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江县生态文明县建设中的农村环境污染现状与对策
2017-04-27李金发张兴飞
李金发,张兴飞
(盈江县环境保护局,云南 盈江 679300)
盈江县生态文明县建设中的农村环境污染现状与对策
李金发,张兴飞
(盈江县环境保护局,云南 盈江 679300)
盈江县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提出在2018年前将盈江县建设为云南省生态文明县的目标。通过分析盈江县农村的面源污染和点源污染现状,结合盈江县实际,提出治理农村环境污染的对策和建议,以尽早实现云南省生态文明县的创建目标。
生态文明县;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对策;盈江
生态文明[1]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积极成效[2]。实践证明,生态创建活动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已成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重要抓手和有效载体。2013年,云南省提出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决定后,盈江县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的工作目标,开展了一系列的“生态村”、“生态乡镇”创建活动。随着创建活动的深入,创建成果逐渐显现;与此同时,盈江县农村地区的环境问题不断暴露出来,已成为今后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大制约因素。本文旨在通过分析盈江县农村面源污染和点源污染的主要问题,探索农村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对策,为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提供保障。
1 盈江县农村环境现状分析
盈江县地处云南省西部,德宏州西北部,其东北面与腾冲县接壤,东南面与梁河县接壤,南面与陇川县接壤,西面、西北、西南面与缅甸为界。属喜马拉雅山延伸的横断山脉之西南端,高黎贡山南延支系—尖高山的西南余脉构成的山区地形。境内低山与宽谷盆地交错相间,地势东北高、西南低,起伏较大。最高点海拔3404.6m,最低点海拔210m。全县山脉、河流、盆地与大地构造线走向基本一致,形成由东北向西南直下的“两山夹一坝一河”的地貌景观。全县辖15个乡镇,97个村民委员会,6个居委会,1151个村民小组,1个农场管理委员会。2014年,全县总人口31.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5223人,农业人口265860人;国土面积4429km2。盈江县是典型的农业大县,环境污染源主要有农村面源[3]和点源[4]。农村面源污染主要来自种植、养殖;点源污染主要来自乡镇辖区内企业排放的污染物和农村居民“两污”排放等。
1.1 农村面源污染现状分析
(1)农业生产生态化程度低
盈江县农业产业复种指数高,农用化肥、农药施用量大,农用地膜回收利用率不高。据农业部门统计,盈江县2014年底全县共有耕地面积3.69万hm2(55.4万亩),播种面积8.9万hm2(133.5万亩)。主要种植农作物有水稻、甘蔗、玉米、马铃薯等。农用化肥施用量15966t,其中:氮肥﹙折纯﹚11488t、磷肥﹙折纯﹚ 1568t、钾肥﹙折纯﹚2015t。化肥施用强度(折纯) 432.29 kg/hm2。全县农药施用量达 181184 kg,其中:杀菌剂72315kg;杀虫剂66924kg;除草剂41945kg。农药施用强度4.9 kg/hm2。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 497t,残留量为68.58t,占使用量的 13.8 %。全年秸秆产生量为 26.16万t,田间焚烧量为 2.88万t,占11%;饲料利用量 2.71万t,占 10.4%;还田量 16.8万t,占 64.2%;燃烧量 0.28万t,占1.07%;堆肥量2万t,占7.64%;丢弃量 0.7万t,占2.68%。农药、化肥和各种化学杀虫剂的用量不断增加,严重污染了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资源[5]。
(2)畜禽养殖与粪便处理设施不规范
据统计,2014年盈江县有12个养牛专业合作社、15个养猪专业合作社、2个养羊专业合作社、2个养鸡专业合作社;同时,受传统影响,盈江县大部分的农户均有散养畜禽的习惯。盈江县虽有养殖专业合作社,但由于养殖规模未达到国家规定的规模化要求,从养殖现场来看,合作社管理水平不高,认识不到位,小、散养殖户环境差、乱、脏;粪污处理设施配套覆盖面不广,粪污能源方向利用率不高;畜禽粪便未纳入统计,未建立利用台账。
1.2 农村点源污染现状分析
盈江县农村点源污染源主要来自农村“两污”(生活垃圾、污水)以及位于农村地区的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
(1)乡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两污”污染现象明显
盈江各乡镇“两污”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地区乃至乡政府所在地均没有建设健全的污水处理系统、垃圾清运处理系统,导致农村地区污水直排、“白色污染”等现象日益突出。全县31.1万人,生活垃圾产生量按每人每天1kg计,人均用水量按100L/人·d算,则全县的两污产生量、排放量和处理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2013年盈江县两污产排污及处理情况 (万t/a)
