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报告文学《淬火青春》
2017-04-27王辰竹
王辰竹
内容摘要:长篇报告文学《淬火青春——大学生从军报告》以充满文学性的笔触,突出反映了新时代大学生的个性特征、思想脉络与理想追求,将当代大学生军人群像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眼前。本文通过分析其题材、结构和语言,揭示其作为报告文学文体的当代性与纯正性。
关键词:报告文学《淬火青春》家国情怀 空间结构 语言特色
傅宁军的长篇报告文学《淬火青春——大学生从军报告》充分体现了报告文学特有的纪实性、亲历性与批判性,为广大的读者开启了重新审视当代大学生与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新视角。
一、主题凝炼:诚挚的家国情怀
题材的选择和主题的凝炼在报告文学创作过程中举足轻重,它们常常成为决定一篇报告文学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选定题材后,作者对其题材认知的进一步深化,将有力地支撑起报告文学的主题。在新时期,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主要产出,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栋梁,而大学生的去向,也是考察社会文化素质的切入点。傅宁军在新时期开端嗅到了大学生作为未来建设者的重要性,著下了以大学生为主题的一系列报告文学,准确有效地记录了这一时期大学生的动态。《淬火青春》整本书将眼光放在大学生军人群体身上,深入探讨了大学生的走向与国家发展的关系。
大学生从军,直接关乎军队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战略。他们将在大学所受的高等教育带入军队建设,给军队带来新的血液与动力。作者的视角也给读者带来了新鲜感,仿佛让读者面对面地与军人对话。此时的军人,不再是刻板的严肃面貌,他们也有鲜活如寻常人的一面。作者采访著名的“蓝军司令”王鹏时,其中一个切人点并不是他作为司令后的训练功绩,而是他身为地方大学生,初入军营时于基层部队的锻炼。
王鹏曾是南京大学经济系高材生,毕业后分配到了梦寐以求的军队里,他也借此契机申请到南京陆军指挥学院学习,希望能够到基层作战部队任职。在他看来,只有基层才能真正锻炼出人才。“战场绝对残酷,只有生存或者死亡。……训练与作战一样,绝不允许马虎,马虎是要死人的!”王鹏在基层得到了真正的锻炼,也完成了一个大学生到一个合格军人的蜕变。于他而言,军事不是谋求生计的行业,而是值得投入的事业。王鹏对军队的新认知及后期成为“蓝军司令”后他为军队所做的贡献,印证了大学生军人在军队现代化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报告文学之所以是报告文学,不是因为它有着直接参政议政,瞬间改变现实秩序的能量,而是因为它有着独特的艺术方式,率直而迅捷地报告具有时代前沿意义的巨变微动及各色主体真实的活动境况,引导着人们来关注新时期的动向。作者紧紧围绕家国情怀的主题,展示类似王鹏这样的优秀大学生从军的事例,生动地展现了大学生在新时代里的新动向与全新面貌——和平年代里,大学生不仅有着对自我人生的热爱与追求,还有着强烈而高尚的家国情怀。为了祖国的长足发展,他们愿意走入军营,将自己智慧的结晶奉献给军队与国家。作者在对军队生活进行真实展现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主观方面对大学生军人的深刻认知,给读者以新鲜感而又不失严谨,这正是作者题材选择时切入点的精彩之处。
二、结构形态:散点性横式结构
《淬火青春》这部作品的结构也是值得一提的。本部作品选擇了横式的并列结构,这是大众时代的到来,报告文学由聚焦到散点的叙事策略上的调整。整篇报告文学以军队提高文化素质历史进程的趋向为背景,将采访对象置于时代大背景下来展开叙事。作者围绕着“家国情怀”的主题展开一个个真实的故事层层深入,不断提升,展示了一个时代的潮流。
本书分为五章,分别是抉择、砥砺、跨越、重塑和兵魂,章节小标题提示读者每一章着重讲述的方面。前三章(抉择、砥砺和跨越)为并列关系,主要描写了大学生军人初人军营所经受的磨砺,其眼光集中在基层的优秀大学生军人身上。后两章为对大学生军人群体的拓展与影射,第四章主要是叙述大学生军嫂的故事,在军人的背后,军嫂的支持永远是他们在前线战斗的动力,她们隐在军队背后默默支持的身影让读者感动不已。第五章主要是大学生士兵的故事——在当时,高学历的士兵颇为罕见,他们从军的动机引人关注。
