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英现代学徒制比较

2017-04-27孙宁张晓军张桂荣

职业教育研究 2017年2期
关键词:双元制职业教育德国

孙宁+张晓军+张桂荣

摘要:在职业教育发展进程中,现代学徒制作为一种主要模式,得到各发达国家的大力推行。基于德、英两国的典型性与发展现状,从体系、知识、课程和师徒关系等方面比较了德国“双元制”与英国现代学徒制的异同,探索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学徒制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职业教育;德国“双元制”;英国现代学徒制

中图分类号:G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7)02-0082-05

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步伐加快,生产力的快速提升与科技进步使原有的企业生产方式与管理方式逐渐发生变化,新兴产业如雨后春笋,后福特主义时代到来。如此快速的变革使各种现代性企业急需技能熟练、适应能力强、综合素质强的工人。“技能短缺”将影响企业的生产力,危害企业的竞争力,所以引起了国家层面的关注。战后,世界各国将更多的注意力转向了以经济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竞争,人力资本理论受到广泛认同。各国都更加注重人力资源开发,将职业教育放在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上[1]。而传统的学徒制与学校职业教育在为各工厂企业输送劳动力的同时,显示出自身的弊端。传统学徒制的狭隘性、保守性与学校职业教育的书本化、滞后性不再适合新时代经济社会的发展,改革势在必行。

德国作为二战的战败国,在短短的十多年间一跃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其制胜的关键在于拥有极具特色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而这种以学校和企业为主体,强调学校教育与工作培训密切结合的学徒制形态,被视为现代学徒制的开端,为探索学徒制改革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鉴于德国的成功,西方国家积极效仿,发展适合本国的现代学徒制形式,以适应社会与经济的现代化发展要求,其中英国的“现代学徒制”改革尤为典型。无论是从德英两国的传统教育观念,还是从现代学徒制的市场导向、实施形式、课程类型及考核方式等方面,两国都极具典型性,随着现代学徒制的多元化发展,两国间的相似之处与差异之处均极具显著性。

一、德英现代学徒制现状

德国现代学徒制是继承和发展本国的传统学徒制,吸收了传统文化中的工匠精神,结合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现代性,形成的原创性职业教育体系与就业体系相结合的以“双元制”为核心的职业教育体系。1969年《职业教育法》的颁布,标志着德国“双元制”的确立。从19世纪60年代德国开始探索现代学徒制的发展,至1969年“双元制”确立,虽经历数次改革与沿袭,“双元制”却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与效仿。而德国自身也不断颁布各种法律条例,逐步更新与完善,促使“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满足日益变化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目前,“雙元制”在德国经济平稳发展中的作用可圈可点。首先,“双元制”有着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在整个职业教育活动中有企业与职业学校的支持与配合,为各企业输送合适的人才并可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尤其是适应岗位能力的提高。其次,学生通过岗位技能训练与职业学校的基本知识技能培养,积极锻炼自身能力,在不断学习中提高自身素质和全面发展。所以,现代学徒制在德国职业教育与培训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今,德国有75%的中学毕业生进入职业教育领域继续接受教育。而作为其职业教育“核心部分”的“双元制”职业培训,每年培训出的技术工人在就业人员中的比重高于8%,在同龄人中所占的比重也有70%[2]。这表明职业教育在德国受到高度重视,而且德国也在不断改革与调整,以使培养的人才在数量与质量上均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求。

产业革命兴起与传统学徒制的崩溃,使英国经济滑坡,失业率大幅上升。鉴于本国经济的滑坡与德、美、苏等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尤其是德国现代学徒制的成功,英国开始着手改革教育与经济。1993年,英国实施学徒制改革新计划即现代学徒制。自此不断颁布法律条例并实行各种改革计划,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经济,解决学徒制实施过程中的各种矛盾与问题。但是,由于传统绅士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职业教育受到歧视,现代学徒制的改革与实施并非一帆风顺,但也取得可观的成绩。英国现代学徒制体系与国家职业资格(NVQ)制度是紧密结合的,NVQ框架共分为五级水平,包括11个能力领域,每一个能力领域又包括数量不等的专业或职业方向[2],随着社会与经济变化发展不断调整与扩充。NVQ是整个职业教育的核心,与现代学徒制有着紧密的对应关系,例如,NVQ4级对应高等学徒制,可获得基础学位。英国每年成功通过学徒制培训的学徒人数从2001、2002年的39 100人左右上升到2006、2007年的112 000人,完成率相应地从23%增长至了63%[3]。目前仅有约10%的企业提供了学徒制培训,其中在私有经济部分,最乐观的估计也仅为130 000个企业雇用了学徒[4]。可以看出,总体情况不容乐观,企业对学徒制采取消极的态度。但是,英国现代学徒制自改革以来,不断扩大学徒的年龄范围、修订学徒制的法律制度并不断完善学徒制的结构层次,为更多的学生、青年和失业者提供学习培训和参加工作的机会,成为学校职业教育的有力补充。

