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一管理:企业永续经营的生生之道

2017-04-27陈明哲

清华管理评论 2016年12期
关键词:企业

进入互联网时代,产品迭代的速度越来越快,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企业唯有正视经营“变”的本质,然后不断采取行动,回应竞争者的行动,才能拥有竞争优势。与此同时,“君子务本,本立道生”,在变动的环境中,企业更需聚焦、紧扣核心,追本溯源、理出头绪,才能“唯变所适”,在浑沌中突围致胜。因此,“精一管理”显得更加重要。

精一,杰出企业家的共同特性

“精一”出自《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阙中”。意思是人心是不安的、浮躁的,道德心是微弱的,只有用精、一的功夫,诚恳地秉持中道,因时制宜、顺应人性做事,才是解决之道。

“精一”是我对“惟精惟一,允执阙中”这八个字的撷取,也是我一生为学处世的圭臬,并将它译成the power of “ONE”,带进西方的企业管理当中。

精一虽然源自中国古老的智慧,却具有普世性,并且可以贯穿个人、家庭、事业等各个层面,企业管理只是精一的应用领域之一。

斯蒂夫·乔布斯是精一的奉行者。他是一个高度聚焦于分众市场的代表,相信并践行自己的信念,专注提供消费者友善及优雅的使用界面,在执行上的坚持近乎“无情”,最终反成为大众市场的领导者。1997年4月,乔布斯回任苹果,第一件事就是画下一个2X2的矩阵:横轴是消费者或专业人士,纵轴是桌面计算机或便携设备。他要求员工专注在这四个象限,每一个象限只提供一个伟大产品,其他产品都要割舍掉。

沃伦·巴菲特是另一位精一的代表。他只投资自己熟悉、喜欢领域的股票,90%的收益来自一生长期持有的10多家公司股份。他的次子、音乐家彼得·巴菲特曾这样形容父亲专注工作时的状态:“童年时,父亲大多数时候在家里工作。他会长时间待在书房里。我后来才知道,他一直在阅读《价值线》、《穆迪投资》、数以千计的公司及股票的统计分析等内容。这些看起来很枯燥的课题,他却可以轻松达到如僧人沉思禅经那样的境界。当父亲工作时,他像进入了另一个世界,简直是如痴如醉。他常常穿着卡其布裤子和一件破旧的毛衣从书房里走出来,身上带着几近圣洁的平静,这种平静能使一个人的自我意识和当前的工作合二为一。”

过去二十多年來,我在哥伦比亚、沃顿(宾夕法尼亚大学)、达顿(弗吉尼亚大学)三所美国一流管理学院教了几千名MBA或EMBA学生。我观察到,在企业界表现出色的校友,都具备一个共同的特性:精一的思维与能力。

精一,一招用到极致

精一,不是指只做一件事,只在一个领域发展。而是在环境不断变动的过程中,持续地、真诚地与自己对话,思考和确立企业的“本”(core),一心一意、专注而用心地立足于企业的“本”行事,并且精益求精、一点一滴领悟本身所在领域的永续之道。

从阐述宇宙万物变化规律的《易经》,也能理解为何精一可以帮助企业面对复杂的变化,扩大经营版图。

《易经》的“易”,有三层意思。第一层是“变易”,就是动态的、变化的;第二层是“简易”,即化繁为简,复杂的事情简单做;第三个层次就是“不易”,即寻求恒久不变的原则。

精一,能帮助企业在变动中,化繁为简,并且逐渐领悟出“不易”的原则,见招拆招,以不变应万变。

我们来看看那些庞大商业组织的“一”是什么?

星巴克董事长霍华德·舒尔茨的一个原则,是让公司成为顾客的“第三个地方(The Third Place)”:家、公司和星巴克。他曾说,星巴克是“专门与人打交道的生意,只是恰巧卖咖啡而已”。

迪斯尼早期的“一”是“以米老鼠为中心”,让这个动画角色作为连结所有业务的核心。后来,迪斯尼转型,开始以家庭娱乐为中心,重新打造自己的“一”。

为宝洁公司效力达41年之久的前董事长兼执行长埃德温·阿兹特(Edwin Artzt),在任时曾宣布:“我们公司的业务已经涵盖40多个领域,包含:沐浴产品、纸制品、医药保健、美容护理和食品饮料。”这一连串五花八门、南辕北辙的产品有“一”吗?有。所有产品都围绕甘油技术。

本田汽车也是如此。他们制造汽车、摩托车、游艇、铲雪机,以及家用除草机。他们的“一”,是引擎与动力技术。

至于中国企业,华为是一个标杆,成立二十八年来,只用“一”剑。

2016年年初,华为总裁任正非接受媒体访问时说,“这么多年来,华为只对准通信领域这个‘城墙口冲锋,坚持只做一件事,在一个方面做大。华为只有几十人的时候就对着一个‘城墙口进攻,几百人、几万人的时候也是对着这个‘城墙口进攻,现在十几万人还是对着这个‘城墙口冲锋。”