在报告文学里,写作构思的环节是在主题确立过后提升文学性的关键点。本部作品采用的横式结构,是一种典型的人物报告文学的结构安排方式,能更好地发挥报告文学的社会观察效能。在龚举善的研究中,他提到:“大时代的广角意识及由此而来的散点视线,一改过去聚焦伟人、英雄、主流的单一维度,充分调用各种必要的艺术表现手段,立体展现,多向透视,随物赋形,因而更能展现神州大变革的风云图卷。”作者以主题为线,把所有采访对象置于中国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大时代背景下来抒写。横向描写的结构让一个个故事互有联系而相互独立。它们展现了大学生在军营里对自己青春与热血的淬火,在军队的磨砺下百炼成钢。
本篇报告文学所描写的众多大学生军人的形象大同而小异——他们对军队有着深切的热爱,有着无私奉献青春的觉悟。散点性横向叙事结构让一个个事例交叉展现,对主题有着回环的深入与叠加。而不同事例的侧重点不同,使得叙述有如变奏在主旋律中灵动穿梭,整个大学生军人群体的形象整体丰满立体,主题在变奏中也逐步升华突显。
三、语言特色:直朴而生动
本篇报告文学的语言是一大亮点。若说适当的题材是引着报告文学走上正道的开始,那么一篇文章的成功与否与其语言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高尔基曾言,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语言运用得体,动人心弦,其文亦就走上了成功的道路。
梆火青春》的语言有着新闻性与文学性相统一的特点。在新闻性与文学性周边交叉游走,使得报告文学不仅有着文学的审美性,更是直接见证了某一段历史的成长。在丁晓原的非虚构文体研究论文中,他提到了写群体性的报告文学的一个特点:“大众写作形态的报告文学,除了具有显见的政治意义外,另外一点是不能被忽略的,这就是由于作者来自于生活、战斗的基层,作品取之于他们的亲历经验,因而造就的一种独特的历史认知价值。”正是为了体现这种真实,直白的语言才成为了报告文学的首选。
傅宁军先生的文字直白简朴,饱含真情的语言让大学生军人群像鲜活生动。但出于对新闻性和真实性的强调,傅宁军先生对语言、结构以及叙事方式都采取了一些简约的处理,将读者与人物的距离一再拉近——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让人物形象饱满清晰,感染力极强的语言使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得到了强化。
在第三章《跨越》中,大学生军人宋云华说:
为什么教员说我们跟部队战士有距离?我想,我有的东西他们没有,他们有的我没有,如果我又他们想要的东西,不就跟他们有共同语言了吗?我跟战士玩到一块,有的战士让我教做网页,我学着做一个耐心的小老师。有的女兵心里有不痛快跟我谈,我学着做一个很好的倾听者。他(她)们觉得你跟他(她)之间是平等的,很愿意跟你做朋友。
傅宁军先生将宋云华的原话放进了作品,自然朴实,如同带领读者与其零距离交流。引用原话也能更好地让读者感受采访者的情感波动,如在此处例证中,读者能通过宋云华的原话来感受到她在处理与战士之间的关系时用心良苦。
修辞上的追求是作文必须考虑的,故作者通过艺术加工来修饰、转述主人公的语言,并无不可。但在叙事过程中,往往容易因叙事规模宏大,而作者个人写作能力有限,造成人物语言单一、粗糙,让报告文学的真实性大打折扣。傅宁军先生在塑造主人公形象时,多引入被采访者的原话来增添可信度与真实性。但若一味地引用“大白話”,也会造成报告文学文学性的缺失。谢耕耘曾在报告文学的研究中提及此点:“新闻性在量度和规模上失去文学性的制约,失调地发展,一味追求新闻性,取材、结构、表达,不符合文学性的要求,必然蜕变为新闻报道;如果文学性在量度和规模上失去新闻性的制约,在题材处理、构思、表现手法等方面,超越量和规模的限度,虚构夸张,无视新闻性,就会蜕变为小说创作。”傅宁军先生作文有着新闻性的严谨,也有着文学性的直白质朴。在直接引用人物主观话语的同时,也适当运用了转述,让作品时而生动接地气,时而严谨客观,避免读者因长时间接触同一风格的语言产生阅读疲惫感的可能。
总的来说,《淬火青春——大学生从军报告》是新时代潮流带动下所完成的一篇时代人物缩影传记,叙写了大学生在军营中百炼成钢的经历。本篇报告文学与描写部队科研院所的其它作品不同,作者主要的关注点在基层的作战部队。同时,本篇报告文学以世界军事变革的潮流为参照,在时代大背景下谱写了一曲军队振兴之歌,折射出新时期军队构成知识化的重大变革,聚焦实现“强国梦”、“强军梦”的人才建设基石。大学生让军队变得更加热血而具有活力,而军队也让当代大学生淬火成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