二、德英现代学徒制比较

(一)德英现代学徒制的相似之处

德英两国现代学徒制虽然具体操作过程不同,但因同属现代学徒制体系,共处于同一个经济时代,总体上仍存在一些共同特征。

1.以学校与企业合作为基础,以企业为核心

德英现代学徒制,针对原来学校作为单一主体无法培养企业所需技能型实用人才的缺陷,以及传统学徒制中企业作为单一主体培养人才片面性的弊端,将企业与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两大主体,合二为一,通过校企深度合作,整合两者优势,培养真正适合不断发展变化的工作环境的人才。企业为学徒技能操作训练提供基地,学校为学生理论知识学习提供场所,二者共同承担起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责任。德国的“双元制”,即是指学校和企业两大主体,英国现代学徒制在实施过程中,也相当重视企业与职业学校的紧密合作,明确分工,将学校承担理论课程与企业承担实践课程相结合。

但是,英德两国学徒制强调的核心能力是职业能力,而职业能力的标准是由企业主导的。企业是职业能力标准的主要制定者[1],所以,是以企业为核心,由企业根据市场和自身发展所需制定人才培养标准、人才培养方案并提供人才培训场所,以免教育资源浪费。所以,无论是德国的“双元制”,还是英国的现代学徒制,均强调学徒“工作本位”的培养方式,将学校传授的理论知识最大化、最优化地融入工作技能。

2.以基础知识與工作知识整合为实质,以知识和技能的灵活性与适应性为主

校企合作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具体实施中,作为学习者,则需兼顾学习与工作,将二者整合为一体。学生在与企业签订合同时即确定了要进入一所职业学校学习,职业学校教授的基础知识和专业基本技能与企业提供的实践知识和工作真实情境有机结合,不仅可使学习者将工作融入学习过程、将学习融入工作过程,而且有利于人的整体发展和终身教育。

在强调学徒基础能力与实践能力整合的同时,德英现代学徒制均强调学徒灵活性与适应性强的关键能力的培养。比如,英国学徒制框架里的知识要素和关键能力,德国“双元制”中的职业教育基础年等。这种做法是为了增强学徒就业的灵活性和流动性[1]。原因在于技术更新速度加快和经济市场的变化万千,使人们更新知识技术的需求强烈、更换职业的速度愈加频繁,必然需要适应能力强的基础知识与关键能力。在实施过程中,对于不支持培养这种“普遍知识”和“一般能力”的企业,政府则进行强制性干预,以保证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

3.双导师与学生双身份相结合,以学徒为主

德英现代学徒制吸收了传统学徒制中师徒关系的优势,少数成员、深入沟通、亦师亦友,并打破了传统学校教育严格呆板的课堂教学,形成更易于学生与双导师沟通和学习的宽松学习氛围。学生与企业签订培训合同,确定双重身份——企业的学徒和职业学校的学生。在企业中,学徒有自身应该履行的权利和义务,在职业学校中,他们以学习为首要任务。学习期间学徒以双重身份跟随不同领域的导师,一般而言,学徒约有多于一半的时间在企业接受培训,少于一半的时间在学校学习。

以学徒为主的双重身份源于与企业合同的签订,首先确定学徒岗位,成为企业的一员,进入校企合作项目中,进而成为职业学校的学生。学徒身份确定后,可从企业获得少量津贴,降低培训成本,使企业改变原来依靠学校培养学生的情况,积极主动地投身于教育与培训中。

(二)德英现代学徒制的不同之处

在关注德英现代学徒制相似性的同时,也要明确其不同之处,主要有如下几点。

1.不同的产生方式——源于不同的传统文化与历史因素

德国现代学徒制是内生于本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德国作为一个自然资源匮乏的国家,经济发达主要依赖于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所以德国传统上非常重视生产者的知识与技能,把技能型人才作为最重要的“生产源泉”,传统学徒制与职业教育一直受到高度重视。“双元制”作为一种现代学徒制的新形态,在德国极受关注,不仅源于政府、企业、工会、学校四大主体的不断探索与权衡,更在于延续自中世纪的强大的行会力量、德国的经济形态及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1]。

