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企业如何构建社会网络
2017-04-27项坚许悦
项坚+许悦
新东方校长俞敏洪曾在一次演讲时提醒创业者:“不要抱怨这个社会是要靠关系的,不要抱怨这个社会不公平,如果真有那么多不公平,我和马云又是怎么走出来的呢?”马云也曾说过:“世界上最不可靠的就是关系。没有背景怎么办?难道就因此认为自己不行了吗?没有背景,可以去创造背景。”对千百万创业者来说,一边是创业成功者这样的感概,一边是自己创业中的无尽迷茫。
就像我们每个人身处在复杂的人际关系网络中,行為受到网络中各方力量的约束,创业企业也一样处于各种组织的社会网络中。政府、金融机构、供应商、经销商、消费者、媒体、事务所等组织或个人组成了一张盘根错节的关系图,创业企业往往通过利用与其他组织之间的关系,为自己的生产经营活动获取信息、挖掘资源,求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
俞敏洪和马云所说的关系与社会网络有什么不同?社会网络能带给创业者什么?创业者又如何把握社会网络呢?
社会网络对创业的影响
“社会网络”这一概念源于人类学,由英国人类学家拉德克利夫 布朗(R. Brown)在《论社会结构》中第一次提出,起初用于社会学研究。随着社会网络研究的发展,社会网络理论开始进入生态、文化、经济、管理等研究领域。对企业来说,社会网络就是企业与社会环境中的其他个体所建立的一系列联系。如果我们将与企业发生接触的个人或组织(如政府、供应商、经销商、消费者、媒体、投资者、竞争者等)都画成圆点,将互相造成影响、发生联系的两个圆点用直线连接,就能得到一张像蛛网一样的企业社会网络图。因此,可以看出前面俞敏洪和马云提到的“关系”,与我们提出的“社会网络”有本质的差别。前者是创业者期冀与某些掌握垄断资源的权贵结成关系网络,创业企业可能资产一夜暴涨,也有可能随着权贵一夜崩塌灰飞烟灭。后者指无论企业身处哪个发展阶段,都会与周围机构形成社会网络、生态圈。
社会网络影响着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方方面面,对创业企业的影响更加突出。直接的影响体现在四个方面。
影响创业动机
伦祖利(L. A.Renzulli)通过对北卡罗莱纳州三角园区已创业和想要创业的人群的研究,发现个人社会关系网络中的异质性越强,创业的可能性越大,因为网络的异质性为成员提供了不同种类的信息,使成员容易与不同背景的人建立联系,增强了成员的社会资本。也就是在注册创业公司之前,如果创业发起者的个人社会网络异质性越强,他越容易找到与自己能力互补的人,也就越容易实现从创业念头到行动的转化。我们看到创业团队组建时都非常注重团队内部成员之间的能力互补,如果团队中人员的专业技能太相近,必然会导致很多工作每个人都能干,但还有很多工作却没人能干。人员类型越丰富,团队能完成的工作类型也越多,团队的“功能”范围就越大。
带来创业机会
创业机会是未被满足的需求和未被充分利用的资源,能否发现创业机会个体差异很大。一个人不可能只靠自己获得所有的信息,而社会网络的作用是把人们所能感知到的需求、资源等信息综合起来,从而使创业的个人或团队能识别更多机会。希尔斯(Hills)基于调查发现,拥有广泛网络联系的创业者比那些单独或联系较少的创业者明显更能发现更多的创业机会。创业者知道仅凭几个创始人主观的思考往往无法洞察真实的市场情况,需要通过广泛的信息收集,接触市场中各方面的团体和力量,才能更深入地了解自己所处的环境,找到消费者的痛点,准确地对产品进行定位,从而进入一个相对空缺的市场。
组建创业团队
社会网络影响创业团队建设。从近年来的趋势来看,越来越多的创业企业由团队发起成立,不管是同学、家人、朋友还是朋友的朋友,投资者非常关注创业团队成员的能力互补。弗朗西斯和桑德伯格(Francis & Sandberg)发现,创业者之间存在朋友关系会有利于创业团队的及时组成;同时,密切的朋友关系会提高成员对决策的参与度,使决策的过程更有效,决策质量更高,并有利于减少决策过程中的情感冲突;同时朋友关系也与以后的团队分裂存在负相关,即减少以后团队分裂的可能性。马云1995年正式触网创办“中国黄页”时,仅有的三个员工除了自己就是爱人张瑛和当老师的同事何一兵,到1999年创办阿里时的“十八罗汉”又加入了同学、校友、学生、朋友等等。硅谷创投教父、PayPal创始人彼得·蒂尔(Peter Thiel)更是强调:“我们打算雇佣真正喜欢团队合作的人。他们必须有才华,但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要由衷地喜欢与我们共事。”由于在PayPal工作过的人即使离开PayPal后还是如此关系密切,所以赢得了“PayPal黑帮”的称号。
