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被误读的林徽因

2017-04-27王肖潇田亮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7年11期
关键词:建筑系国徽林先生

王肖潇 田亮

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总有人热衷于把林徽因捧为唯美、浪漫的“民国女神”,其实,国难家愁、颠沛流离才是林徽因短暂人生的主要内容。在她短短51年人生历程中,这位中国的第一位女建筑师与丈夫梁思成在纷飞战火中潜心治学,又在病痛中殚精竭虑培养人才,竭尽一生献给挚爱的中国建筑与艺术事业,共同开创了中国古建研究体系。这才是真正的林徽因。事实上,真正令她不朽的,也正是这份坚忍与忠诚,是她铮铮不屈的风骨,是她在颠沛流离中坚守的为人品格、爱国情怀,这才是知识女性和学术精神的风范。正如清华大学教授朱自煊所言:“讲林先生是才女,是美女,都是外表,最难得的是她的高贵品质,一生都处在逆境中,但从不发牢骚,一直在积极为建筑事业做贡献。那种爱国、爱事业、无怨无悔的精神尤其值得年轻人学习。”

行万里路:发现中国最大的木结构寺庙

1937年夏天,山西五台山区荒凉、崎岖的路上,出现了一对年轻的夫妻,33岁的林徽因和36岁的梁思成。经过上千年的朝代更迭与战火,学者们了解的唐代建筑实物只有砖塔结构。日本建筑学界甚至断言:中国已不存在唐代木结构建筑。这深深刺激了这对年轻夫妇,他们下决心要找到一处唐代的木结构建筑。

他们从敦煌壁画中得到启示:唐代佛光寺或存在于五台山地区。走了两天崎岖山路和陡峻山崖后,正值夕阳西下,他们惊喜地发现,前方一处殿宇沐浴着晚霞的余辉,气度恢弘,屹立于荒凉空寂的苍山中。佛光寺!一行人的兴奋难以言表。林徽因的儿子梁从诫生前回忆说:“多年以后,母亲还常向我们谈起他们的兴奋心情,讲他们怎样攀上大殿的天花板,在无数蝙蝠扇起的千年尘埃与臭虫堆中摸索测量。”

测绘结束后,林徽因、梁思成夫妇激动的心情久久难以平复。8年间,林徽因和梁思成跋山涉水、翻山越岭,到处考察中国古建筑,不畏烈日苦寒走访乡野,不惧蚊虫瘟疫测量每一处幽古庙塔,不惜金钱精力甚至伤病缠身也要坚持到底,只为发现一处汉厥、一座宋寺、一家唐庙,只为中国能有自己完整的一部建筑史。8年间他们走遍了全中国15个省、200多个县,实地勘察了2000余处中国古代建筑遗构。他们的工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纷飞战火:颠沛流离的人生

1937年7月29日,北平沦陷。林徽因和梁思成连日清点、整理研究资料。为防止这些珍贵的资料落入日本人之手,他们将其存进天津英资麦加利银行。当时,匆忙逃难的林徽因不会想到,1937年成为一个分水岭,将她的人生截然分开。这一年之前的林徽因,是传说中的林徽因:出身名门、事业顺利、婚姻美满、儿女双全。这之后的林徽因,人生是不断的失去:疾病奪走了她的健康,战争让她流离失所、事业中断、失去至亲。但1937年之后的林徽因,才是真正的林徽因。

真实的林徽因,有着新世纪女性亦难企及的坚毅。为了不做亡国奴,她同梁思成放弃北京优渥的生活,携家带口四处迁徙,避居云南的昆明,避居四川的李庄。炮弹就在头上飞,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那真是今日不知明日事的混乱年月。然而,又谁知,她真的可以不计环境,放下身段,洗手做羹汤,比一个农妇更加辛勤地更加艰难地去操持家务。在李庄,居住的房间以木板和竹篾抹泥为墙,梁柱被烟熏得漆黑,房顶上有竹制顶篷,老鼠和蛇常常出没其间,木床上的臭虫成群结队。面对战时大后方的艰苦,梁思成、林徽因从未有丝毫彷徨。在李庄的4年多时间,“妈妈开始很认真地阅读《史记》与《汉书》等古籍并做笔记,这是后来爹爹主持《中国建筑史》的写作不可或缺的。”梁再冰回忆说,“在李庄如豆的灯光下,爹爹和妈妈整理出了他们多年古建筑研究的资料,后来成为中英文版本的《图像中国建筑史》,那是用他们的血肉之躯换来的。”

这样流离的生活一过就是七八年,她所受的苦难以想象。而她的肺病也因为环境恶劣过度劳累而到了沉疴难起的地步。

潜心治学:不顾一切地致力于学术

正是对中国建筑的赤子之心,支撑着他们度过了艰难的战争岁月。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一家人回到了北平。这一走就是9年。走时他们都还年轻、健康、漂亮,回来时却成了苍老、衰弱的病人。在北平复校的清华大学正式成立建筑系,聘梁思成为系主任。

不久,梁思成应邀赴美讲学。创办建筑系的工作落在了系里聘请的第一位教师吴良镛以及林徽因身上。清华大学教授朱自煊,是建筑系第一班学生,他回忆道:“林先生从1947年1月开始授课,当时的建筑系设在水利馆二楼,台阶很高,生病的林先生根本上不去,我们就到她家里听她讲课。她完全是义务讲课。”