英国现代学徒制更多的是借鉴。在英国,传统的贵族文化、绅士文化根深蒂固,手工业与工业被认为是一种庸俗低下的生产生活方式。因此,国家比较注重普通教育和绅士教育,职业教育受歧视,师徒制发展受限。二战后,英国虽为战胜国,但经济却遭受重大破坏,为了振兴科技、复兴经济,积极借鉴德国“双元制”,把大力发展现代学徒制和加强职业教育作为一项重要战略。德国的成功经验为英国提供了现代学徒制改革的思路。经过多年探索,英国走出了一条符合本国历史和社会条件的现代学徒制改革之路。自上世纪末以来,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参加现代学徒制的人数显著增加。

2.不同的表现形态——源于不同的传统与政策

以两国的传统与政策的差异划分,德国的学徒制属于需求引导型,英国的学徒制则属于供给引导型[5]。

首先,德国有着重视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传统,作为保障的政策法律较为完善。其次,企业出于自身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参与职业培训的积极性高,而且具有很强的责任感,与学校明确分工、紧密合作。基于这两个原因,作为需求方的企业在“双元制”培训中处于主动地位,可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并将学生“拉”进现在学徒制培训中。1969年颁布的《职业教育法》确定了“双元制”的法律地位,明确规范了企业培训的各项细则,学徒基本由雇主直接招募。

英国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比较注重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受歧视,人们对学徒制的态度比较消极,学校毕业生不向往学徒制培训,雇主责任感低,企业不愿为学徒培训投入资金和精力。所以,英国的现代学徒制不是企业自发的,而是由政府发起并推动的。为了学徒制改革,促进学徒数量的增加,政府采取财政手段并出台各阶段政策积极促进学徒制的供给,因此称为供给引导型,学生被“推”进现代学徒制的培训中。由于政府的大力推动,现代学徒制快速发展,参加人数不断增加。但是,英国的现代学徒制的法律框架不够完善,又限于改革项目的形式,雇主与学徒的积极性较低,有时会使政府的资助与推动成为形式,造成浪费。

3.不同的课程内容——源于不同的生源与职业领域

德国“双元制”的学徒主要是全日制学校的毕业生。在德国,职业学校教育是一种法定的义务教育。根据联邦德国基本法的规定,未满18周岁的青年除上文理中学高年级或全日制职业学校以外必须接受职业教育[2]。1969年设立的专科高中不仅是为升入高等学校的学生创办的,也是为了学生能够进入职业教育做准备,后来设立的职业完全中学也属同一性质。所以“双元制”培训基本是学生从学校走进社会进行工作的过渡途径。“双元制”培训的职业领域,主要集中于建筑、电气、木材、纺织等工业和手工业领域,要求掌握较多的技能型知识。基于以上两个因素,德国“双元制”课程内容的开设必须更加适合青年毕业生的技术技能的获得和个人综合能力的发展。

从生源方面,英国现代学徒制对学徒文化水平、年龄及培训时间不设上限,而是分级进行,其学徒范围不仅包括青年毕业生,也包括已就业者和失业者。基于此,设置了不同水平与层次的职业技能课程,尤为重要的是促进了成人继续教育,构成了英国学习型社会的一部分。从职业领域方面,英国学徒制除了涉及建筑、工程、农业等传统领域外,还涉及旅游、信息等非传统学徒制领域。所以,英国现代学徒制设置了多样化的课程类型,如NVQ课程和技术证书课程,与德国的不同之处更在于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纳入学徒制课程。

4.不同的教学质量——源于不同的培訓与考核

德国“双元制”培训主要是对青年学徒进行2~4年的职业理论与实践的培训,一般理论课在职业学校中进行,实训课在企业内进行,有时交叉进行。“注重实践技能,为未来工作而学习”这一指导思想不仅体现在职业理论教育与实践训练的时间分配上,还体现在培训的运行机制上[2]。在考核方面,参加“双元制”培训的学徒必须经过非常严格的两次考试——中期考试和毕业考试。学徒通过非常严格的、包括知识和技能方面考核的中期考试合格之后,才可参加毕业考试并获得在整个西欧通用的毕业证书,这有利于学生找到合适的工作,所以他们很愿意主动参加考试。所以,德国“双元制”通过足够长的时间培训学生的通识与技能,并获得很高的教学质量。

