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网络时代高校学生网络安全危机及应对策略
2017-04-27代佳商伟
代佳+商伟
(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云南昆明,650222)
摘 要:大学生网络安全危机表现为网络受骗频发、网络道德缺失、网络言行失范、网络安全意识欠缺。其成因包括:高校大学生网络法治观念淡薄、高校网络安全教育制度设计缺失、高校网络安全教育方法陈旧导致缺乏时效性。高校应该从加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法治教育、网络安全道德教育、网络安全自律教育、网络安全技术教育来应对大学生网络安全危机。
关键词:网络时代 高校学生 网络安全危机 教育对策
一、大学生网络安全危机的表现
(一)网络受骗案例频发。近年来大学生网络受骗事件屡见报端、层出不穷,网络诈骗已对大学生财产安全构成了严重危害。对现有的大学生受骗案例进行梳理,可以将大学生受骗情形进行分类。根据骗子行骗手段可以分为虚假身份诈骗、冒充真實身份诈骗、虚假获利诈骗、以合法形式掩盖诈骗行为。根据诈骗行为的持续性可以分为一次性诈骗、多次连续性诈骗和多次独立诈骗。根据所骗财产属性可以分为虚拟货币与现实货币结合型诈骗、直接现实货币诈骗。根据诈骗对象可以分为诈骗大学生本人和诈骗大学生相关人。被骗大学生在受骗之后,往往出现一系列较为严重的生活危机和心理危机,严重影响其生活学习。
(二)网络道德意识缺失。大学生网络道德意识缺失表现在大学生网络道德认知模糊、网络道德情感多变、网络道德意志脆弱。由于网络法规本身的不健全,网络不良信息和不道德行为到处存在。网络行为主体在面对不良信息和不道德行为时,要做到道德自律,不仅需要清晰的网络道德认知和强烈的网络道德情感为基础,还需要坚定的网络道德意志作为保障。
(三)网络言论行为失范。大学生网络言行失范表现在:1.故意制作传播病毒。2.恣意传播不良信息。海量信息布满整个网络空间,对于信息的来源、信息的真实性、信息的可靠性,一些大学生因自身知识积累和人生阅历的不足,往往难以做出正确的甄别,随意进行传播。3.利用网络进行诈骗。4.实施网络破坏活动。
(四)网络安全意识欠缺。网络安全意识强调的是大学生在互联网等虚拟空间的活动中所应具备的预防安全意识与应对意识。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欠缺主要表现为:个人隐私保护意识不强,电脑防护黑客意识不强,网络购物维权意识不强,防范病毒意识比较薄弱等方面。
二、大学生网络安全危机的成因分析
(一)高校大学生网络法治观念淡薄。大学生网络法治观念淡薄表现在:大学生对于虚拟网络空间法律的信仰程度比较低;大学生对于网络安全、惩治计算机违法犯罪的法律法规了解程度几近无知;大学生对于网络违法犯罪行为判断能力较差。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认为在网络空间里使用匿名发表不当言论不算是违法行为,但这是法律认识的误区。学生普遍法律意识较弱,对法律的认识也比较片面,大都处于感性认识层次,自我保护能力以及自我控制能力较差,且当遇到困境时,常常从经验角度出发考虑问题。
(二)高校网络安全教育制度设计缺失。目前高校学生安全教育主要由学校学工处、保卫处等部门开展。网络安全作为整个学生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未引起足够重视,致使网络安全教育管理的相关机制不健全。有的高校网络安全教育由学生处、保卫处牵头负责,在管理体制上难以统一规划、形成合力。利用新生入学教育开展网络安全教育,或通过一两次网络安全知识讲座,或通过散发传单的方式介绍杀毒软件的安装和使用等形式来开展网络安全教育,致使网络安全教育流于形式,无法起到预期效果。
(三)高校网络安全教育方法陈旧导致缺乏时效。许多高校并未将网络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在开设的计算机网络课程中,教师较多注重技术理论的传授,很少探讨网络安全尤其是网络道德问题;在涉及网络管理的文件中并未明确规定网络安全教育的具体内容,致使各高校网络安全教育的内容不统一、教学不规范,影响了教育的成效。现行计算机等教材侧重于计算机基础知识与操作,这无疑是正确的,但对网络安全知识的介绍少且不适用。计算机专业教材,侧重于高深的理论和复杂的算法,对于网络伦理、网络安全法规、网络安全管理制度等缺少介绍。
三、大学生网络安全危机的教育应对策略
(一)加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法治教育。网络安全法制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网络安全法律意识。首先,应该让大学生明确网络虚拟空间和任何一个人类从事实践活动的现实空间一样,必须有相应的法律制度对人们的言行进行规范。其次,通过法治教育使大学生形成一种在网络虚拟空间言行也必须遵循相应的法律制度的法律思维和法治意识。再次,网络法治教育可以通过与校园文化建设、团学活动、主题班会等相结合,把教育内容与日常网络生活结合起来。最后,整合校外网络法治教育资源,拓展网络法治教育新渠道。
(二)加强大学生网络安全道德教育。网络安全道德教育和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维护不仅需要法律硬约束,还离不开道德软支撑。网络道德教育是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其一,爱国主义教育。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使大学生自觉抵制西方意识形态的网络渗透。其二,加强网络道德规范教育。这是最直接的网络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网络文明观念。
(三)加强大学生网络安全自律意识教育。网络自律意识是指网络行为主体基于人类对网络社会整体利益的需要和认识,自愿地认同网络社会规范并能结合自身实际自觉践行的思想或观念,包括网络道德自律意识、网络法规自律意识和网络交往自律意识三种基本类型。创新网络自律意识教育方法、优化网络自律意识教育环境、强化大学生网络自律实践,是创新大学生网络自律意识教育的主要对策。具体方法包括:说服教育法、心理咨询法、陶冶教育法、榜样示范法、自我教育法。
(四)加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技术教育。网络技术是网络意识形态产生的物质前提,只有掌握网络安全技术,才能真正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网络安全技术教育是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题中之义。一方面,开设网络安全技术课程,将最新的网络安全技术纳入课堂,提升大学生网络安全技术水平;另一方面,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真正提高大学生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肖谢,黄江英.大学生网络受骗的类型、原因及对策研究[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67-72.
[2]吴军.刍议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10):15-16
[3]靳玉乐,李森主编.现代教育学[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5:68-83.
[4]秦继伟.当代大学生网络自律意识教育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