“华为如今的成功没有秘密,就是靠阿甘式的‘傻,聚焦战略机会,坚持创新,并选择不上市以避免资本市场的约束和绑架,令华为可以自主地加大技术、人才、管理体系和客户服务的‘傻投入……傻,就是不把钱看成中心。中心是理想,钱不是最重要的。”

把一招用到极致,就成绝招。当一个企业能够将所有“变易”的思维或做法,都围绕在本身的“一”发展时,就能一以贯之、到处通达。

精一,叩问企业的本质

对企业家来说,要找到自己的“一”,必须先自我对话,深思对自己重要的事有哪些,然后排列优先顺序,最后做出一致性的决定。在这过程中,还要有专注、持续、反复为之的热忱,在错误处境中也能沉着应对。

至于企业,每家公司寻找“一”的过程是不同的。有些企业在创建初期就有清晰的“一”,全食(Whole Foods)就是一个明显例子。

全食在1980年创办于德州奥斯汀,目前已是美国第八大有机食品和药妆连锁系统。它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是,让消费者一进入全食门店,就有种愉悦感:食物陈列整齐美观,看上去健康新鲜,有许多美味的试吃产品;店堂不但干净,还富有文化气息。

全食的创办人兼执行长约翰·麦基(John Mackey)认为他的商业逻辑很简单:管理者照顾好员工,员工照顾好消费者,愉快的消费者就会给股东带来利益,这是一个良性循环。因此,公司的核心价值是:使我们的消费者满足而高兴,使员工感到幸福而优秀。

在全食,员工不必穿千篇一律的工作服,公司为全职员工支付100%的保险金。每个连锁店都有很大的发言权,比如地區经理可以根据当地的风格自己设计新店,而不必从总部寻找模板。“利润最大化的策略是什么?没有!股东的利益排在顾客和员工之后,利润不是最优先考虑的目标,而是善待人们的副产品。如果你不喜欢这种观点,就不要投资全食。”约翰·麦基这样说。

然而,更多时候,企业与个人的“一”是在跌跌撞撞、摸爬滚打中逐渐确立的,是一个不断调整、探索的过程。比如台湾传奇吴宝春。

吴宝春是一位面包师,缔造了乡下穷小子成为世界冠军的台湾传奇。2005年,他和两位同行一起击败了日本、美国等国家的强劲对手,荣获面包界奥林匹克——法国的“乐斯福面包大赛”亚军,2010年又勇夺个人冠军。如今他在台北、高雄开了两家面包店,并成立基金会,帮助和自己相同背景的偏僻乡村少年。

吴宝春出身贫寒,15岁离家去当面包学徒。当时让他奋斗的“一”很实在:出人头地,不要让独自抚养八个兄弟姐妹的妈妈太过辛苦。

就这样,他“一条路,呆呆地、傻傻地走到底”。才三十出头,吴宝春已经是台中一家大型面包店的主管,但他在实现颐养母亲心愿的同时,却陷入了职业的低潮:不管怎么尽心尽力,却止不住业绩下滑。他开始失去信心,怀疑自己的能力。这时,他和另一位“新派面包师”阿光相识,刷新他对“一”的认识。“阿光会播放古典音乐,带我品尝葡萄酒,四处去吃,有私人小厨美味到令人惊呼的鸭子冻,也有南部路边摊的一碗肉燥饭。”如此半年后,自己的味蕾“好像布满灰尘的窗户重新擦拭,干净了,亮了,活过来了”。他因此领悟了做好面包的“一”:“想要更进一步,还要有一颗能够享受美好生活的心,以及为美食不惜一切的热切灵魂。”吴宝春在自传《柔软的力量》中写道。

当然,执守“一”,并不意味着永远“一成不变”。很多人会问,柯达一直坚持他的本业,为何最后还是倒闭了?我用下面这个例子来回答。

我曾为美国一家很老的家族企业做高管团队培训。它是一家纺织公司,位于北卡罗莱纳州,创立于1850年南北战争时期。一百多年来,它和同行一样,经历了美国纺织业的繁荣和衰落。它一直专注于本业,但与时俱进,逐步提升到制作高附加价值的纺织:1968年阿波罗号进入太空,太空服是他们做的;美国消防员的消防服,是他们做的;他们还生产与登山员性命攸关的帐篷。

真正执守“一”的企业不会舍本逐末,随波逐流,更不会沉溺于过去的成功,而是虑深通敏、慎思敏行、日新又新,从根本不断地自我对话,不断地自我侵蚀,不断地挑战经营的本质,时时叩问公司的“一”是什么?本是什么?

