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拿好筷子开始

2017-04-27张基广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17年4期
关键词:饭桌规矩敬畏

张基广

本学期,学校开展了一项有意义且温馨的活动:邀请学生轮流与校长共进午餐,校长将面对面听取学生对学校工作的建议。

开学第一天,我以随机抽取姓名的方式,邀请八位学生一起吃午餐。因为是第一次开展这样的活动,八位学生都感到很新奇,在吃饭的间隙也十分主动地提出自己对学校工作的建议。

吃着聊着,我的注意力却被学生拿筷子的手吸引住。我发现,八位同学只有一两个人的筷子拿得较好,其他人拿筷子的姿势都不那么自然,显得十分别扭。

于是,我让孩子们一边吃饭一边看我示范怎样拿筷子。筷子不能拿得太靠上端,那样既不好用力也很不文明;也不能拿得太靠下端,那样容易弄脏手。拿筷子时,手最好放在离筷子尖三分之二、离筷子头三分之一的位置,这样才是最适中的。同时,拿筷子的手不能包得太紧、太实,两只筷子中间应有一定虚空,中指紧靠虚空的位置,可以起到灵活调节的作用,可以使筷子更好地“夹”菜。

孩子们都睁着好奇的眼睛,兴致勃勃地摆弄着手上的筷子,调整着拿筷子的手势。从孩子们的眼神里,我读出了他们的好奇,也读出了家庭教育在这些细节上的缺失。

现在的孩子,可以熟练地拿汤匙吃中餐,拿刀叉吃西餐,但使用筷子反而不太灵活,甚至有一些人弃之如敝履。要知道,千百年来,在一代又一代人的餐桌上,筷子都是必不可少的物件,它甚至可以作为中华文化的一种符号和象征,而这种文化符号的背后,折射着中华传统礼仪和美德。

事实上,我们很多关于礼仪、规矩、习惯等个人素养方面的教育,就是从饭桌上开始的。

还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只要一上饭桌,家里的长辈首先教我怎样端好碗、拿好筷子,并谆谆教诲道: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吃饭要讲究吃相。吃饭的时候,一定要好好端着碗。端好碗,是对天地、对碗中农作物的敬畏,也是对同桌吃饭人的尊重。而筷子呢,不能拿得太上或是太下,拿得太上、太下都是没规矩、没礼貌。

相信所有和我一样的60后,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如果胆敢不听饭桌上的教育,不守饭桌上的规矩,轻则遭到家里大人的训斥,重则还会遭到脾气暴躁的父亲或是祖父的当头棒喝。

饭桌上端碗、拿筷子的教育,让我们永远铭记,成为心中的铁律。直到今天,每每吃饭时,都会不自觉地端好饭碗、拿好筷子,哪怕是一个人吃饭,身边并无人盯着,也不敢有丝毫的怠慢、随意和不敬。这是一种化在骨子里的对家教、对规矩的敬畏,这种敬畏会伴随人的一生。

当下,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但文化是什么,在哪里,如何傳承,却值得大家思考和研究。

我们的民族文化到底在哪里?我认为,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学经典,包括传统道德、传统经典、书院精神等;二是民族精粹,比如书法、国画、戏曲、中医、武术、象棋、民乐等;三是地方文化,包括民间文化、民间习俗、民间故事等;四是传统节日。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构成部分,那就是生活方式。如何待人接物,如何衣食住行,我们自古就非常讲究,但现在却在慢慢失传。

教育首先是习惯和规矩的养成,而立规矩、养习惯都是非常具体、细致而又可操作的。如何坚守和传承我们民族一些好的生活方式,需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共同努力。我们不妨就从教孩子端好饭碗、拿好筷子开始,从饭桌上的规矩开始。

猜你喜欢

饭桌规矩敬畏
饭桌上的故事
“按规矩办”
一些敬畏
打赢饭桌上的“战争”
奶奶家的饭桌
新来的主任“立规矩”
敬畏先烈
循乎规矩 本乎天然
敬畏 果决 笃信
饭桌上拼出来的代数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