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辰亮的“博物君”养成记

2017-04-28王跃沈童睿

北京青年周刊 2017年14期
关键词:博物昆虫科普

王跃+沈童睿

他是拥有638万粉丝的微博大V博物君,为网友鉴定稀奇古怪的生物,一手博学,一手幽默。

他说昆虫特别好玩儿,越玩越能发现新东西,能使他保持对生活的热情。

为什么博物君什么都懂?遇到不认识的生物怎么办?我们分享了博物君的书架和他的收藏。

博物君告诉我们什么样的问题更容易被“翻牌子”,什么样的问题让他恼火。

博物君为我们解答了关于“博物”的疑惑:到底什么是博物学?我们为什么要博物?国外的博物圈什么样?中国现在算博物热了吗?伍

如果你常泡微博,一定不会不知道博物君。

网友发了一盆花问:“博物君这是啥?是啥?这盆养了快十年了。”博物君答:长疣八卦掌。听着像身体不健康的武林宗师。

“@博物杂志 吃到嘴巴里了也不知道是什么,为什么这么难吃还可以上桌?”只见盘子里有两只不常见的、形状萌萌的蟹和虾钳。博物君答:左边是九齿扇虾,右边是蛙蟹,肉都不多,但是因为你点它俩了,所以它俩上桌了。

一网友发视频,问为什么一条鱼快死了,其他鱼不停地用头顶它呢,是要杀掉它,还是让它伸出头呼吸?博物君答:鱼快死了,粘液层脱落,身体破损,散发出肉香,其他鱼纷纷品尝。

在微博上,网友们发千奇百怪的动植物照片,“来不及拍照”的手画生物,还有“梦里见过的怪兽”,地摊里的真假古董,各种地方看到的甲骨文……随时@博物杂志。

博物君总是不负众望并耐心地为网友们答疑解惑,还带着冷幽默,观者不仅涨知识,顺带被逗笑了,对博物君的爱与敬油然而生。对,我就是这样被圈粉的。现在,博物杂志官微已经有粉丝638万,每天几千个问题跳出来,然而只有上百个问题能够得到回答,这些幸运的网友称其为被“翻牌子”,光从概率上说,被博物君翻了牌子就像撞了大运。虽然问过几次从来没被翻过牌子,但我每天都会带着猎奇的心态刷一圈博物杂志的微博,然后被奇葩的问题和博物君智慧冷静的回答逗得咯咯乐半天,算得上一天中的小确幸时刻。

一手博学,一手幽默,这博物君到底什么来历?有人猜测他背后一定有个团队,不然怎么能难不倒呢?

喜爱昆虫的博物少年

实际上,博物君只是一个人,名叫张辰亮,《博物》杂志的编辑。1988年生的张辰亮是北京人,拥有中国农业大学昆虫分类学硕士学位,上学时专门研究一种学名猎蝽、民间叫“臭屁虫”的生物。在《博物》杂志实习时,他接管了杂志官方微博,遂收获了“博物君”的昵称。张辰亮与《博物》的缘分其实开始得更早。早在读高二时,他就以“博物少年”的身份登上过《博物》杂志,那时杂志每期介绍一个喜欢自然的小孩,张辰亮就先拥有了“博物少年”的称号。

张辰亮是个昆虫迷,他说,打记事儿起他就喜欢昆虫。姥姥家旁边有块儿荒地,他常在那儿逮蜻蜓、逮蚂蚱。他还会把柳树叶上的瓢虫卵带回家,放磁带盒里养。孵出来之后,喂它蚜虫,观察它们化蛹变成瓢虫的过程。为什么对昆虫情有独钟呢?张辰亮解释:“昆虫是最容易接触到的野生生物。狗猫啊确实好玩,但不耐琢磨,想观察真正的野生动物,平时也遇不见,看鸟吧,它离你八丈远就飞了,昆虫则可以近距离地观察。它在交配、打斗啊或者吃蜜,有各种特别好玩的行为。你离得特别近它也不管你,就干自己的。你带回家里观察也可以,非常耐玩。而且它种类特多,永远也玩不完,越玩越能发现新东西。”