成为创业资本
博尔迪耶(P. Bourdieu)最早提出社会资本的概念,他认为社会资本是嵌入体制化、持续性的社会关系网络中的实际或潜在的资源集合。后继研究者有的认为社会资本就是社会网络,是“网络结构给网络中的行动者提供信息和资源控制的程度”;有的认为社会资本不直接等同于社会网络,而是嵌入网络的结果,是个人在网络以及更宽泛的社会结构中获取并运用稀缺资源的能力。不管怎样,创业者和创业企业确实能够通过社会网络获取更多资源。比如在创业初期,需要通过创始人的个人社会网络,借助投资者对于企业创始人的信任来获取资金;在人才招聘时,借助亲戚朋友同学广泛发布信息;公司扩展业务,从身边认识的人和公司做起等等。很多企业在有了第一次愉快的合作之后,逐步建立起良好的信任,成为长期合作伙伴,信息、资源交换越来越多。
总之,社会网络能为企业直接或间接带来数不胜数的利益。
创业企业社会网络的演变
创业企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发展,其社会网络也会发生动态变化。通常一开始,创始人或创业团队的个人社会网络就是企业社会网络,公司资源完全依赖个人资源。随着企业的发展,个人社会网络逐步转化为公司社会网络。在巴特勒和汉森(Butler&Hansen)提出的网络演化阶段模型里,创业的最初阶段为创业孕育期,而与之相对应的社会网络即初级社会网络;创业的第二个阶段为企业初创期,与之相对应的社会网络即业务聚焦的社会网络;创业的第三个阶段是业务拓展期,与之相对应的社会网络即战略性社会网络。根据我们对杭州151家创业企业的访谈和问卷调查,可以把这三个阶段分别简单称作孕育期、初创期和成长期,并且三个阶段特点明显。
孕育期
在孕育期,创业者从社会网络中识别机会和吸取资源并建立企业,企业社会网络更多表现为企业家的个人社会网络,以其亲人、同学、朋友为主。此时创业企业还未正式成立,可能只是在一个小团体中间形成了创业的构想,这时的创业构想人可能只有数人,构想人之间相互知根知底,彼此的知识和信息完全共享。在这个阶段,创始人自己的个人网络就是企业的社会网络。
初创期
在第二个阶段,企业人数可能從几人到十几人,员工之间的知识共享程度比较高,地位也比较平等。由于规模小,大家互相了解彼此承担的工作,了解每个人为企业做了哪些贡献,员工动用个人社会网络来帮助公司发展的意愿非常高。此阶段的开始,公司社会网络就是员工个人社会网络的总和。然后,随着公司的发展,逐步过渡到企业社会网络和员工个人社会网络的结合体。虽然这时社会网络的根本来源都是团队成员的个人社会网络,但一部分已经开始以企业社会网络的形式稳定下来。
成长期
随着企业的发展,创业企业开始拥有越来越多的员工,可能有几十上百位,员工职位高低逐渐分化,企业形成层级管理体系,后期有可能还会出现官僚风气。员工之间对彼此工作的了解程度越来越低,对普通员工来说,他们认为自己对企业来说并非必不可少,企业对自己的重视程度也可能不是很高,因此他们将自己的个人社会网络贡献给公司的意愿大大降低。此时企业自身的社会网络已经初步形成,企业通过以往合作建立的社会网络已经可以基本替代员工个人的社会网络。企业可以利用自身社会网络带来的资本将企业的影响力扩大,利用已经积累的口碑吸引更多合作,建立起更广泛的联系。此时企业如果仍旧过度依赖个人的社会网络,运营的风险就会加大,可能由于某些重要岗位员工的离职而导致公司某方面业务“坍塌式”切断。
创业企业如何构建社会网络
笔者与合作者正在对创业企业的社会网络做进一步研究,在此对创业企业构建社会网络提出一些初步的建议。
主动构建对企业有用的社会网络
博特(R. Burt)1992年提出结构洞(Structural Hole)的概念,结构洞指的是社会网络中的某个个体或组织和其他一些个体发生直接联系,但这些个体或组织互相之间不发生直接联系。这些个体或组织无直接联系或关系间断的现象,从网络整体看好像网络结构中出现的洞穴。在结构洞中,将两个无直接联系的个体连接起来的第三者拥有信息优势和控制优势。因此,创业企业要根据企业发展需要主动构建社会网络。例如,为了打通企业经营中出现的市场、融资、研发或运营等瓶颈,通过倾斜工资、奖金、福利等待遇,争取招聘到能填补结构洞的员工。当招聘到这样作为连接节点的员工后,对刚刚建立起来的社会网络应及时跟进,并视对企业的重要程度通过各种方法把关系强度提升到相应水平。
重视把员工的社会网络提升为企业社会网络
