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新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提问艺术
2017-04-27胡廷玉
胡廷玉
(重庆市潼南区飞跃小学,重庆,402673)
摘 要:提问是教师最重要的语言活动,是教学技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当今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提问设计又显得特别重要。它左右着教的内容和质量,是决定教学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问题设计得好,能帮助学生走进新课程,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能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优化教学效果,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那么,如何优化课堂提问呢?首先,要精心设计主问题,即围绕整体教学目标,扣重点,抓难点,少而精,这是我们教学中的基本要求。其次,要讲究提问的技巧,要问到点子上,问到关键外,要富有启发性、可思性、针对性,以促进教与学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反馈,使教学活动变得快乐、轻松、有效。诸如:抓关键处,一斑引全豹;投石激浪,平中问奇;多层设问,化大为小;抓住变化,设疑激思;揪住空白,延伸提问等等。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提问艺术
提问是教师最重要的语言活动,是教学技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早在《学记》中,就有较系统的“善问”“善待问”的经验论述。比如:“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意思是:教师要善于引导,而不是勉强牵拽,要激励而不是压抑,要启发而不是代替学生去做结论。尤其在当今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提问设计又显得特别重要。
日本著名教育家斋藤喜博说,教师的提问是“教学的生命”。的确,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有这样的发现:同样的教学内容,有的教师一讲到底,课堂死气沉沉,有的教师善于启迪,巧妙设问,课堂气氛活跃;同样的问题,这样问,可以“一石激起千層浪”,那样问,则会“一潭死水,微波不现”。可见,课堂提问左右着教的内容和质量,是决定教学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问题设计得好,能帮助学生走进新课程,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优化教学效果,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那么,如何优化课堂提问,增强课堂提问的艺术性呢?下面谈谈笔者之拙见。
一、精心设计主问题
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是指能起主导作用、支撑作用,能在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讨论、理解创新的问题。每一个主问题都能建构起课堂上一个教学活动的“板块”,而每一“板块”的结束,就标志着教学中一个教学目标的完成,一个重点的凸现,或一个难点的突破。因此,它必须是教师深钻教材后经过概括、提炼,精心思考的结晶。
(一)围绕整体教学目标,少而精
少而精地提问,目的一定要明确,要从整体出发,紧扣教学目标,凡与理解内容、掌握中心及写作方法有关的提问才提;可提可不提的,就不能随便提;与教学无关的问题,就一定不能提。如《落花生》一文,其中一个教学目标是: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围绕这一目标,可设计如下一组提问:①本文的重点是议花生,谈谈你对“不好看,很有用”的理解?②理解“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句话。③课文由落花生的特点体会做人的什么道理?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身边具有落花生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精神品格的人。
(二)扣住重点,抓住难点
针对重点、难点设计问题,犹如写文章之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抓住了重点、难点,也就抓住了方向,重点解决了,难点突破了,教学的任务也基本落实了。如《新型玻璃》一课,其中一个重点难点就是让学生了解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能用第一人称创造性地介绍新型玻璃。为此,可设计如下一组提问:①课文除了“夹丝网防盗玻璃”外,作者还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新型玻璃?我们来开个展销会吧!请各个厂家把自己玻璃的特点和作用向大家介绍清楚,以便大家购买。②各个厂家分别介绍了夹丝网防盗玻璃、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和吃音玻璃有哪些特点与作用?③通过作者的介绍,我们了解到在现代化的建筑中,新型玻璃起着重要作用,在新型玻璃的研制中,人们将会创造出哪些奇迹?从而促使学生把认识事物、学习语文和发展思维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人文素养。
二、讲究提问的技巧
主问题的设计是我们教学中的基本要求,在此大前提下,我们还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等具体情况,设置一系列问题情境,或课堂调控,或投石激浪。此类问题要讲求技巧性,要问到点子上,问到关键处,要富有启发性、可思性、针对性,以促进教与学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反馈,使教学活动变得快乐、轻松、有效。
(一)抓关键处,一斑引全豹
为了避免问题的空泛和学生思考问题的笼统、粗略,教师应抓住关键词句发问。所谓关键词句,是指对理解教学内容极其重要的地方。在这样的地方设问,就会揭示重点,突破难点,牵一发而动全身,收到“四两拨千斤”“一斑引全豹”的效果。如学习《詹天佑》一文,抓住课文的中心句是学习全文的关键,教师围绕中心句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全文的中心句是什么?“杰出”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课文围绕中心句写了哪些内容?重点写了什么?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詹天佑是杰出的工程师?詹天佑的爱国思想表现在哪里?以上设计的一系列问题,都是围绕全文的中心句引发的,首先让学生读懂中心句,初步明确课文的中心,然后弄清围绕中心句所写的内容,使学生理清了文章的思路,同时又对学生进行了逻辑方面的训练,最后抓住关键语,把握课文的中心。
(二)投石激浪,平中问奇