小时候没有那么多电子游戏可玩儿,张辰亮就爱在外边溜达,长期观察昆虫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以前家里楼下有个小花园,他在里面有很多有趣的发现,比如,“看见一个臭鱼被扔在地上,然后长了一些甲虫,现在叫阎甲,阎王爷那个‘阎。圆圆的,还长两个牙,以前没见过,喜欢臭的东西,我们家当时养了一只兔子,我专门把兔子的粪球搁到阎甲的盒里,想,不用它滚了,直接就是球,等它吃。可它一直没吃。后来我才知道它是吃蛆的,因为臭鱼身上长了蛆,所以它肯定不吃粪球。”

张辰亮养的昆虫大都是从野外抓的,因为昆虫繁殖能力强大,也不会破坏种群。他会特意去京郊的山里抓虫子,如延庆的松山,“白天拎着捕虫网在山路上走,走着走着就看到蝴蝶自己飞网里去了。带回去一问,还是北京比较少的一种,黄帅蛱蝶。晚上要找一块白布,挂个灯,把白布照亮了,虫都飞过来了,就跟看电影似的。”

有了网络后,他常泡在大自然社区和中国昆虫爱好者论坛里,里面有很多挺牛的学者和科普达人。他们会分享自己新抓到的虫子,讨论一些问题,“比如说昆虫分类学,某人是搞蝴蝶分类的一个硕士或博士,那大家会多请教他关于蝴蝶的问题,所以知识来源比较靠谱。”初出茅庐的张辰亮主要在上面问问题,和他现在微博上的角色正好相反。

张辰亮说玩虫子能使他保持对生活的热情,“观察这个世界包括自己的生活环境,特别好玩儿。天天上学下学,写作业睡觉,可能会觉得特别无聊。但是你在学校里做操回教室的过程中,看路上还有这么一只没见过的虫子,然后拿回家养两天,它变成一个蛾子……这让我觉得生活很美好。所以,社会不是与自然隔开的,似乎只有周末去郊区我们才是走进了大自然。你只要观察,你认识的人类社会就在大自然里边,生物都是穿插在人类社会里的。”

薄雾浓云愁永昼君

读《昆虫记》的时候,张辰亮想像法布尔一样做个昆虫学家。大学他如愿学了和昆虫相关的专业,但却发现离自己的兴趣渐远——他喜欢传统分类学,从形态上审视昆虫,而学术领域里都在搞分子研究,“跟一些仪器、试剂啊什么的较劲,我觉得意思不大。”好在张辰亮也想过当个作家,因为小时候作文写得还不错,再加上他有个特点——喜欢分享,“我会或者我有,他想要,我就给他一个,给他一个我就痛快一次,再给他一个,我又痛快一次。”这三点凑齐了,进入《博物》杂志搞科普成为张辰亮最好的选择。

张辰亮刚接手博物官微时,粉丝仅有2万。最初发表的内容包括杂志节选、新刊预告,偶爾有网友提问,并没有专人解答问题。试水阶段,张辰亮小心翼翼地发一些自己养的昆虫照片,从网上找一些生物趣图,还有自然爱好者圈子里谈论的小众知识,有时答网友问。语言走客气卖萌风格,有时很认真,“大自然的神奇令我们几乎无法用语言形容。”时而卖个萌,“元宵是摇出来滴,汤圆是包出来滴”。

但微博始终不温不火,而且卖萌虽稳妥,并不是张辰亮的性格,得装,难受,非长久之计。于是,他琢磨着改变一下。他觉得回答问题最能展现《博物》的特点,最能成为网友关注杂志微博的理由。至于风格,“作为科普媒体,这么可爱不是特别搭,感觉像个小孩,科普媒体要有个靠谱的形象。”之后,他决定主要答网友问,做真实的自己。

现在,他这种冷静有点犀利又诙谐的风格简直恰到好处。比如,网友发一张树上果实照片问:“博物君!这是啥!很好奇。北方人来到南方宛如来了新世界一样@博物杂志。”博物君淡淡地答曰:“构树的雌花。咱北方到处都是构树,小点儿声。”网友评论:“无声嘲讽,最为致命。”有人问:“@博物杂志 求助大神,这是什么花,我想种满园子带你来看 。”博物君冷冷地说道:“日本晚樱,绿化带里种得到处都是,我自己看就行了。”看博物君的微博就是一边看段子一边涨知识。