企业里无论是CEO还是一名基层保安,都有自己的个人社会网络,这些社会网络可能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情景下发挥作用。笔者自己工作过、调研过的大型企业,员工中往往有这样的常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创业企业就要尽量避免,至少是推迟走向这样的常态。理想的状态是,无论企业正遇到的困难与自己部门或岗位是否有关,员工们急企业所急,都愿意贡献自己个人的社会网络为企业所用,尽最大努力以最快速度去想办法解决困难。如何使员工能急企业所急呢?就是把员工的利益与企业的利益紧密关联。这首先关系到激励制度,企业必须对动用个人社会网络去解决企业困难的行为进行奖励,份内事要表扬,份外事必须奖励。其次,既然企业希望员工对份外事也能竭尽全力去解决,反过来企业也要关心员工的“企业份外事”。例如,现在沿海地区许多企业碰到用工荒,我们的调研中发现有的企业主做得很不错,不光春节返乡给送到家,并且暑假还在空余办公室办起暑期兴趣班,帮助管好暑假来与父母团聚的孩子。将心比心,员工也就会主动关心企业的大事小事。
根据企业阶段性需要区分对待不同社会网络
企业构建社会网络的载体是人,而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格兰诺维特(M. Granovetter)于1973年提出了社会网络连接强度的概念,并将社会网络连接分为强连接和弱连接。他分别从互动频率、情感强度、亲密程度和互惠交换4个方面对网络连接进行了研究,认为互动频繁、感情投入多、关系的亲密程度高和互惠交换多则为强连接,反之则为弱连接。有趣的是,以往的大部分研究虽然发现企业之间的强连接能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提升企业绩效,但同时又有不少研究发现注重建立弱关系的企业更有创新能力。因为弱关系的新连接让企业总是能及时了解到市场上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对手等等。其实我们个人也是这样,当你与几个朋友结成死党成天在一起混的情况下,你的新的信息获取途径就被堵死了。
万科有个知名的“内部创业”计划:司龄超过两年的员工离职创业,可以得到万科一定的资源支持和倾斜,而且参与经集团试错会批准的创业项目的离职员工,可保留离职前的EP积分,两年内创业员工可选择回归万科。这看起来不可思议,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在想办法怎么留住员工,万科却给出去创业的员工大大的鼓励。前万科高级副总裁肖莉、毛大庆离开后,万科就强调,他们依然是万科的外部合伙人,与万科联系紧密,毛大庆的创业项目优客工场(UrWork)也获得了万科的投资。内部创业计划可能使万科失去一位员工,却能带来一个新的合作伙伴。创办新企业的离职员工将成为万科社会网络中一个新的连接点,而且这个连接点的两边都是强关系。这样的连接点越来越多,就可以把万科与产业链的上下游、资金方、土地方等各个环节连通起来,为万科成为城市配套服务商添砖加瓦。
结语
有关社会网络的研究为企业解决生存与发展的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站在社会网络的角度上分析企业行为,有助于企业建立整体化思维,收集外部环境信息,分析自身所处的阶段,在充分考虑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鉴别自身的社会网络是否适合当下的阶段,并做出相应调整。社会网络为创业企业提供了获取资源、收集信息的途径,是一笔非常重要的创业资本,能为企业带来的直接或间接收益不可胜数。同时,无论是创业者个人还是创业企业,能够投入到构建社会网络的精力和资源都是有限的,创业企业建设社会网络不一定要求覆盖面多广,也不一定要求关系强度多高,最重要的是“匹配”。希望本文为全国上下创业热潮中的创业者和创业企业的成功能带来一份贡献。
项坚: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市场营销系讲师
许悦: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市场营销系本科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