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培养模式探究
2017-04-27邹文辉
邹文辉
(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铁场镇谷前小学,广东河源,517367)
摘 要:根据新课标改革的最新要求,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应划分成综合型培养模式、分科培养模式和文理科培养模式等多种培养模式。但从小学教师的专业属性上分析,小学教师具有专业性强的特点,因而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应为高等综合型人才。本文主要从当前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培养模式存在的弊端以及合理化构建进行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小学教育 本科专业 培养模式
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经过十余载的发展,目前正逐步的走向成熟。但随着教育新课标试行的发布,小学教育专业掀起一轮新的改革大潮。然而,从目前我国小学教育的发展趋势以及小学基础课程改革对小学教师培养的最新要求上来看,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必然向综合培养的发展道路上前进,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构建出新型的小学教育专业课程體系,为教育事业改革的需要培养出优秀的教育人才。
一、当前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培养模式下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大部分的小学在实际的教学中受到我国传统教学的影响,教育观念落后,教学内容较为单一,尤其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大都采用全面教育发展下的分科培养的模式,这种模式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方面:第一,分科培养模式设立较早,基本上开始于我国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之前,并在教学中过度强调理论知识,实践教学应用较为缺乏。第二,分科教育模式下的课程设置体系当中,容易出现二元结构特征,其结果使得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上的专业性不明确,专业培养目标设立在学术性和师范性之间,降低了学术的专业性,不利于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建设。第三,小学在职教师的任课水平较单一,知识专业程度和综合素质有待提高。部分小学出现交叉任课的情况,通常语文、数学包班来教。此外,小学阶段的文体活动多,而班主任教师在才艺方面的能力有待加强,有些班主任教师只能针对本职专业进行教学,除此之外,艺术类的教学并不擅长,这样不利于组织本班学生进行才艺表演。
二、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培养模式的设计思路
(一)明确培养模式的目标,创建主辅式的培养模式
依据小学教育的特点要求,明确了小学教育培养模式不能完全等同于中学教育下的各个本科专业的培养模式,在培养目标的制定中,应该结合多学科综合教育的背景下,将课程与教学理论、教育学、心理学等为主要的基础教育学科,并将文学、理学和史学等作为基础的任教学科,将美术、音乐为基础艺术学科,在具体的课程内容设置中,应紧随教育课程的大纲要求,以主干学科为教育核心,相关学科教育为辅助教学,在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必须通过专门的课程训练来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培养模式应为辅助式。辅助式的概念就是在综合教育专业设置下,把专业课程体系当中的综合领域的相关学科划分为主要学科和辅助学科,并将主要学科的基础理论体系完整对应。具体来讲,在小学课程内容的设置上,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学科属于独立学科,因此在制定本科专业培养课程计划时,应该独立设置学科专业课程和教学课程,进而使得三门主要学科的培养体系相对完整。当然,例如自然科学学科同样属于主要学科,在其内容上涉及到物理、化学、生物以及科学理论范畴的知识,小学生学习起来较为困难,因而和艺术学科一样被归类为综合学科。此外,在小学本科培养课程计划时,教师们要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从小学生的特点上出发,有层次性的将涉及到的各个专业学科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化设计,主要学科的知识结构要从简、浅、宽、重点的方面设计出来,并及时的引导学生在掌握基础内容的前提下,学会自主学习、以此来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另外,在设计学科课程与课程教材方面的课程内容时,可以聘请社会上的一线优秀教师来做相关教育专题讲座,配合实际教材内容来模拟课上教学诊断,并组织在校的师生每学期到实践学校进行模拟教学,从而培养学生具备综合专业技能,提升小学教育本科培养的实践价值。
(二)以初等教育学的理论为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培养模式的基础
我国的小学教育专业培养必须趋向于专业的初等教育学为学科基础,在小学综合培养模式的总体设计上要彰显出小学教育的启蒙性、基础性、养成性和义务性。小学教育的总体特征是具有启蒙性和养成性,在小学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向学生们传递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还要储备未来发展所需的实践技能,并在过程中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的养成教育,要使学生在这一阶段中具备初步的学习意识、创新意识、合作意识,这些方面都需要教师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有目的的渗透和传授。
(三)创新小学基础教育课程内容,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小学本科教育本科专业培养的实践过程要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生和性格特点,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什么是实践、怎样实践和实践教学的影响等。鉴于此,师范类小教育本科专业在设计培养模式和课程内容体系前,应该深入基层小学进行实地调查、考证,尤其要向当地学校的校长和骨干教师来了解小学生在课上的心理需求;真正走进小学课堂感受课堂的教学氛围,通过与学生们的聊天中了解到学生们喜欢怎样的教学环境和教师类型;通过不断地反思、借鉴和研究总结出教学培养当中的弊端,并不断地对培养的全过程进行监督,进而提升教师的培养质量;在培养模式和课程设定上,要合理的分配主干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和教学实践类课程的比重,在规划中加强实践类课程的培养,认真研读教育学科对小学学科课程标准,在熟知学科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课程教学的总目标后,在实际的教学中将学科专业知识融入到小学教学环境当中,这样设计的小学本科教育专业课程才更具有实践性和学术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增强其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们都能自愿的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活动当中,通过课堂实践训练活动的演练,也能够提升其实践问题的解决能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在具体的培养过程中,既解决了我国小学教育本科学历的问题,又为我国师范教育从三级培养模式过渡到二级培养模式上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目前,我国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还处于初级探索阶段,在培育中出现的问题还需要教师们在不断地教学研究中总结。小学本科教育在课程的设定上要突出综合性、实践性,以此来保证学科基础教学的技能培养,为我国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切实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孔繁成,姜楠,陈雅楠.论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综合培养模式[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2: 114-117.
[2]邓达.“全科—应用型”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刍议[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3,01:5-9.
[3]张成.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方案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