与德国不同,英国现代学徒制强调岗位胜任力和获得职业资格认证。在培训中没有严格的时间限制,除了一些传统领域的学徒需要培训四年外,一些领域的学徒如服务业,针对岗位的需要培训相应的技能,历时一年,更短的为半年。这种短期培训会使下岗工人再就业,大幅降低失业率,但却使培训质量参差不齐,而且缺少对学徒基础知识与一般技能等关键能力的教育与培养。正因培训灵活多样,也由此导致各种技能证书、职业等级证书考核方式和考核标准不一,深受质疑。再加上典型的供给导向型特征、雇主的低责任感和青年培训计划的实施不力,最终削弱了英国学徒制的教学质量。

三、德英现代学徒制比较的启示

从战后德英两国的经济复兴来看,现代学徒制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德英根据本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形成了适合国情的职业教育体系。这对于我们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有重要的启示。

(一)要建立横向上开放、纵向上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急需职业教育体系的调整。在横向上,首先要与市场经济接轨,市场与企业是技能人才培训的场所,更是人才输送的目的地。其次要搭建与普通教育系统相互融通的桥梁,做到普职一体,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综合发展能力。在纵向上,要改变原来断层的状态,使职业基础教育、职业中等教育、职业高等教育与职业继续教育有效衔接,充分利用职业学校与企业的人、财、物资源,构建结构合理的职业教育体系,提高我国综合教育水平。

(二)要树立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观[6]

首先,德英现代学徒制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观,强调学徒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获得,突出了现代学徒制职业性强的特点。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的课程偏于学科知识,缺乏实际工作岗位的操作技能训练。鉴于此,我国职业教育应加强落实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在课程中增加进入工作岗位实践的比例,使学生通过真实的工作情境掌握必需的基本知识技能、人际沟通技巧和企业文化。

其次,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系统的一个分支,其培训的工作过程知识具有宽泛的内涵,不只局限于单一工作的技能,而应朝着培养发展的、经济的、社会的个人能力的方向发展。教育作为发展独立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负责的个性的前提条件,其目标和内容相互依赖同时又独立于劳动和技术[7]。

(三)要加强政府的支持力与监管力

从德英两国的经验可以看出,政府的支持力与监管力对现代学徒制的开展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尤其是供给引导型的英国学徒制,企业缺乏积极主动性,政府的作用更为关键。我国现代学徒制发展还处于探索阶段,需要政府统筹规划,成立专门管理机构,颁布基本法规,制定统一的教学标准与教学人员管理标准,提供合理的经费支持。政府对于现代学徒制的强大推动力是企业主动参与和学生获得发展的保障,只有加强政府的支持力与监督力,才有利于我国职业教育的顺利发展。

对德英两个国家现代学徒制的比较分析,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学习两国根据本国国情发展现代学徒制的成功经验。但是,两国在现代学徒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分析,如德国学徒制分流过早的问题、英国考核标准不统一的问题等。

参考文献:

[1]关晶.西方学徒制研究——兼论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借鉴[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2]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2,72,88,103.

[3]The Skills Commission.Progression through Apprenticeships:The Final Report of the Skills Commissions Inquiry into Apprenticeships[R]. London:The Skills Commission,2009:32.

[4]DCSF,DIUS.World-class Apprenticeships:Unlocking Talent,Building Skills for All[R].London:DCSF&DIUS,2008:33.

[5]关晶,石伟平.西方现代学徒制的特征及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11(31):77-83.

[6]李艳.英国现代学徒制及对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7.

[7]欧阳河,等.职业教育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70.

(责任编辑:王恒)

Abstract:In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modern apprenticeship has been vigorously promoted by developed countries as a main model. Based on the typicality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Germany and the United Kingdom, the paper compar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Dual System in Germany and Modern Apprenticeship in the United Kingdom from system, knowledge, curriculum and mentoring relationship, and explores the practice path of the modern apprenticeship suited to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Key words:vocational education;"Dual System" in German;modern apprenticeship in the United Kingdom

猜你喜欢

双元制职业教育德国
“梦梦”“娇庆”德国行
德国高等教育的“双元制”理念及对高校转型发展的启示
德国工匠精神的文化基因分析
“双元制”模式在导游专业学生顶岗实习中的应用研究
浅谈我对德国篮球的理解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新中国科技60年(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