由表1可见,盈江县大约1/3的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可被县城的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处理规范处理,其余的2/3基本上处于直排状态,对环境的影响十分明显。
(2)工业污染
盈江县重点工业污染源有制糖业、水泥制造业、硅冶炼业、电解铝、铅锌矿采选等行业。受电价、原料来源等影响,部分企业污染物排放以季节性排放为主。如:甘蔗为一年生植物,制糖业生产一般于每年的12月底开始,于次年的4月底结束;盈江县小水电站较多,每年的丰水季(6-9月)电价较便宜,硅行业一般于雨季进行生产。据统计,2014年,重点工业污染源共排放废水648.9万t,COD2894.9t,氨氮97.3t;排放废气128.1亿m3,二氧化硫1726.5t,氮氧化物646.6t,烟(粉)尘1841.2t。以上企业在生产期间,如遇到逆温、大雾等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天气,再与秸秆焚烧废气、汽车尾气、城市扬尘等污染物叠加时,对地区环境影响尤其突出,甚至局部地区会出现“尘霾”天气。
2 农村污染现状与云南省生态文明县建设指标差距分析
盈江县农村污染现状中涉及的生态文明建设指标有: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秸秆综合利用率、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化肥施用强度(折纯)。2014年各项指标的差距如表2所示。
表2 农村污染现状与云南省生态文明县建设指标差距
由表2可知,农村污染现状中制约盈江县生态文明建设的指标是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秸秆综合利用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化肥施用强度。
3 对策及建议
破解盈江县农村环境污染难题,要结合县域特点,以生态乡镇创建为契机,严格落实各乡镇环境保护规划措施,通过建设生态农业,发展生态工业,完善“两污”设施等措施,最终实现生态文明县创建的目标。
3.1 大力推进生态农业[6]建设,切实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1)构建农业综合生态系统
合理配置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注重农、林、牧、副、渔等各业的全面发展,构建多部门、多层次协调发展的农业生态体系。利用科学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农业生产系统的物质与能量转换,实现农业生态技术的升级换代[7]。结合盈江实际,大力推进以蔗叶、蔗尾为主的农业废物及制糖废物的综合利用,推广蔗叶还田技术,增加土壤有机质;利用蔗叶、蔗尾(梢)为饲料,发展畜牧业,粪便还田,形成“甘蔗-蔗叶、蔗尾-畜牧业-粪便还田”生态链;利用制糖滤泥作肥料,形成“甘蔗-制糖-制糖滤泥-甘蔗”生态链[8];加大秸秆综合利用开发力度,推广秸秆机械化还田、秸秆青贮氨化、秸秆垫圈、秸秆堆沤等多种利用方式,提高秸秆利用率;推广可降解膜,治理农田白色污染。
(2)合理使用农药、化肥
继续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减少化肥尤其是氮肥的施用量,协调氮、磷、钾肥施用比例;引导农民多施农家肥,培肥地力;选择高效、低毒、易于降解且对人畜、土壤微生物安全的农药;积极推进三品认证工作,搞好全县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整体推进工作和“沃土工程”建设,发展保护性耕作。
(3)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
加强规模化畜禽养殖宣传,改变散养的陈风陋习。提倡并推广规模化养殖小区(场)养殖模式、技术,发展生态营养饲料的配制技术,科学投料,减少药物使用,减少水体污染。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严格落实“三同时”环保验收,推进“养殖规模化、管理专业化、产品绿色化、粪便无害化”的“四化型”畜禽场的建设。同时,合理开展对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综合治理、分期治理,发展“青料+畜+沼+农作物”立体生态模式,使畜禽粪便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
3.2 文明生活,建设生态农村
通过实施生态农业,可以消除或减少农村面源的污染。另一方面,实施文明生活,消除生活污水和垃圾带来的污染,可实现农民生活无污染。
(1)加强宣传,提高意识
公众是环境保护的重要力量[9],环境保护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环境保护的全民参与,而全民参与的基础是公众环境意识的普遍提高。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有利于公众自觉参与保护环境[10],文明生活离不开每个人的共同努力。因此,要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宣传工作,增强群众社会公德意识、环保意识。提倡环境保护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2)因地制宜,加强农村“两污基础设施”建设
乡镇垃圾管理应逐步由单一管理向综合管理发展。对于坝区生活垃圾,鼓励坝区企业发展垃圾发电、余热利用等技术,由此为依托将坝区垃圾全部送往企业进行处理处置,减轻垃圾填埋场负担。在山区,对有机垃圾和可利用垃圾实现“零排放”,即宣传引导农户实行垃圾分类,将易腐有机类垃圾进行堆肥还田,将可回收利用的废弃材料回收利用,其余交由村级部门进行收集转运,乡镇进行处理,建立户分类-村收集-镇处理的模式。
