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适应山地地形的中小学校园布局研究

2017-04-27

四川水泥 2017年2期
关键词:山地布局校园

尹 伊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成都 610000)

适应山地地形的中小学校园布局研究

尹 伊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成都 610000)

把能够适应山地地形的中小学布局来作为其是否适应山地特色的重要识别特征。复杂山地地形再加上中小学校园活动使得山地校园在规划上对校园内部的结构布局及外部处理环境等有着更高的要求。在整个山地环境中突出中小学校园特色是山地地形下中小学校园布局的明智之举。

山地地形 ;中小学布局;适应性

建在复杂山地地形上的中小学校园主要活动群体是青少年儿童。首先要从复杂的建设用地入手,结合山地的地形特征对校园使用过程中的本质特征来归纳总结,通过对山地特征与中小学校园规划布局地研究使二者完美融合,从而使校园活动空间环境得到更大提升。

1 .山地校园规划存在的问题

校园规划布局与山地地形的结合不当是当前山地校园规划中的重要问题之一。由于校园不断扩建、分校增多在山地城市中越来越少的平地资源可被利用,造成了校园规划与山地结合处理不当情况经常发生。山地校园规划中往往会直接套用平地校园的建设模式建设,采用大规模的挖填土石的方式,严重地破坏了原本的山地环境,致使山地校园规划中山地地域特色的缺失。

具有鲜明山地特色的中小学校园建设首先应实地调研,将山地校园的规划布局与地形地貌结合分析,得到适宜山地地形地貌的处理方法,此过程要基于其空间组织形态及其对山地的地形进行场地的前期分析上。最大程度地保留山地的原始景观,根据学校各功能分区使用需求,合理规划校园内部交通,继而设计出极具山地特色的校园空间。

2.山地地形中小学校园的布局影响因素

山地生态环境系统由地质地貌、气候环境等多个生态因素构成。山地建筑的布局选择必然会受到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在进行山地建筑设计的时候,相关的设计者就应该考虑到多个因素的和谐共处问题。为了维护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相关人员必须对自然环境中的各个因素进行深入细致的了解和探讨。

2.1 地质

地质是相关人员对地球的物质组成、构造及发展历史的研究。其特性对于山地建筑的稳定性和承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作用,直接关系着山地建筑的安全。地质结构中,地下水和其他地质缺陷会造成山地建筑的地基不稳,承载力不强、抗渗性能不好等多方面问题,时刻危及着建筑的整体安全。地下水的肆意开采使得地下水被采空,造成山地建筑塌陷。

在进行山地中小学校园的选择布局时,设计者应当对山地的地质情况进行仔细勘察,慎重选择建筑基地的位置,因势利导,必要时进行适当的加固措施。在山地环境允许范围内,结合设计理念进行有创造性的功能组织,环境景观设计等,使得建筑与环境之间相得益彰。

2.2 地貌

地表形态,土壤和植被的种类及构成和分布情况等地貌特征影响着山地中小学校园的布局设计。在地形方面,等高线会影响到建筑基准面的合理选择。实际的坡度还会影响到建筑楼层高度道路、供水、排水管道的铺设,这直接与建筑的费用挂钩,而且影响着建筑的稳定性。(如图1所示)山地地基的组成部分主要为岩石、土壤和植被。岩石的形状和颜色影响着校园的绿化布局设计,是山地校园景观的重要因素之一。土壤的含水性和保湿性决定着山地的生态环境和植被状况,也决定着校园的绿化布局。此外,植被的生长和分布也是塑造校园绿色视觉景观的重要因素之一。我们只有对山地地形、肌理等因素进行了全面仔细的分析,才能在进行山地中小学校园的研究时将建筑功能、空间和形态进行有机的组织与结合,使得中小学校园发挥更大的作用。

图1.坡度对山地中小学校园布局的影响

2.3 气候

气候主要受大气环流和地表地形的影响。山地小气候的形成是相关设计应考虑的主要因素。山地小气候主要受海拔、坡向、山地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影响,再加上雨、日照、风等的作用形成了小范围的气候变化。

3.山地中小学校园的布局的关键点

3.1 空间格局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山地校园外部空间环境的格局应充分尊重山体的自然环境。利用山地的地形高差,结合校园建筑的组群布局,将原始的山地自然环境纳入校园景观中,例如,将校园内部的休闲广场及连廊空间相连,丰富校外的空间场所。校内的步行系统流线应利用山地的地形高差,采用退台、台阶等方式来处理各个外部的山地平台之间的联系,从而营造出整体感和场所感,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沟通能力等。

