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高职人才培养定位研究

2017-04-27罗凤姿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6年43期
关键词:职业能力高职教育人才培养

(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151)

摘 要:从职业能力的界定为起点,在目前我国高职人才主要从事的职业岗位上,对高职人才培养层次、社会和岗位能力进行定位,分析了职业能力是高职人才培养的着力点,旨在强调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高职人才培养是提升高职培养质量,满足社会需要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职业能力 高职教育 人才培养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领域一种新的教育类型,既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职业教育的范畴。高等职业教育中的“职业”二字,明确地规定和突出了其实施教育的职业性。随着社会主義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现代企业需要的不仅是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熟练完成职业领域的工作的人才,而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理念丰富了高职人才培养的内涵,扩展了高职人才培养的空间,更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企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

一、职业能力的界定

职业能力的概念最早是来源于英语的“能力本位教育”(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CBE)。CBE 所指的职业能力是完成一定职业任务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有的定义还在此基础上增加了“经验”一词)。这一定义对我国当前职业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目前,我国对职业能力概念的界定归纳起来主要有:邓泽民指出,职业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必须参与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模拟的职业情境,通过已有知识和技能的类化迁移,使相关的一般能力得到特殊的发展和整合,形成较为稳定的综合能力。赵志群指出,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一门或若干相近职业所必备的本领,即个体在职业、社会以及私人情境中科学思维、对个人和社会负责任行事的热情和能力,是科学工作与学习方法的基础。百度百科将职业能力定义为个体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在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情境中进行类化迁移与整合所形成的能完成一定职业任务的能力。因此职业能力是人们关于职业工作的显能、潜能以及精神状态等力量的整合,是有工作知识、职业技能、职业态度和价值观念等有机整合的能力系统。结合上述观点,笔者认为,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学生在校学习获取的一种就业的基本职业能力,二是作为劳动者从事某种职业必须具备的一种适应社会综合职业能力。

二、高职人才培养定位

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主要解决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问题,是区别高职教育同中等职业教育、普通本科教育等其他教育类型的特色标志之一,同时也决定了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否符合标准。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主要从事专业技术、经营管理、经营业务和高级技能的职业岗位。高职人才培养结合职业岗位从人才层次、社会需求、岗位能力进行定位,才能够体现出自身特有的价值。

(一) 层次定位的高等性

高职教育在层次上属于高等教育层次,主要定位在大专层次,相对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而言,又属于职业技术教育的高层次,学生来源于高中毕业生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毕业生。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必须掌握相应的学历层次要求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完成相应的职业岗位技术技能;掌握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和方法,具备高等教育阶段的职业素质,突出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二) 社会定位的区域性

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主要面向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从我国各地高职院校生源的地区分布状况来看,绝大部分都来自于本地生,而区域经济的结构与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高职教育具有区域性特色。因此高职院校要充分考虑学院所在地区的区域经济,因地制宜地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立足本地实际,培养出符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特色高职人才。

(三) 岗位能力定位的职业性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以就业为导向,以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为基础,按照岗位或岗位群设置课程及安排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毕业后在相应职业岗位上的能力与水平,因而具有鲜明的职业性特点。高职院校要深入行业企业开展人才需求调研,以行业企业用人单位所要求的岗位能力为本位,按照职业能力模块设置岗位适应能力的课程教学体系,明确高职人才培养应达到的岗位能力,实现学生毕业后“零距离”上岗。

三、职业能力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一) 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最终体现就是要解决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具体体现在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包含基础知识、交叉性专业知识和专业相关知识)、能力结构(包含核心能力、关键能力和专业之外的能力)、素质结构(基本素质、关键素质和个体素质)三位一体的结构,这三大结构有机结合、互相促进就形成了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完整体系。

(二) 职业能力是高职人才培养的着力点

一是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知识结构。知识结构由现代社会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组成,是衡量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尺度之一。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的提高是以知识为基础,知识的掌握又是高职学生就业岗位所需的基本生存能力,而职业能力的提高又能促进高职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结构。二是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能力结构强调高职学生个人创新能力与个性发展能力,突出能力结构的实用性。高职学生不会因为原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对新的职业不再适用时而不知所措,而是能够在变化的环境中重新获得新的职业能力。三是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素质结构是完善人格、提高人的个体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素质结构对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起着支配和决定的作用,是能力结构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也是以素质为前提和基础。

由此可见,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与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有着最为紧密的关系,职业能力在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中占有很大比例,因此职业能力是高职人才培养的着力点,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高职人才培养是提升高职培养质量,满足社会需要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邓泽民.职业学校学生职业能力形成与教学模式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 姜大源.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2).

[3](德)劳耐尔,赵志群等.职业能力与职业能力测评:KOMET 理论基础与方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罗凤姿(1964-),男,湖南宁乡人,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土木工程。

课题项目:2013年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一般课题《企业参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研究》(课题编号XJK013CZY065)。

猜你喜欢

职业能力高职教育人才培养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在新形势下创新汽车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初探
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职业能力提升的思考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