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观点
2017-04-27
叫停幼教小学化不能光管幼儿园
“幼儿园不得提前教授小学教育内容”,教育主管部门三令五申,但很多家长依然“不买账”。他们的道理很朴素:我想让孩子减压,但要看“怎么减”。如果在幼儿园时没压力,到了小学就会“当头一棒”,孩子的自信心肯定受打击;反之,如果幼儿园时辛苦些,起码水平“随大流”,孩子到了小学不犯怵,不是一种更主动的“减压”吗?
再往远处说,幼教小学化其实是“多米诺骨牌效应”的体现,前面一块倒下了,后面的就身不由己。从源头上看,选人用人单位的唯名校、唯学历论,逐步传导到大、中、小学,进而传导到了幼儿园。表面看来,幼教小学化的板子应该打在幼儿园身上,其实也不尽然。弄清楚了根子,就需要知道,禁止幼教小学化,不仅需要管住幼儿园、管住小学,更要在育人观、人才观上有所改变。否则,一纸文件,恐怕“徒法不足以自行”。
——张烁(据《人民日报》,有删改)
培养孩子需“慢”下来
8000亿元的规模,1.37亿人次学生,在2016年我国中小学课外辅导市场的背后,我们看到了众多家长的“慷慨”——近六成受访家长愿意拿出一半以上的家庭收入用于课外辅导。
“慷慨”折射的是焦虑。这种焦虑一定程度上来自优质教育资源稀缺和单一考试评价制度等客观现实,但也有家长的功利心、虚荣心和依赖心作祟。知识经济时代,求学、求职竞争愈发激烈,家长被“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论调裹胁着,急于让孩子学特长、考高分、上名校,却忽略了成长的规律、教育的规律、学习的规律。成长、成才、成功从来不是一蹴而就。基础教育是为人的终身发展打基础的阶段,尤其小学更是基础中的基础。这时候的教育一定急不得,需要“慢”下来。
——柴如瑾(据《光明日报》,有删改)
“以評促建”不是“以评逼建”
当前,很多地区幼教机构的管理部门,将督查评价、营造竞争氛围作为促进质量提升的法宝。各部门在自己的管辖范围内各自发起评价过程,评价名目繁多、频繁展开,常常只在“综合评价”“专项评价”“应急评价”及“项目评审”上做区分,有强烈的“检查”或“竞赛”色彩,并不参照质量发展不同阶段的目标来设定评价的目的,以至于评价项目常常运动式发起与结束。
然而,对处于不同质量现状的机构而言,质量建设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如果评价的目的将“规范+资源配置”与“导向+持续专业支持”混为一谈,即把准入许可评价与优质认证用同一套指标标准、相似的程序加以评价,只凭借得分来确定“合格”与“优秀”,结果就是胡子眉毛一把抓,规范的力度不够,而导向又过于强制和刻板,起不到评价的“智囊”作用。
——郭良菁(据《中国教育报》,有删改)
留守儿童问题绝不只是一个“穷”字
农村校园暴力事件时有发生,留守儿童中既有施暴者也有受害者。这些极端事件,不断提醒社会关注留守儿童问题。
减少留守儿童极端事件的发生,对农村父母们进行精神上的扶贫,同物质扶贫一样重要。父母这个职业,是世界上最需要学习成长的职业。在农村建立留守儿童中心的同时,更需要花力气建设“农村父母学校”,通过这样的机构和专业人员来教育农村的父母们:孩子的成长,除了物质需求,还有精神层面的需求,需要爱,需要亲情呵护,需要温暖沟通。社会的关爱代替不了孩子对父母的亲情需求;缺少父母的关爱教育,孩子们很难健康成长。
——李菁莹(据《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责任编辑 徐世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