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大学授课教师团队化建设与实践

2017-04-28左玉玲刘悦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6年28期
关键词:应用型成员目标

左玉玲+刘悦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大学教育对教师在学识深度、专业水平、研究能力、实践技能等各个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单靠个人力量很难完成高水平的成果,因此,授课教师团队化建设势在必行。本文分析授课教师团队化建设的思路与实践,旨在提高高校教师的整体水平。

关键词:应用型大学授课教师团队化

人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也是推动国家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教师是教育观念的执行者,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无论是国家之间的竞争、还是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中行业多元化与细分化趋势不断凸显,对专业程度深,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需求日益加大。尤其是我国“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对外商务往来不断加强,对外语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培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强大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强的创新能力、实践操作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的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已成为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之一。培养应用型人才,授课教师是关键。在这方面,我们始终坚持不断加强授课教师的团队化建设。

一、授课教师团队化的概念

奥尔德弗(Aldenfer,1977)和海克曼(Hackman,1987)认为,团队是一个群体组织,团队内的个体因任务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并且团队总是置身于一个更大的社会系统中,团队的成员把他们自己,并且其他人也把他们看成一个整体,成员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相互影响。[1]杰赛普(JessuP,1990)提到团队应拥有共同的目标,成员间相互依赖、彼此承诺以达成目标。[2]乔恩·R·卡曾巴赫(JonR.Katzenbaeh)在《团队的智慧》中指出:团队就是由少数有互补技能、愿意为了共同的目的、业绩目标和方法而相互承擔责任的人们组成的群体。[3]

根据以上概念,授课教师团队化,是指以学科、专业或课程为基础,将授课教师划分为不同的群体,并将该群体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团队进行建设。团队成员在高度分工的同时需要紧密合作,彼此配合来完成共同的任务,实现共同的目标。合作是授课教师团队化的基础。授课教师团队化摒弃传统的“跑单帮”的形式———教师之间缺乏了解与协作,组织内部力量薄弱,很难实现更高目标,也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以维果茨基(Vygotsky)为代表的社会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的建构发生在与他人交往的环境中,是社会合作与社会互动的结果,从教育实践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得到的最大援助来自于其他教师”。[4]授课教师团队化的模式有利于营造合作氛围,团队成员之间取长补短,发挥优势,形成合力,共同努力实现组织目标。

二、授课教师团队化的组织实施

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要不断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教师的理念、教学能力是决定教学改革成败的重要因素。组建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授课教师团队是实现高质量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应用型大学的教师,要在具有较高的师德基础之上,掌握较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具备社会实践与应用能力,并要做到博学善导、敬业爱生。我校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围绕教学,组建专业教学团队与课程教学团队。为了规范团队的组织与管理,充分发挥团队的力量,提高团队的运行质量。采取以下措施:

(一)明确团队目标

从“团队”的定义中,可以看出,团队要有共同的目标,围绕目标开展工作,最终实现目标。共同目标在授课教师团队建设中就像航海中的指南针,指引着团队教师努力的方向。同时,也体现团队教师的意志,调动团队教师的积极性。无论是在专业教学团队、课程教学团队还是科研创新团队中,只有构建团队的共同目标,明确的工作任务,团队教师之间才能相互支持,协同创新,提高团队的绩效,共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二)遴选团队带头人

团队带头人是团队的核心,负责整个团队工作的顶层设计与组织协调。一般由学识渊博、经验丰富、教科研能力强、专业技术水平高、具有一定威望与影响力的教师担任。同时,确定若干名后备专业带头人,并确定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青年骨干。从而形成了老、中、青三结合的教学团队。不断深化教学改革,研究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三)团队构成的异质性

团队成员的构成的异质性会直接影响团队的行为与绩效。团队中既要有决策者、也要有组织协调者、还要有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人。只有各类成员均匀布局,团队的潜能才能最大化的发挥,从而达到最佳绩效。

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在授课教师团队成员构成中,既要考虑到各位教师在职称、年龄、学历、知识结构、技术专长等方面形成梯队结构,还要考虑团队成员之间性格特点与学缘结构的互补。从而实现团队成员之间各取所长,亲密合作。提高团队的有效性。

三、授课教师团队化的保障机制

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了保证授课教师团队化建设的顺利实施,提高团队合作的质量。保障措施不可缺少:

(一)制度保障

制度一般是组织成员共同遵守的规范与准则。学校的规章制度是为了实现管理目标对学校内部人员的要求加以条理化、系统化。其目的是保证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与效果。

要提高授课教师团队的绩效,必须对团队建设进行规范要求,建立有利于团队发展的制度保障体系。为授课教师团队指明了方向,规范各项工作的管理标准,切实提高授课教师团队化的实施效果。

(二)搭建平台

为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提高学生与教师的实践能力与知识的应用能力,对外的交流与合作是必不可少的。为了推进授课教师团队化建设,应搭建以下平台:

第一,校企合作平台。学校及各个二级学院积极开拓合作领域,开发合作单位。与政府、企业及高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从合作单位选拔行业精英或资深职业人组成专业咨询委员会。为各专业与课程的建设与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与咨询、培训服务。专家、职业人定期来校讲座、授课、参与教研活动,加强教师与企业人的信息交流,使教师及时掌握行业、市场动态。同时,教师定期到企业参加挂职锻炼,到其他高校进行访学与进修,拓宽教师的视野,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企业人与教师的通力合作,丰富教学团队的活动内容,扩大教学团队的研究领域,深化教学团队的研究效果。

第二,信息交互平台。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现代技术的不断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在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引进网络教学平台,为教学改革提供更广的空间与思路。不仅能够增强教师团队的交流,更增进彼此合作的紧密度。推动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建立了科研数据库,融资源积累、成果评定为一体,服务教师教学研究与科研成果推广。

(三)建立新老帮扶制度

为了充分发挥中青年骨干教师的传、帮、带的作用,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有必要推行“青年教师导师制”。采取“一对一”结对的帮扶形式,团队中中青年骨干教师对青年教师从理论学习、教学方法、手段、研究能力提升等方面给予针对性的帮助和指导。全面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提供咨询服务,解答困惑,并建立長期互相听课制度,老教师将自己的先进、有效的教学经验与方法传授给青年教师,共同探讨、研究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手段、教学质量标准,交流教学改革思路,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

通过授课教师团队化建设,受益者不仅是教师,还有学生及社会。教师的团队化实现了资源的优势互补,团队成员相互配合,求同存异,积极进取,不但营造了和谐、坦诚、健康的工作氛围,增强了学校内部的凝聚力。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水平与教学水平,推动了课程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发展,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Hackman J.R.(1987). The design of work teams. Handbook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M].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1992.P543.

[2]JessuP, Leonard M., Connolly, Terry, Galegher, Jolene. Effects of Anonymity and Evaluative Tone on Idea Generation [J]. Management Science, 1993.36(6): P689―704.

[3]JonR. Katzenbaeh, Douglas K. Smiht. The Wisdom of Teams. McKinsey & Company,Inc,1999.

[4]郭德侠.互助与合作: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11):28-32.

作者简介

左玉玲,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英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商务英语。刘悦,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英语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

猜你喜欢

应用型成员目标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