更明确地说,要弄清楚企业的“一”是什么,至少要回答以下问题:公司到底为什么存在?要提供什么样的产品、服务?满足什么样的客户?创造什么样的价值?

这些问题的答案不仅是分析的结果,更要和企业家的个性、愿景、使命紧密相关。只要抓住了“本”,面对纷纭的环境就不会乱了阵脚。

精一,企业战略的指南针

企业家的挑战在于,他必须具备坚定的心和长远的眼光。企业家日理万机,如何才能知道,当下所做的决定,是比较好的决定?精一,可以有效淬炼企业家的战略思维,帮助企业拟订有效的决策。

战略,需要专注和专一。它涉及到选择,而每个选择都需要权衡利弊,做出取舍。如何做出有效的战略选择,不仅牵扯到核心价值观,也涉及到如何从宏观角度来思索企业的目标和责任。

精一,有助于企业家从总体来思考商业战略,在紧急性和重要性之间达成一致,在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之间实现平衡。它就像指南针指引我们的决策,帮助我们在艰难的权衡间做出取舍,协助解决决策和行动中可能存在的矛盾。

缺乏连贯战略而吃亏的企业案例很多。西尔斯(Sears)公司曾是零售业的领先者,如今的影响力却大不如前。公司到底要以耐用消费品还是非耐用消费品为重?是要进入还是退出选错的行业?经过十年的犹豫不决,仍然没有建立一套明确的盈利模式。

曾经强盛的施乐(Xerox)试图让公司重新振作起来,但缺乏统一的战略。有位高层就说:“我听到过资产销售,听到过再融资,但是从来没有听到有人明确地说:公司的未来就是这样。”

从精一的角度来看,企业经营者应该经常问自己几个基本的战略问题:

◎ 公司现阶段发展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什么?完成此任务最关键的一个人是谁?

◎ 今年最重要的一个投资项目是什么?哪一个领域是我不应该进入的?

◎ 公司的一个核心技术是什么?

◎ 公司最强的一环是什么?最弱的一环是什么?什么情况下,最强的一环会变成最弱的一环?

企业家常常要在急迫的时刻做出关键的选择,没有太多的思考余地和协商空间。精一思维可以帮助经营者在最短时间内问对问题,直指核心,深入思考,不断跟自己诚实对话,清楚自己取舍的原则与选择的考虑。这是决策最重要的一个能力。

当然,精一无法保证企业总是能做出“对”的决定。但是,它可以让你在下决定时比较笃定,知道该承担哪些责任,在正确的方向上保持往前迈进的定力。对经营管理者来说,可持续的领导力,与其说是“英明”,不如说是“洞见与执着”。

由大至小 环环相扣 “一”以贯之

精一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一以贯之”,既是文化、哲学,也是思维、战略,更能落实到各个时点的各种行为。既可以训练企业管理者思考公司的“本”、战略与转型等大问题,更可以把一个大“一”分解为数个环环相扣的小“一”,不断建设和优化公司的执行体系。精一与我们过去所熟悉、使用的各种管理模型、工具也可以互补,共同使用。

2012年,张瑞敏全力推动公司的“人单合一”营销体系,这是海尔往前推进的大“一”。“人人都是CEO”这个举措,在业界和学术界都引起了关注。但是不能忽略的是,执行这项变革时,张瑞敏在许多与此相关的小“一”上,投入了很大的管理关注力,开展物流体系的优化布局就是其中的执行要项之一。迄今,海尔继续巩固了它在白色家电领域的优势地位,保持可观的增长和盈利,更以全新的物流体系羡煞同行。

把“大一”分解为众多“小一”,设计出一套全面、环环相扣、精益求精的有机执行体系,是具體落实“一”的关键。就这方面来说,美国林肯电气是一家值得所有企业潜心学习的案例。

林肯电气的管理哲学是,只有让工人/管理者真正感到自己是公司重要的人,公司才能有效地运转起来。其创办人詹姆斯·林肯曾在1951年写道:“工人得到的回报必须让他感到与他的贡献相匹配。如果工人得不到合理的份额,他就不会渴望自我发展或提高自己的技能。”

落实在管理层面,林肯电气推出了很多具体的措施,避免使管理者和工人之间产生隔阂,尽可能地平等对待。

1970年代的总裁乔治·威利斯(George Willis)曾这样描述:“当我早上七点半来上班时,停车场已经停满了四分之三。我和其他人一样,要去找个车位停车,因为我没有专门的停车位。在餐厅也遵照同样的规则。公司没有为高管准备专门用餐室,我们和所有其他人一起吃饭。”当时林肯电气的餐厅有很大的长方桌和圆桌。工人一般坐长方桌,但没有规定谁坐哪里,管理者常常和工人坐在一起。

