给了我们机会去发现这些资源以及特殊教育对象的资源价值本身,所以差异视角下的特殊教育有其存在的价值和社会适应性。

一、差异视角下的民族地区特殊教育

差异视角下的民族地区特殊教育研究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以提升民族地区特殊教育的发展水平为目的,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为宗旨,丰富教育事业的内容,提升特殊教育的质量。特殊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部分,特殊教育的发展质量,是衡量我国教育发展阶段的一个重要指标。特殊教育的内容丰富多样,特殊教师、特殊教育对象、特殊教育方法和手段、特殊教育环境、社会支持系统等都充满了差异或特殊。而这种差异或特殊体现的是资源和寻求最弱势的一部分人的分配的、机会的和尊严的最大化的要求和保障。人类社会是从平等到不平等再到更高级别的平等。所以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在特殊教育领域追求更高级别的平等就是属于正义的一部分,也是社会不可推辞的责任。

(一)差异和特殊教育的联系

在教育理论界中将差异视为一种不可多得资源,它可以利用差异发现和提出新的要求去发展教育对象。在特殊教育领域也存在相同的道理,抛开人的先天差异,卢梭在其《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中阐述了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私有制是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或差异的根源;在罗尔斯的《正义论》中差异是平等之上的差异,是人作为人先天和后天的差异,是物质和精神分配在最弱势群体中的最大化的体现,是正义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也是当今人权的要求。特殊教育在概念和内容上都展现的是一种“特殊”,而这种特殊就意味着差异。综上所述,差异视角的特殊教育有两层含义。第一,是指特殊教育自身就象征着差异,这种差异是具体的、看得见的、相互联系的;第二,指的是特殊教育对象因为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在先天和后天差异的因素包围下,特殊教育有着其特殊的发展方向和道路。因此差异视角的特殊教育是为了促进教育公平,实现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也是为了实现更高级别的社会福利。

(二)差异对民族地区特殊教育发展的引导

差异体现的是个性的特点,特殊教育有其自身的个性。根据差异独特性的不同,对民族地区特殊教育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决定了特殊教育的发展途径、模式和方向的不同。民族地区特殊教育因处于特殊地区,有着其独特的的差异性或特殊性,因此也决定了民族地区发展特殊教育的资源性。其中的资源性有教育主体、教育对象、教育环境、地域心理等,在这里主要要说明的是教育环境。民族地区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地,有着独特的历史域情、风俗习惯、人文环境、经济社会等,根据这些特殊或差异,在民族地区发展特殊教育应该实事求是,因势利导,规范民族特殊教育的发展。据实际调查研究,在甘孜州发展特殊教育应转变思路,大胆创新,利用地区生态和资源,走现代化的、民族性的“家庭式”的发展道路,探索一条适合甘孜藏区特殊教育发展的“特殊”道路。

二、民族地区特殊教育的发展现状探析

(一)甘孜州特殊教育的发展阶段概况

甘孜州于2009年开始筹建甘孜州第一所也是唯一一所从事特殊教育的学校,甘孜州特殊教育学校是经州人民政府同意,由州教育局直属管理的全日制寄宿制特殊教育学校,位于康定市榆林乡龙头沟,总建筑面积5626.71平方米,于2011年建成招生,目前开办听力障碍、视力障碍、启智教学共八个班。在课程编排方面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以国家安排课程为主,以地方和学校安排课程为辅,极具特色性。

(二)目前甘孜州特殊教育存在的相关问题

1.特殊教育师资存在的问题

(1)特殊学校教师男女比例不平衡年龄偏年轻化,教龄偏短。根据调查可知甘孜州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年龄在18-25岁之间的占11%,25-35岁占58%,35-45岁占26%,45岁以上占5%,由数据可看出甘孜州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年龄结构合理,青年教师与中年教师相结合,保持各级教师老中青的恰当比例,对教师队伍充满活力,并能持续发展是有重要作用的。

(2)特殊学校教师资源短缺。截止2016年,甘孜州特殊教育学校共有在校生109人,教职员工35人,其中:校长1名,副校长1名,管理人员5名,特护10名,炊事员3名,专业技术人员15名,学校师生比为1:7.3,即平均每个教师要负责7.3个学生。而国家对特殊教育师生比的的规定为1:3,与此相比,甘孜州特殊学校的教师数量明显不足,教师数量存在较大缺口。

(3)培训结构单一。甘孜州特殊教育学校目前共有19名教师,只有5人是特殊教育专业的,14人是非特殊教育专业的,且还有4人未接受过非特殊教育的专业培训。出现这个现象一是因为甘孜州的特殊教育起步较晚,没有正规的培养特殊教育师资的机构。二是特教教师供不应求,特教教师的合格学历起点偏低,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只占一小部分。三是由于社会上对特教的支持不够,人们对特教的了解不够,致使特师毕业生不愿意从事本专业的工作。

2.特殊教育学校学生教育突出问题

(1)少数民族特殊儿童早期教育不足。目前甘孜州特殊学校有一百多名特殊儿童,47名藏族学生,4名彝族同学,5名汉族同学,在甘孜州民族地区,特殊教育发展起步较好,少数民族特殊儿童参与特殊教育的积极性提高。早期教育是指孩子從出生到上小学之前这个阶段的教育和学习。对特殊儿童进行早期教育,有利于残疾儿童缺陷的最大程度补偿、有利于残疾儿童潜力的最大程度发挥、有利于其身心的最大限度发展。但根据我们在甘孜州特殊教育学校调研所得数据可知在甘孜州特殊儿童的早期教育体系还不完善,这些特殊儿童入学普遍较晚,在甘孜州特殊教育宣传力度仍需加强。