对于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应采取分散或相对集中、生物或土地等多种处理方式。在坝区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可采用环境工程设施处理;在人口密度较低、空闲土地多的农村区域,利用湿地、生态沟塘等自然系统就地处理。结合农村沼气建设与改水、改厕、改厨、改圈,逐步提高生活污水处理率。
(3)加强农村环保组织建设和能力建设
建议建立各乡镇主要领导负责制,设置专门的环保机构,配备负责环境保护的乡镇分管领导和干部职工,做到层层抓落实。有计划地进行人员培训,提高环保业务素质。要建立镇(乡)、村、组环境保护工作三级考核奖惩机制,把辖区环境质量作为考核各级主要领导的重要内容,使考核结果与领导干部的任免升降奖惩紧密挂钩;有关职能部门应加强对乡镇环保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并积极给予支持。
3.3 严格控制工业污染,发展生态工业
(1)严格执行各乡镇环境保护规划,严格落实项目准入制度。加强资源与环境的监测与管理,坚决控制新出现的污染源。规范建设农业产业化园区和生态工业园区。
(2)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布局。对现有的污染,实施清洁生产审核,综合治理与分期治理相结合,尽量降低污染物叠加对环境的影响程度;通过以新带老实现增产不增污;逐步关、停、并、转布局不合理、能源和原材料消耗高、经济效益差、污染严重又难以治理的企业。
(3)强化环境管理。企业要加大对管理人员、工人的环境教育,提高环境意识。生产期间要及时更换陈旧、带病零部件,保证环保设施正常运行,杜绝“跑、冒、滴、漏”现象。环保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现有工业企业的环境管理,充分发挥视频监控、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测等“千里眼”、“顺风耳”的作用,加大环境监察力度,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
4 结语
加快建设美丽盈江,使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是盈江县各族干部群众的殷切期望。各族干部群众要紧紧围绕习总书记关于云南建设生态文明排头兵重要讲话的精神,充分认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将盈江县建设成为“生态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优美、人居环境舒适、人民富裕安康、社会和谐进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现代化生态文明城市。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0.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Z].
[3]陈伟.官厅水库流域上游张家口点源污染调查分析[J].水资源保护,2004(1):46-48,62.
[4]金春久,李环,蔡宇.松花江流域面源污染调查方法初探[J].东北水利水电,2004,22(6):54-55.
[5]黄禄星,黄国勤.农村资源、生态、环境问题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3).
[6]汪为民.中国生态农业的理论与实践[J].生态经济,1998(6).
[7]彭光华.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保护与政府治理[D].南昌:南昌大学,2009.
[8]盈江县生态县建设规划(2011-2020)[Z].2012.
[9]潘岳.环境保护与公众参与「J].理论前沿,2004(6):12-13.
[10]汪晓权,汪家权.中国古代的环境保护[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4(3):34-36.
Present Statu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of Villages in Ecological Culture Construction in Yingjiang
LI Jin-fa, ZHANG Xing-fei
(Yingjia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ureau, Yingjiang Yunnan 679300, China)
Yingjiang committee party and government highly focus on ecological culture construction and set up the goal of becoming ecological culture county before the year of 2018. After analyzing the present status of point source pollution and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of villages in Yingjiang,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to alleviate the issues in terms of the facts of Yingjiang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goal of ecological culture construction.
ecological culture county; environment of village; status of pollution; countermeasures; Yingjiang
2017-01-10
X71
A
1673-9655(2017)03-009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