环境是表象,背后的观念才是原动力。简朴、公平的工作环境,体现的是林肯电气的文化与DNA:在合适的环境下,每个人都会成功。成功需要激励。也是基于这个管理思想,詹姆斯·林肯设计出一套薪酬制度。如工厂的大部分工作采用计件工资制;年终奖金可以等于或超过工人全年工资收入;所有工人都有终身聘用保障,不会被解雇。

除了这三个大原则,林肯更进一步设计出许多具体的“小一”,以确保薪酬制度有效地运作。首先,计件价格一旦设定,就不能因为“人”的因素去修改它。如果这个制度不能保证百分百执行,那么按件计酬只能沦为空谈。

在计件价格重新调整的过程中,如果员工觉得价格不合理,可以提出异议。负责定价的部门需要重新核定这项工作,设定新价格,感到不满意的员工也可以提出意见。相应地,如果某位工人生产了一个不合标准的部件,就不能得到这一件的工资。但是,如果他/她用“自己的时间”将这个部件修改到符合标准,仍然能够拿到钱。

林肯电气设计了“保证持续聘用计划”,作为考核和薪酬体系的有力支持。这个计划保证员工不被辞退,持续雇佣。等工人年纪比较大时,通常会被转到一些相对轻松的岗位。

在公司设计的整套制度中,薪酬体系只是其中一环,其他诸如设计制造、人事提拔、市场营销等也都自成一套,却又彼此紧密相扣、整体运转,这正是“推十合一,小大由之”精神的体现,也真正做到了《孙子》中所倡导的“道,便民与上同意也”的最高境界。

海尔的“人单合一”以及后来推出的“每个人都是一个SBU(战略事业单位)”,没有领导人的领导(leaderless leadership),每个员工当家做主、做自己的老板,其精神和林肯电气是一致的。这不仅证明了好的管理思维中外皆通,也是易经所说“群龙无首”在现时的具体呈现。

精一,“道”与“术”合一

“复杂的事情简单做,你就是专家;简单的事情重复做,你就是行家;重复的事情用心做,你就是赢家。”这是我常和企业家分享的三句话,也是“精一”的另一种诠释。企业需要在高度竞争、充满变化的环境中求生存、图发展,结果自然很重要。然而,精一为企业提供了另一个价值维度:过程导向。把“精一”两个字拆开来看,不管是“精”也好,“一”也罢,当作动词更有力道。它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淬炼的过程,是一个考验企业与企业家用心与发心的过程。正因如此,“精一”才会成为《尚书·大禹谟》所言,面对“人心惟危(不安)、道心惟微(微弱)”之大环境,最好的解方、最佳的利器。

美国商学院教育多以结果导向,习惯用大量的指标进行量化评比。因此培养出来的大量经理人拼的是业绩,看的是考评,认的是指标,致使他们对人生成功的评判标准也多以结果或外在目标为导向,定格在年薪多少,身处何种阶层,占有多少资源。

这种把企业大小、职位高低、年薪多少的结果粗率地等同于人的价值的想法,绝少有人感到满意和踏实。因为大小、高低、多少,是相对的,是变动的,人的自我价值感也容易变得忽高忽低,受外在世界控制,产生混乱感。心变得不安、紧张,对他人升起防范和对抗之心,人与人之间只有零和的博弈,离“君子之争”的境界越来越远。

过程导向,全然不同。它倡导精与一,追求卓越,把事情做好,在过程中不断淬炼,不断精进这个“一”,成果自然会出现。别忘了,做事的终极意义在于治业、在于“为人”。在做事过程中不断了解自己、提炼自己、成就自己,这就是所谓“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的真义。

企业经营的结果,固有优劣胜败,然而从过程导向来看,一切的发生都是有意义、有价值、生生不息的。在做得好的部分,可以彰显自己的长处和潜能;做得不够好的部分,不等于“我不够好,我很失败”。相反地,可以转换心态和思维模式,把它视为一个宝贵的学习和成长机会。在这种情况下,成败输赢,又是谁说了算呢?运用精一思维的企业,可以让人感受到金钱以外无形价值的力量,达到经营思维的“道”与战略体系的“术”合而为一的境界。

陈明哲:美国弗吉尼亚大学达顿商学院讲座教授

猜你喜欢

企业
企业不诚信怎么办?
商业企业品牌信用认证企业
商业企业品牌信用认证企业
商业企业品牌信用认证企业认证组织
商业企业品牌信用认证企业
2019长三角制造业企业100强
2019长三角服务业企业100强
2018上海企业100强
我心中的企业文化
2016,中国企业500强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