(2)一般得到外界关注甚少。通过调查,在校园里,这些学生兴趣广泛,包含手工、体育、绘画、阅读等多种类型。不少同学希望有机会能和普通同学一起上课,能够考上自己心仪的大学。能够得到家庭和组织的关注。

三、民族地区家庭式特殊教育的发展战略思考

如上所述,特殊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成特殊儿童及特殊群体的公平正义,民族地区特殊教育的发展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然而社会公平主要是指用以增进社会弱势群体政治权利和经济福利的系列权利活动。正义本质是指一个国家应该满足个人或团体生存说应该得到的最基本的需求。特殊教育的本质则指的是国家应该满足个人或团体在受教育上的最基本的权利需要。因此民族地区发展特殊教育不仅仅是实现其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的自由平等的特殊教育正义,而且也是考虑其特殊教育对象的心理、生理等特征,来发掘民族地区特殊教育的特殊发展道路。目前,已有研究提出建立特殊教育发展专项基金,保障其正常运转,并在师范院校大力培养特教师资队伍,健全特殊教育师资问题。

(一)家庭式特殊教育的含义

特殊教育在民族地区的探索和发展已有了很多的进展与成绩,但除了一些普遍的发展模式和路径探析外,仍然存在很多的探索空间。根据特殊教育和民族特殊教育发展的现状,利用差异视角为理论架构,与心理学、社会、家庭相结合,致力于更好的服务于甘孜州特殊教育事业,提出来“家庭式”的特殊教育发展模式。家庭是社会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它对我们的每个人的生理、心理、人格、信仰、人生道路选择等都有很大的作用,而“家庭式”的特殊教育是指把家庭基本组织作为扩大的理念化的教育模型,用差异化的视角引领,以自由、公平、正义、道义、爱作为发展理念,给予特殊学生一般化的心理上的安慰,完美人格的塑造,公平受教育的权利,并和人类正常生活状态相似,满足一般人的需求,也可以自由的发展”商业”,自己服务于自己,并着力于解决特殊学生的发展和就业,走一条现实的特殊教育事业发展道路的学校发展模式和选择。这一途径可以发现差异和资源,结合现状,探索符合特殊教育和民族教育发展的更加合理科学的道路,为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可供论证的前瞻性发展案例。在家庭式的特殊教育学校里,特殊学生除了接受目前特殊教育阶段的正常教育外,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特殊情况以及学校情况来做符合自身的选择,经商,发展与生活相关的服务,自己服务自己,并为以后的人生和发展争取自己的支持,这样一来,特殊学生可以实现自力更生,自给自足,过上和正常人近乎一样的生活。

(二)家庭式特殊教育的特征

1.变革性和实践性。家庭式特殊教育发展模型是与以往的研究结果相区分,研究不仅仅局限于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维护特殊儿童受教育阶段的公平。研究的是不仅要照顾特殊学生受教育阶段,还要照顾到特殊学生人生不同阶段的价值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变革性是指该发展模型是在以往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寻求特殊教育更高级别的发展和特殊学生更高级别的发展,也兼以补充了特殊学生人生的不同需求。实践性则是指该模型的提出不是凭空而出,是在特殊教育事业在世界、中国和民族地区的发展现状而提出来的,同时,该模型学校的发展也需要在社会和特殊教育发展的实践环节进行检验和修正,以使其更好地发展。需要注意的是革命性和实践性又是相互联系的。

2.现实性和目的性。家庭式特殊教育是根据特殊儿童的“特殊”和“差异”才提出来的,它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它可以不但可以塑造特殊学生的人格和价值观,接受受教育的权利,还可以自力更生,进行就业,不是单靠国家和社会的支持而取得生活的希望,可以帮助特殊学生近似于过一种正常人的生活,体验我们一样能体验的不同的事务和经历,推进和谐社会的前进和促进社会正义。当然了这也是该模型和路径的最终目的。

(三)家庭式特殊教育的意义

家庭式教育的提出有相应的理论支撑,有现实的差异特点作为参照,有独特的发展方向及追求的价值。首先,对特殊学生而言,家庭式特殊教育可以转变传统的特殊教育发展模式,丰富特殊教育儿童的教育经验,促进特殊学生的体验特殊并不特殊,发展完善的人格,让其更好的适应当代社会。其次,对特殊教育而言,家庭是特殊教育是特殊教育的一种尝试,可以拓宽特殊教育的发展路径,丰富特殊教育的理论,完善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最后,对于教育事业事业而言,特殊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地区地区社会和谐平衡发展的标准之一,所以促进特殊教育的发展可以让我国的教育事业走上更高的发展阶段,实现国家,社会的全面、健康、有序发展。

民族地区特殊教育的发展本文是在差异视角的引领下作特殊教育自身发展方向的探析,在对甘孜州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现状的分析和研究下,提出了家庭式的发展路径,来促进教育事业和特殊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实现民族地区特殊教育更高级别的发展,促进社会普遍关注的特殊儿童的全面发展及人性的关怀。同时,希望该研究和建议对甘孜州特殊教育发展起到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并引起国家社会对特殊教育和特殊儿童的关注。

参考文献

[1]让·雅克·卢梭(法),《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M],九州出版社,2006年。

[2]周宝松著,《自由人的平等政治》[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哈佛燕京学术丛书2010年。

作者简介

何晓龙,男,汉,(1993.11-)四川民族学院本科,政治学与行政学。

猜你喜欢

家庭式甘孜州民族
我们的民族
甘孜州启动2021年工伤预防项目活动
加强甘孜州教育事业以促进藏文化保护的几点思考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多元民族
城市小学生课后托管教育的建议
“一校两区”格局下的大学生“家庭式”管理机制探究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四川省甘孜州9个不同地理蝗虫种群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妇科护理中家庭式沟通模式的应用及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