大学家朱熹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此方是长进。”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大纲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习的重心转向求异思维,即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思考问题,寻求众多的适当答案,发挥自己的创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结合教学任务,适当地设计一些创造性的问题,平中问奇,激起学生认识冲突。如教《龟兔赛跑》时,教师可以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按照思维定势,乌龟跑得再快,也比不过兔子。龟兔赛跑的结果是无法改变的。作者进行了逆向思维,想办法从兔子身上着手,于是睡觉的兔子输给了坚持不懈的乌龟。作者的创新思路闪耀着求异思维的非凡光彩。在此基础上,再设计拓展性训练:如果龟兔进行第二次赛跑,结果会怎样?由于受到了教师的启发引导,学生的思维不再停留在顺向思维的层面上,而是向更深更广的范围扩展。一些学生这次也没有让兔子轻易地赢得比赛,而是帮乌龟想象出各种各样的方法再次赢得了比赛。学生们从相反的方向去思考问题,把自己的想象和让乌龟赢得比赛的愿望联系起来,这是一种积极的创造性思维。
在教学中设置一些让学生可望又可及的富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使学生在课堂上形成一种不断深入探求的心理流向,从而使阅读向更深更广的程序推进。如教学《买椟还珠》这则寓言时,可以抛开教材中“看待一件事物不能光看外表,而应该抓住本质,防止上当受骗”这一寓意。引导学生依据个人的知识经验展开多方面多角度的思维,突破思维局限。学生们经过讨论,得出以下几种结论:从价钱的高低来看,要盒子不要明珠是傻子。从艺术欣赏的角度来看,盒子比明珠美观,所以买椟还珠可以理解。如果这个人是一个做盒子的商人,那么他把盒子买回去研究更有价值。学生们认为在不同的环境中,事物有不同的价值。最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讨论:看一事件,应抓住实质,不要被美丽的外表所蒙骗。这样的教学,学生的思维空间得到了拓宽,学生对寓意的理解有了新的突破、新的发展。
(三)随机应变,设问变通
设问的目的在于解决疑难,而不是把学生问倒,更不是作为花絮点缀课堂。在教学过程中,问题提出以后,常常会出现“冷场”“语塞”“卡壳”等现象。这时,就要求教师随机应变,变换提问,进行恰当的疏通,确保教学流程畅通无阻。如果学生对问题还不理解,思维处于模糊状态,课堂出现冷场,这时,教师对提出的问题可变换角度启发。有時学生思维受阻,心理处于“愤”“悱”状态,老师应抓住这一启发时机诱导提示,促使学生顿悟。
(四)多层设问 化大为小
教学中,教师应将一些繁难复杂的问题转化为一系列有层次的连贯的若干问题,如果问题提得过于宽泛,学生会感到丈二和尚摸不到头脑,就会影响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达不到提问的目的,因此教师要注意化大为小,循循善诱。在解决一个一个小问题的基础上逐步深入到中心问题。这样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赶花》教学中,先抓住题目中的重点词“赶花”进行提问:“赶花”是什么意思?谁“赶花”?怎样“赶花”?为什么要“赶花”?(边读边从课文中寻找与课题相联系的答案)然后一步步深入,从课文中找出关键词:马不停蹄、千里迢迢、天南海北写出赶花人的艰辛,作者写“赶花”为了说明什么?(找中心句)“原来养蜂人的生活竟是这样的艰辛,而又充满诗情画意!”哪些地方写出了养蜂人的生活艰辛?(关键词、句、段落)。通过这样层层深入的提问,使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也越来越深,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又挖掘了求异深度。这样的提问自然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当然,问题的设置也不能事无巨细,问题过于简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想深度,要因材施教,要让全体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五)抓住变化 设疑激思
内容的变化往往是作者匠心独运之处,是读者发掘其内涵的关键之处,也是学生由于受知识、阅历的局限容易忽略之处,作为教师应抓住这一时机设疑激思,引导学生的理解向纵深拓展。如《丰碑》一文,作者在描写时运用了衬托的手法,抓住将军错怪军需处长的一系列细节,从侧面雕塑,在处理这一环节时,教师抓住将军的动作神态由“愣、抽、抖、怒”到“愣、湿润、举、敬”一系列变化,设计了这样的提问:将军两次发愣有什么不同之处?将军的动作神态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再阅读课文,进一步深入理解整个段落,弄清了将军的动作神态变化,是因为将军被军需处长的感人事迹所震撼。这样的思维过程使学生体会到军需处长的那种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这样,学生不但深刻地理解了课文,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培养了用整体联系的观点思考问题的能力。
(六)揪住空白 延伸提问
作者写作时为了行文简洁,文章的节奏有起伏变化,或者因审美、感受的需要,将文章的某一部分写得比较简洁,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如《丰碑》一文,有三处思维空间:①有人告诉将军“这位冻僵的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后,“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这时可能想些什么?②军需处长牺牲前,坐在光秃秃的树干下想到了些什么?③当红军战士穿着军需处长发的棉衣走过这座晶莹的丰碑时,他们可能在想什么?说些什么?文章的这些空白之处,正是训练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利空间,组织学生对其进行扩充和延伸想象,使概括叙述具体化。没有明示的内容多样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的思维以此为源点,辐射式展开,深层次发挥,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的创新能力。
“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总之,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有道不尽的奥妙、写不完的体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总结,才能提高这种艺术水平。
参考文献:
[1]段昌平编著.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M].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78-94页).
[2]陈旭远,张捷主编.新课程实用课堂教学艺术[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68-78页).
[3]张贵新,侯国范主编.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