我们去张辰亮家里采访,他开门后,说了一句“进来吧”,再无话。直到我们准备好,开始采访,他才渐渐地打开了话匣子。讲到有趣的地方,把我们都逗笑了,他依旧面不改色,高冷和犀利确实是他真实的性格使然。

博物微博第一次粉丝暴涨是2013年,博物君发了一篇长微博《伤不起的印尼摆拍摄影师》,针对网上疯转的被网友称“暖心”的印尼摄影师抓拍的动物萌照,他十分专业地用细节质疑其系摆拍,而且摄影师有虐待动物之嫌。后来文章阅读量超过50万,粉丝从5万一下涨到10万。这之后的四年里,粉丝不断攀升,如今已经达到了638万。可见,张辰亮用他的学问和个人魅力征服了广大网友,网友崇拜地称其“宇宙第一男神”,也有戏称他“薄雾浓云愁永昼君”。

怎样才能被博物君翻牌?

“為什么博物君什么都懂?”这几乎是所有粉丝的好奇。张辰亮说他科普的动植物有九成都是科普圈里说烂了的常见物种,在圈里他的知识面只算正常水平。对于“博物君”的称呼他也调侃:“因为我管理《博物》杂志的官方微博,而不是说我有多博学,是因为我单位叫这名儿。”当然,博物君也会遇到不认识的生物,他大多数能辨识出大概的“科”,再查阅资料。他书房里有两个书柜,里面全是各种动植物和自然方面的书,对每本书的特点他都心中有数。如今,他依旧在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除了各种动植物,他还喜欢建筑、古文字,官微也会解答各种书法、阿拉伯文、甲骨文的相关问题。如果遇到没有一点头绪的问题,他就@那个领域的专家和达人。于是,博物粉丝们认识了鉴别贝类的@冈瓦纳,鉴别鱼类的@开水族馆的生物男,还有鉴别假古董、各国货币和警犬的@江宁公安在线。

另一个倍受关心的问题是“怎样才能被博物君翻牌?”答曰:“第一,要把这个东西说得清楚,多拍几种角度的照片,植物你别光拍一张叶子,拍它的花、叶子、整个植株,包括花的正面或反面,因为很多植物的鉴定特征就在你意想不到的地方。最好这个东西还比较有的说,除了名字,我还可以说它一些好玩的事儿。另外,它最好比较常见,犄角旮旯里的物种我解答转发了,你是知道了,但大家一看这个东西没有共鸣,对他没用。最好是这个东西很常见,我转发了,别人一看:这东西我也见过,这就是我家楼底下那东西。还可能@自己的家人朋友,这就可以把这个知识传播出去。”

传播知识本是件快乐的事,但答疑解惑的过程中也会让张辰亮感到恼火。比如,科普过的东西还有人不停地问。白额高脚蛛、戴胜、夹竹桃天蛾幼虫,是被重复问得最多的三种生物,张辰亮先是耐心回答,一遍又一遍后开始厌烦。他写了三篇长微博讲这个过程,后来它们被网友直接视为博物君的吉祥物,甚至有网友注册了“@夹竹桃天蛾后援团长”、“@博物君的夹竹桃天蛾幼虫君”、“@戴胜头上的夹竹桃白额高脚天蛾蛛”、“@夹竹桃天蛾宝宝”、“@夹竹桃天蛾的末龄幼虫”等账号。

还有把东西都下锅煮了才来问的,有网友凭记忆发来的“灵魂画作”,有要做论文的伸手党,不回答就一个劲儿的催,说话不客气……这些都曾让张辰亮气不打一处来。现在他在微博上置顶了一条“博物君解答不了的问题”,比如:药材,猫狗的品种,云南市场的蘑菇,看蛋鉴定是哪种鸟下的、看包鉴定是哪种虫咬的,干炸、酱油水、清蒸、侉炖、水煮、“松鼠”过的鱼,小时候见过的怪兽,刚破土的小芽 ,戴胜,针尖大的小黑虫,好多腿,会动,没拍照……

