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安翻译学院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2017-04-28卫军茹郭宏刚王远迎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6年28期
关键词:理论课我院价值观

卫军茹+郭宏刚+王远迎

摘要:当前,虽然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建设不断深入,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加快,社会发展的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同时对高校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和冲击,使得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工作中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挑战。特别是面对目前我院的转型发展和“双一流”建设,迫切需要对我院大学生的思想意识现状进行全面了解和掌握,并进一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从而使我们能够针对当前问题,立足社会现实、立足我院实际,探索和寻求我院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对策及路径。

关键词:我校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现状调查对策及路径

意识形态是社会发展中影响人们思想和生活的重要领域,是社会发展中的思想上层建筑。它是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集团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念体系。主流意识形态是在一定的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它集中体现了社会的价值观念、价值规范,体现了统治阶级和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意志和利益,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发挥着引领和指导作用。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永远是我国社会发展中的主流意识形态。大学生对当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实则是对执政党地位的认同,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而当前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而言,让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反思今天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本身,不论是通识教育课的教师,还是专职的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面对当前高校的综合改革,特别是面对目前我院建设“一流专业、一流院校”及建成具有地方示范作用的民办大学都必须做出积极的反应和思考,因为“双一流”建设中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应该起到正向、积极的引领作用。

一、当前我校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背景及其必要性

2015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意见》强调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国家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1]可见,意识形态建设成为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它对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理论上:

马克思说过:“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态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2]可见,意识形态对整个社会发挥作用的强大及其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能仅仅关注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整体提高,而且更要关注意识形态领域的建设及其引领作用,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二)实践上:

当前,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社会出现了文化多元化,人们的价值取向也多元化,甚至存在价值彼此冲突的现实情况,这种情况下,就迫切地需要有一种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去引导协调人们的思想行为,以消解各种价值观之间的紧张,统一人们的思想,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而大学生涉世未深且承载着国家未来的希望,因此,对高校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教育至关重要。

1.大学生与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大学生是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接受者,也是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者和传播者。他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能够起到很大作用,大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能够不断创新校园文化,即校园主流意识,同时这种校园主流意识也以各种形式不断地渗透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而能够促进和影响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但这种校园主流意识需要学校正确引导。只有在正确的意识形态引导下,才能够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及价值判断的正确方向。当前随着我国社会结构、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和变化,不同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更多地从各自利益出发,做出符合自身利益的价值选择,使社会价值多元趋势日益明显,难免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冲击和削减了高校意识形态的灌输作用。

2.当前大学生的思想行为表现倒逼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迫切性。由于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复杂纷繁的社会现象,特别是非主流的社会现象,多元化、实用化的取向冲击着大学生的头脑,从而容易使其形成一些错误的价值判断,如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不乏有些大學生过度追求物质、名利、消费与享受,从而使其学习无动力,生活无规律,缺乏理想信念,因此需要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引。

二、当前我院大学生思想意识状况调查及分析

在各系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和座谈的方式,对我院专、本两个层次的大学生思想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960份,回收952份,回收率99.2%。经详细统计汇总归纳,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体系的内容要求,我们从政治思想、理想信念、道德修养、法律意识、自我意识、感恩意识、诚信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大局意识、纪律约束、兴趣爱好及行为习惯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分析。

1.大多数学生思想积极、健康、向上。调查问卷结果显示了绝大多数学生思想积极向上并开放自信。如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信心都比较坚定,占比达到了83%;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基本做到了能够自觉践行,占比达到87%;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都能够统一认可和接受,占比达到93%;对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也基本都有足够的信心,占比达到85%;89%的学生基本都能够正确看待“中国梦”与“个人梦”之间的密切关系。在访谈和座谈中,同时也能够体现出绝大部分大学生还是非常关心关注国家大事,政治立场坚定,在大是大非面前都能够保持清醒头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比较强烈,有着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了远大的理想,有着坚定的信念。这些都能够表明,我院大学生活泼又有朝气,他们思想敏锐,追求上进。

2.部分学生思想多元化、实用化的取向也体现出主流意识淡化。调查问卷结果同时显示了学生思想多元化、个性化和“小我”意识,法律意识比较淡薄。如大多数学生平时喜欢看电视剧和综艺类节目,并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态度表现出无所谓或不关心,因此在学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类课程的课堂上,睡觉、玩手机或者干其它事情的现象就比较普遍;在问及是否经常看法律方面的书籍、杂志或者视频时,84%的选项都是几乎不看或偶尔看看,绝大部分同学还是感觉法律离自己很远,表明学生的法律意识还相当弱。调查访谈过程中同时也无不透漏出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思想倾向。如在当前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背景下,大学生加入党组织的愿望和动机也更多的是来自个人的现实需求,总体表现可以归纳为:

1.价值主体自我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市场经济以自我趋利意识的崛起,使大学生自我意识开始萌发,逐渐由抽象回到具体,价值取向也潜移默化地由社会本位转向个体本位。大学生开始越来越多的关注自身利益,从自身需要出发谋求个人利益,以便最大限度的实现个人价值,在个人与国家社会的关系上,偏向了“自我”的方向。

2.价值目标现实化。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面临着价值理想与社会现实的冲突,在价值目标上逐渐从理想主义转向现实主义,从职业选择看,他们更注重选择务实性和功利性的工作,主要以职位好、工资高来衡量,并且追求安逸享受和快乐。随着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在大学期间的学习更注重实用和培训,从而忽略了基础的个人素质的培养,所以并不考虑价值观或价值取向问题。

另外,在座谈和平时工作中遇到的诸多问题以及同学们在社团活动中的出色表现,也同时反映出了我院大学生个性张扬,爱好广泛。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需求增多,同时烦恼也增多,困惑也增多,从而导致内心矛盾和冲突也会在现实学习生活中交替出现。因此,有时表现出思想波动不稳定。究其原因:

当代大学生成长在多种价值观念交互碰撞的社会环境中。在政治多极、文化多样的国家背景下,西方世界不断向国内渗透多元的思想观点和意识形态。同时伴随着国内社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新旧体制转化过程中产生的矛盾日益凸显,加之国内外形势,致使当前大学生的政治价值观、道德价值观等基本价值观也随之呈现出多元化趋势,部分大学生出现小幅度价值观认知偏差。主要体现在:

1.利益驱动。如果一种意识形态与人们的利益追求和行为期待趋于一致,那么它被认知和接受的程度就高。正因为这样,大学生在对待不同意识形态时,会进行相应的意识形态类比,当某种意识形态与自身的期望、社会价值相一致时,才会认可它,就会把自己纳入这种意识形态范畴。

2.感情用事。大学生自我调节能力尚未完善,在接受和认同意识形态方面,其情感因素占主导地位,具有鲜明的、丰富的特点,极容易产生情绪波动,所以容易选择接受和认同并强化引起自己愉悦、满足的意识形态,这就是为什么大学生极易接受流行音乐、网络等新鲜事物,而与自己情感相悖的意识形态则容易产生拒绝、回避和抵触情绪。

3.注重实用。随着社会转型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的价值评价标准日趋复杂化和多样化,一切以实用为判断标准,根本不考虑事物发展应遵循的理论原则,价值标准更趋向从众和宽容,全部转向现实生活,即以大众的主流意识为认同,完全趋同从众心理,这一切都是被市场经济或多或少的宣扬和表现出来,严重冲击着当前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

通过以上调研结果及分析可以看出:我院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自我中心取向、价值取向多元、重感性、轻理性,同时政治观念淡化。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社会环境的复杂化,导致社会竞争激烈,大学生就业压力加大,他们只能将自己的目标定在近期或眼前能找一个好工作就可以了,所以很难在精神方面达到一个高度,因此也很难将自己的未来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

三、我院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现状

改革开放38年来,我国高校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尽管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存在的问题和困惑依然很多,与当前社会要求和教育本身的目标还相差甚远。尽管有“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主渠道,但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坚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无论在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还是在应变上都显得滞后。

1.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不强。灌输式的思想政治理論课已经完全不能适应现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加之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使大学生并不能够认识和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及其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学生对付考试的应试教育,没有真正使学生明白将自身发展与国家发展、民族兴亡相连的认知,也很难让学生从全局的高度思考社会现实,无法实现学生内心的震撼,因此学生内心还是存在认识不清,甚至非常模糊。国家对大学生设置了比较高的教育目标,但实际上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政治信仰依然比较迷茫,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功能就显得苍白无力。

2.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明显。虽然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完全靠理论课教师,但起主导作用的还应该是理论课教师,因为课堂教育仍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他们是否能够真正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是否能够真正做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进入到学生的头脑,这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们的理论水平、知识基础、授课艺术、个人综合能力等无不息息相关,特别是在学生们已经获取到大量的外部信息的冲击下,这对于理论课教师来说也是一种挑战,实属不易。