1947年夏天,梁思成回国,决定把建筑系改为营建系。“林先生自然积极地支持、参与这一切。”朱自煊说,“他们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同一个事业。我们平常都称他们为‘梁林。梁先生的图比林先生画得好,而林先生的文笔比梁先生更流畅,文学味道更浓醇。”

但同时,林徽因的健康状况在恶化。1947年冬天,她接受了摘除受感染的肾脏手术。

心血之作:“国徽的红色中也有妈妈的一小滴血”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林徽因迎来了一个忙碌的新时期,病情再重也压不住她的工作热情。“国徽的主要设计者是林徽因。”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原院长秦佑国说。国徽在形成过程中,经历了无数次的讨论、修改。当时,“我家客厅好像变成了建筑系的国徽设计‘工作间,沙发和桌椅上到处都摆满了金、红两色的国徽图案,妈妈全神贯注地埋头工作,完全忘记了她自己是一个病人。我常觉得,那红色中也有妈妈的一小滴血。”梁再冰说。

1950年6月23日,在全国政协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毛泽东主持通过决议,同意报送的国徽图案。林徽因作为国徽设计者代表应邀列席会议。当时,她体重只有50多斤,已经无法站起来了,任由眼泪顺着脸颊淌下。

即便在这样的身体条件下,林徽因还是和梁思成一起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座纹饰和花圈浮雕图案都是她的手作。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营建系的关肇邺回忆说:“林先生不能持笔,需要我帮助她绘图和跑腿。当时,林先生完全靠记忆列出了一个书目,令我去图书馆借来。林先生的学识极广,谈论问题总是旁征博引而且富有激情。”关肇邺还记得,有一次他把纪念碑上浮雕的线条画得太柔弱了,林徽因看了,幽默地说:“这是乾隆taste(品位),怎能表现我们的英雄?”

直言不讳:“你们把古董拆了,将来要后悔的”

林徽因身上不仅有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坚毅、执着的遗风,还兼具西方科学实证、理性的光芒。当眼看中国唯一保存完好的古都北京面临改造时,她曾对北京城建总体规划提出了有远见的意见,力主保存北京古城面貌,并提出修建“城墙公园”这个既能保存古文物又可供人民憩息的新设想。但这些意见却遭到了批驳。“一座座古老建筑物被铲除,一处处富有民族特色的王府和充满北京风味的四合院被拆平,有500年历史的古城墙,包括那被多少诗人画家看作北京象征的角楼和城门,全被判了极刑。”如今,北京的古城墙变成了只有汽车驶过的二环路。

因为古城改造的分歧,在1953年8月的一次座谈会上,林徽因指着时任北京市副市长吴晗的鼻子大声谴责道:“你们把古董拆了,将来要后悔的,即使把它恢复起来,充其量也只是假古董!”

短暂人生:

“一身詩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1955年4月1日,林徽因走完了51年的人生路。梁再冰曾回忆母亲临终前与父亲的生离死别:“1955年3月31日晚上,妈妈病危。爹爹拉着妈妈的手放声痛哭。我一生从没有见过爹爹流泪,此时见到他一边哭一边喃喃不断地说:‘受罪呀,徽,受罪呀!”

梁思成亲自为妻子设计了墓碑。此时,人民英雄纪念碑尚在施工中,“碑建会”决定,将她亲手设计的一块纪念碑底座雕饰刻样放到她的墓上。追悼会上,两位挚友金岳霖和邓以蛰联名写了一幅挽联:“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1987年,林徽因、梁思成都已逝世多年,他们及助手的“中国古代建筑理论及文物建筑保护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这份迟到的荣誉,是对坚毅者的告慰。

●备考提示:她是中国第一代女性建筑学家,被胡适誉为一代才女;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的参与者,是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者之一;她是笔尖有温度的诗人。她,就是林徽因,永恒的“人间四月天”。写林徽因的文章许多许多,我们为什么选择这一篇?就在于文章标题里的三个字:“被误读”。这正是作者的用心之举与独特之处——正本清源,让人看到一个真实的林徽因、一个真正的林徽因。也让你学会“透过外表看本质”和“喧嚣之中独清醒”的看人、看物、看社会的原则和方法。这也正是我们应该学会的作文之道。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一个“林徽因”,教会你的不仅仅是作文素材如何选择和取舍的方法,也告诉了你作文如何以独特的观点提升深度的途径。

◎素材运用:国难家愁;柔弱与勇敢;坚忍与忠诚;不屈的风骨;理想的执着;真实;高贵;科学的勇气;对历史负责;理性的光芒;知识女性的典范……

(资料来源:《环球人物》《海口晚报》、新华网等)

编辑/华放

猜你喜欢

建筑系国徽林先生
邻居林先生
邻居林先生
你了解国徽的使用规范吗?
泰国朱拉隆功大学建筑系图书馆
沉痛悼念周常林先生
邂逅西泠名家倪伟林先生
Historical Architecture: A Paradigm of a modern city’s development
分享与开放——重庆大学建筑系馆专业教室使用情况调查及优化策略
画国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