越没用的东西越能给人带来愉悦

其实张辰亮的正职是《博物》杂志的编辑,管理微博只是个副业。他经常要为杂志写稿、约稿、出差,“比方我们做海鲜专题,我就去厦门找一个海鲜达人带我去市场逛逛,或者直接去海边自己找那个潮间带的生物。”还要给微博写广告,“每条广告都是一条科普,最后神转折一下扯到这个广告上。”

此外,他还得面对一些采访;上班时总有粉丝来看他,找他签名;每天面对几千条问题等待被翻牌……

博物君压力有点大,不过,他还是坚持着写了两本书,就是今年年初问世的《海错图笔记》和《掌中花园》,它们来自他的爱好,也是换一种方式为大家科普。

《海错图》是清代画家兼生物爱好者聂璜绘制的300多种生物的图谱,“海错”指海洋生物种类繁多错杂。中学时,张辰亮在故宫玩,第一次看到《海错图》时就被深深吸引,2014年《海错图》被故宫出版社出版,他马上买了一本。翻阅时,他发现书中有很多“不靠谱”,比如“有些动物聂璜未曾亲见,仅根据别人描述绘制,外形有很大失真。关于生物习性的记载,也是真假混杂”。

2015年夏天,张辰亮便开始对《海错图》中的生物进行分析和考证,发挥他鉴定网友“灵魂画作”的技能,从文字和画中寻找蛛丝马迹,一步步推理出图中生物的真身,“就像破案一样,非常过瘾”。除了翻阅各种资料外,他还去辽宁、天津、福建、广东、广西以及日本、泰国等地搜集素材、实地考证,并陆续编撰成了30篇文章,成为了《海错图笔记》。

《掌中花园》则是张辰亮自己养花的经验。这几年他一直在研究好玩、好养的植物,尤其是迷你盆栽和生态造景,他一边种盆栽,一边用文字和相机记录它们的状态,长出效果后,继续观察它的长势,把期间需要注意的要点都记录下来。其间他走过很多弯路,当他觉得真正靠谱后,就写成了文章。同时,张辰亮也找到一种新的科普方式,即通过讲养花来介绍植物。“园艺的书其实挺多的,但很多作者都不是特别懂植物学的知识,所以很多时候可以说是瞎写。”

如今,从微博粉丝的攀升,《博物》杂志月发行量从曾经的5万涨到22万,《海错图笔记》和《掌中花园》的热销加印,可以看到人们对博物的兴趣在增长。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博物呢?

“你需要保持对自然的热情,需要这种琢磨劲和观察劲。大家都说走进大自然是件好事,但怎么亲近?开车去河边,支个帐篷烧烤,这叫亲近吗?这是最初级的亲近,它给你带来的乐趣是最初级的。如果你还是愿意观察一下河里的鱼,翻翻石头看下面有什么东西,看这时什么花开了,这个乐趣就是几倍的增长。认识这么多东西大多时候对普通人没什么用,但越没用的东西越能给人带来愉悦,这就叫做陶冶情操,要说有用,它在这方面又是有用的。”张辰亮答。

博物君博物论

Q:“博物”的“物”里都包含什么?

A:就是动物、植物、矿物、天文等自然万物。

Q:有博物学这个专门的学科领域吗?

A:现在中国好像没有,西方一百多年前是有博物学的,当时人们刚开始对大自然有系统的科学的认识,博物学其实是一种比较初级的对自然的研究。当时为什么有博物学家?因为还没有细分到专业,植物也搞,动物也搞。现在科学家很专,他就研究昆虫界的一个科甚至一属。

Q:现在博物是以怎样的状态存在?