3.宣传机制和教育渠道及方式方法不够健全,效果不佳。长期以来由于多元文化的冲击,削减了社会大环境下人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最主要的是学校目前还没有形成比较完善的一整套的宣传机制和较好的舆论氛围,宣传教育渠道还不够健全,宣传教育形式比较单一,内容枯燥、脱离学生实际,说教式、义务式、程序化导致教育内容不够深刻,反而会产生一定的反作用,从而使学生产生厌烦和排斥情绪。由于没有真正深入学生内心,导致学生越教育越怀疑,造成了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隐形排斥力。

四、当前我院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对策及路径

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是以崇高精神为追求指向,弘扬健康的积极向上的高尚情操,鼓舞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校教育主要是通过宣传、思想政治教育等方式使大学生了解、理解、认可、相信、认同和接受主流意识形态。所以我们应该趋利避害,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积极加强校园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特别是我校的宣传思想工作。

1.高度重视,提高和加强对我院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认识。《意见》指出:“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1]因此,我们必须站在这样的高度,将此项任务放在学校“立德树人”教育工作的首位。

2.立足现实,不断创新和实践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理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提高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增强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感。以学院创建“双一流”目标为契机,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方法和手段,使其实现科学化、人性化、道德化、规范化,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使之真正发挥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

3.积极发挥思想政治课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努力增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渗透性。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信息,能够对主流意识形态有充分的理解,并能自觉坚持、认同和贯彻,这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深入研究的问题。我们可以借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徐川老师的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成功经验,这就是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和改进,即结合社会现实问题,结合学生的现实需求,强化问题意识,以问题为导向,对学生进行科学引导,因为问题就是时代的声音,问题就是学生内心的呼唤,只有实事求是地对待这些问题,才能找準思想政治创新发展的突破口和关节点。同时,走入大学生内心世界,与其产生共鸣,在情感内化和行为实践中进行科学引导。

4.有效开展学生社团活动、学风典型示范活动等校园文化活动,加强和推动校园正能量的发挥。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必须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基本原则,将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有机融入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形成良好的整体氛围。因此,在活动内容上,要深入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内在需要及利益诉求,按照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大学生的现实需求,切实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内在需要,培养亲和力,产生情感共鸣,从而使大学生能够衷心拥护,并在潜移默化中认同和维护校园主流意识形态,积极践行并融入其中。

同时通过鼓励先进、树立典型等示范性教育手段来激励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动力和荣誉感,使体现主流意识形态的行为得到鼓励,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认同感。积极发挥校园文化的渗透作用和育人功能,不断强化校园文化凝聚人心的功效,真正发挥校园文化励志、厚德、敦行的作用。

5.在构建校园网络为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基础上要进行合理引导。高校校园网络传媒的便捷性、主动性和广泛性等特征,拓展了校园意识形态的传播空间。我院已基本利用了校园微博、微信等平台对大学生进行全员覆盖、全程融入和全面渗透,但还需要适当合理引导。我们应借助现代媒体传播手段,及时了解和搜集大学生关心的热点话题和他们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想法,全面深入地掌握学生的心理动向和思想动态,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教育。这样就将课堂教育、校内教育延伸到课外、延伸到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创新和开辟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

6.努力打造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思想作风正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和辅导员队伍。高校教师,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及指导学生职业生涯的辅导员应该是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生力军。教育者必须率先垂范,为人师表,通过自身教书育人的敬业精神、严谨勤勉的治学精神和廉洁自律的高尚品德影响和感染大学生。牢固树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正确思想和观念,能够身体力行来教育和感化学生,用崇高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促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高校辅导员日益成为高校大学生思想、学习及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人生导师,特别是按照教育部2014年3月出台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的要求,我院辅导员队伍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在落实《能力标准》的过程中,按照要求,可以逐步制定我校考核标准,逐步加大考核力度,力争提升辅导员的专业水平和职业能力,不断向标准靠拢,向标准看齐,努力建设一批高质量、高水平的思想政治教育骨干队伍。

总之,在当前国内国际复杂的环境下,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必须高度重视我校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和教育工作,要让主流意识形态的核心价值观真正进入到大学生的头脑中,就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地研究和创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工程,全面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努力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质、道德修养,从而坚定理想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这也是我校建设“双一流”目标和创建具有地方示范作用的民办大学的根本保证。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新华网北京,2015-1-19.(http://news.xinhuanet.com/2015-01/19/c_1114051345.htm).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39页.

猜你喜欢

理论课我院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我院隆重举行2020届毕业典礼
我院顺利迎来2016级新生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我院田径运动会顺利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