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信息化推动教育均衡化
2017-04-27孙代文
孙代文
近年来,保康县紧紧抓住信息化这个“牛鼻子”,有序有力有效推进起步试点、重点推进、全面覆盖“三步走”计划,实现了全县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全覆盖,缩小了城乡教育差距,促进了教育惠民。
加大投入抓建设。推进教育信息化,建好设施是基础。2014年保康被定为全国首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县,我们通过争取上级政策资金和地方配套资金,累计投入3000多万元用于教育信息化建設。列出时间表、路线图,责任到人、包保推进。按照“先保基本,再抓提升;先抓普及,再求提档;先促均衡,再成特色”的原则,采取“统一规划设计、统一设备标准、统一部门协调、统一招标采购、统一安装调试、统一验收归档、统一造册入账、统一应用培训”的“八统一”办法,扎实稳步推进。目前,全县所有学校实现了“宽带接通率100%、班班通配备率100%、教师一人一台电脑配备率100%、完全小学以上学校计算机教室配备率100%、优质教育资源覆盖率100%、专任教师应用率100%、校园视频监控系统配备率100%、教学点网校乡镇覆盖率100% 、图书管理信息化覆盖率100%”的“九个百分之百”目标。
强化培训抓应用。推进教育信息化,广泛应用是关键。一是培训教师会应用。2014年以来,我们组织全县教师全员参与信息技术专项培训三轮以上,重点培训计算机、网络、班班通、云平台、微课制作、录播运用、视频剪辑等知识技能。目前,全县教师人人都能熟练使用班班通,教学点教师全部会用数字资源进行课堂教学。二是结合课改广泛用。在生本课堂改革中,充分利用班班通、电子白板、计算机教室服务于课堂教学,充分利用教育云平台开展网络教研、网上备课、师生交流、家校互动等,促进信息化与教学活动的深度融合。三是引导学生抢着用。针对大部分山里孩子家里没有电脑的情况,全县各学校全天开放计算机教室,方便学生网上阅读、查阅资料、亲情视频等。
围绕重点抓特色。推进教育信息化,形成特色是亮点。结合保康教学点多的实际,我们建设教学点网校25所,推广“同步课堂”“名师课堂”“专递课堂”,形成了“三个三”的教学点网校特色。一是“三固定”,固定教师、固定课表、固定时间,由教学点列课程“菜单”,主讲学校按要求“配送”;二是“三深入”,深入点上学校、深入点上课堂、深入点上学生,荧屏老师和点上师生开展互动,增强在线课堂效果;三是“三落实”,落实团队、落实互动、落实考核,主讲学校建立以分管教学校长为组长的讲课团队,每学期讲课教师必须到点上学校两次以上。教学点网校远程教学模式的推广和运用,有效解决了我们山区县农村教学点音乐、美术、英语教师短缺、课程开不齐的问题。在教学点网校建设中,襄城区荆州街小学与保康油坊街教学点建立了专递课堂,不仅让山里孩子共享了优质资源,也带动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优化机制抓管理。推进教育信息化,加强管理是保障。一是建立“五大中心”,即学业评估中心、网上巡课中心、校园安全巡视中心、教学资源数据中心、远程视频会议中心,为促进全县教育教学管理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现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撑。二是建立奖评机制,把信息技术运用情况与学校年度考核相结合,与评选“名学校”“名校长”“名教师”“名课堂”“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相结合,促进各学校加强信息化应用和推广,激励教师不断提升信息化水平。三是建立服务机制。信息化设备的后期维护很重要,为此,我们建立了信息化管理和服务团队,在乡镇中心学校、县直学校设立信息化管理中心,挑选懂信息技术的教师建立县、镇、校三级服务网络。同时引入企业服务,及时有效解决应用中的各种问题。
教育信息化为山区教育开通了快车道、开辟了新天地,强力推动教育教学质量、教育均衡发展实现质的跨越,让教育公平的梦想照进了现实,就连偏远农村学校也有了出彩的机会。保康县莫家垭教学点的乔永斌老师利用教学点数字资源执教的《夏夜多美》课例被评为全国一等奖,梅花小学朱长乾老师利用班班通执教的《口算除法》课例被评为部级优课。
(作者系保康县教育工委书记、教育局局长)
(责任编辑 徐世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