A:博物熱是在社会上的一个存在。西方的所谓博物热其实也是社会上的现象。当时不光科学家,全民都疯狂爱好研究新事物,家里有个植物温室是很有身份的象征。证明第一你有钱,第二你有闲,第三你还有知识。现在在西方,包括我们的台湾香港,这种自然爱好者被公认是专业玩家,而且公认与大自然接触的人气质会比较好。博物在内地的受众面目前还不大,人们看玩虫子的、养蜥蜴的还会觉得很奇怪。不久前有个新闻,一个女孩被她男友杀了,新闻报道就说:这个男友平时喜欢养蜥蜴之类的冷血动物。那好多人还养金鱼呢,金鱼也是冷血动物。可见人们对这种喜好还没有一个正常的认识。但是情况在好转,以前说养花,大家就想到退休老干部,现在说起养多肉就没人想老干部了,因为养多肉的有好多小姑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进来后,舆论就会好转。这像我小时候喜欢周杰伦,主流论调是说他歌词都唱不清楚,现在周杰伦特别正面,因为歌迷长大了,掌握话语权了。博物热其实是一回事。

Q:中国的博物热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A:到现在我也没感觉有多热,顶多现在我们做的模型有人买了,以前根本没有人买;或者带人们旅游,内容是讲一下山里的花鸟鱼虫也有人愿意报名了;再有就是我这种微博也有人愿意天天关注了。也就到这种程度。博物热应该是全民都开始觉得这是个特好玩的事,都开始玩博物学,这个我觉得还没到。

Q:西方的博物热是从航海大发现开始的吗?

A:对,那是个契机。另外和文艺复兴也有关系,中世纪的画很死板,文艺复兴之后,写生对物体的描绘就比较准确了。航海大发现时,没有相机,随行的画家或学者把新事物画下来,这些画会引起一些轰动,其实这些画就是科研资料,刚开始也是对外国奇珍异兽的猎奇心态,后来慢慢的大家开始研究它,就变成博物热了。

Q:国外有博物方面的兴趣团体吗?

A:欧美日本都有各种协会,日本就分得更细了。比如细辛属的植物,在中国根本没人当盆栽养,是被当成中药的。在日本就有一个细辛研究会,还有专门搞日本细辛保护的爱好者协会,每年还办展览,爱好者把种的植物拿来评奖。欧美经常有“两爬”展或宠物展,玩家和各种公司自己培育宠物品系。还有,虽然博物是在爱好者层面,还没上升到科学,但现在日本和港台地区有很多人喜欢昆虫,发现了很多新品种。科研发现已经不纯粹由科学家发表了,老百姓也都在研究,这就是真的热了。

Q:喜欢博物的人有什么特点?

A:首先是比较喜欢往外跑,在外面有点眼观六路的感觉,不是盯着地下就是盯着天上看。很多人会随身带个相机,拍天上云彩,看到落叶落果,还捡回家收集起来。他们观察力更强。爱好者在一起溜达时,大伙经常会突然停下,看这儿长出一棵草来,而且是特别默契地所有人都同时看。另外就是收集的欲望比较强,但收集的东西不一样,有人收集园艺植物,有的人就收集照片,去山里拍野生植物照片,拍到一个就说“个人新种”又增加了一个。

Q:现在人们有哪些方式可以亲近大自然?

A:有很多自然主题的旅行团,有人讲解。如果能找到一个很靠谱的人,他经常带着你,你也不用报团。还可以逛植物园,台湾有个福山植物园就挺好,它基本上把半座山都给包起来了,跟一个小保护区似的,里边还有野生的麂和台湾猕猴,我们去时,两个麂子就直接在我们身边跑。平时可以关注一些达人或科技馆、博物馆的活动,他们常请专家或科普人来讲座,很多讲座都是干货。其实养养东西是认识一个物种最好的方式,你能把它养活,说明你真正了解它了。多上一些爱好者论坛,在微博关注一些科普达人,甚至关注下公众号。不管有没有人带着,最好都多去自然里走一走,哪怕你在城市里,去奥森转一圈也不错。去了之后你刻意地在河边的一个草丛里找块石头坐一会,就看这一块,刚一看觉得就是一堆草,一会儿你就会发现这有一只虫子,那还有一个蛹,还有个花刚刚冒芽……很神奇。有时我在城里的一块人造草坪上蹲着都能看到一堆东西。就像你进入一个黑屋子,慢慢适应了环境,里面的东西就全都出来了。观察是第一重要的,然后再多看些书。

猜你喜欢

博物昆虫科普
RFID昆虫阅读放大镜
借昆虫上课
科普达人养成记
我最喜欢的昆虫——知了
昆虫的冬天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Forbidden Money
安吉博物志最美不过长知识
微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