3.2 校园建筑设计与山地的结合

山地地形环境较为复杂,通常会给建筑的创造带来一定难度。利用山地丰富的层次感来构筑中小学的校园空间,把校园建筑与自然完美结合,使其成为山地环境中的组成部分进而达到山地环境和校园空间环境完整性的统一。

3.3 交通组织与山地地形地貌的适应

面对山地中小学的校园规划,应在保护和尊重山地自然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地改造利用使之符合中小学校园环境建设的要求。注重交通与地形的适应,而不是一味地保留原始地形地貌。

4.中小学校园规划布局对山地地形的适应性策略

4.1 空间形态的适应性

4.1.1 改造与利用相结合

山地建筑旨在强调建筑和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减少人工开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保持良好的自然植被和生态环境。山地地形环境的复杂性往往决定了中小学布局的空间形态需要对地形有效地利用,同时,最大限度地利用景观资源。 改造与利用相结合,减少地形改造的挖填方量,不仅是减少建造成本,降低环境干扰,同时也是形成空间形态特色的重要手段。

4.1.2 分散与整体相结合

“整体空间形态布局”是指集约空间的利用,为了有效提高山地校园空间的利用率,应尽量使空间形态布局选取在山地基地中比较平缓的部位来进行布局,有利于便捷使用,有助于学生的行为、视线、心理的交流。

“分散式空间形态布局”充分利用山地的地势尽可能保留山地的自然环境,来形成体量小、分散、相对隐蔽的空间形态布局,继而将山地校园建设中的建筑既分散又联系地依据山地高差来布置。

4.2 功能布局的适应性

不同的山地地形环境应采取与之相对应的校园布局方式,那么与山地地形相适应的中小学校园的功能布局的适应性有以下四种:

4.2.1 轴线序列式布局

轴线序列式布局,主要是建筑垂直山地等高线通过踏步、台阶等串联的方式来形成序列,而校园的整体空间布局则是采用庭院的围合方式利用平缓坡地及山地的台地高差形成错落有序、疏密有致的整体空间格局。(如图2所示)

4.2.2 有序自由式布局

图2.轴线序列式布局

有序自由式布局是通过空间形态布局顺应山地地形等高线布置,形成层次分明的空间关系。整个布局形态主轴空间结合等高线展开,两边建筑单体通过步行通道等次要轴线与主轴联系,每个组团之间联系紧密,特色鲜明。(如图3所示)

图3.有序自由式布局

4.2.3 台地叠合式布局

图4.台地叠合式布局

台地叠合式布局是通过不同标高之间的平台来组织各个组团的校园建筑,组团之间通过台阶坡道等连接。平台的布局充分考虑空间的序列感。这种布局方式与山地地形结合充分,布局灵活多变,特色性强,同时对山地地形的多样性适应性非常强,对于山地中小学布局的多样性提供了通道。(如图4所示)

4.2.4 簇群中心式布局

图5.簇群中心式布局

围合簇群式是以公共功能为核心,结合地形布局其他功能组团形成簇群空间围绕中心区域布置,形成具有强烈向心力和凝聚力的空间格局,并且主次分明,与此同时,校园中心即是公共空间的核心,其他部分结合地形环境呈四面放射状发展。(如图5所示)

4.3 交通流线的适应性

山地校园的交通流线要便于校园的各功能空间的联系,而处理山地的高差则是山地校园交通流线中的重要任务,其原则是尽可能顺应地势,减少土方的挖填方工程量。

此时,要创造环境宜人、舒适且安全的学习环境,交通流线应该要以“顺应地势、人车分流、步行优先”为准则,并且结合架空等空间组织,保证各个教学单元交通的通达。

4.4 地域文化的适应性

西南地区潮湿多雨,文化厚重多样,中小学校园布局应充分考量对地域文化的适应性,同时这也是解决现代建筑千篇一律的突破口。

5.结语

西南地区山地中小学校园布局对山地地形的适应性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其研究的关注点及深度都需要我们长期在建筑规划设计过程中反复推敲琢磨,才能形成行之有效切实可行的策略。

[1]王亮,王宏志,罗静,石青,刘建红.娄底市初级中学空间布局合理性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2016,9(5):432-439

[2]郑婷,周园,战强.作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中小学规划设计策略研究.[D]科吉林建筑大学.2016

[3]佟耕,李鹏飞,刘治国,胡毅军.GIS技术支持下的沈阳市中小学布局规划研究[J].规划师.2014(21):68-74

TU7

B

1007-6344(2017)02-0092-02

尹伊(1984-10)女,研究生,主要从事建筑设计教学方面工作。

猜你喜欢

山地布局校园
山地草甸
穿越火线之山地作战
山地之旅
山地之美——雨补鲁
BP的可再生能源布局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VR布局
2015 我们这样布局在探索中寻找突破
Face++:布局刷脸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