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宋初期宋辽战争宋军失利原因分析

2017-04-27任倚步

牡丹 2016年21期
关键词:宋军辽国军队

任倚步

宋辽战争,一般指始于公元979年(太宗太平兴国四年)宋朝北伐以来,终于公元1004年(真宗景德元年)宋辽订立澶渊之盟的一系列宋辽间以燕云地区领地争端为主的长期战争。在此期间,宋军败多胜少,国力损失惨重,于公元1004年与辽国订立《澶渊之盟》。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当时北宋国内的矛盾、北宋初期的军政、宋辽两军战争成本的差异,来进一步解释宋军失败的原因。

一、宋辽战争的历史背景及过程概述

五代后期,辽国扶植北汉从中原攫取了幽云十六州,并以此为基地屡屡南侵。后周显德七年(960年),殿前都点检赵匡胤代周称帝,建北宋后,为实现统一,赵匡胤在实施先南后北进军方略的过程中,曾寻机分兵攻取北汉,试图收复燕云,但每次进攻均遭辽国援军阻挠而未果。乾德二年(964年),宋攻北汉辽州,辽遣耶律挞烈率军6万往援,是宋辽之间首次大规模作战。开宝元年(968年)至二年,宋再次攻北汉,兵围太原,辽又出兵援北汉,被宋军击退。直至开宝末年,不仅未能灭北汉,反使宋辽间冲突迭起,矛盾日深。

宋太宗赵光义继位后,南方统一大局已定,遂于太平兴国四年(979年)亲率大军攻北汉。先败辽援军,继破太原灭亡北汉,兵锋直指燕云。自此开始了长达25年余的宋辽战争。其间宋辽双方各有胜负,真宗上台后,辽大举犯宋,一度兵临黄河北岸的澶州,最终以宋辽两国签订《澶渊之盟》而告终。

二、宋军失利原因分析

与汉唐和明清不同,宋在建立之初即是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在宋辽战争中其虚弱更是暴露的一览无遗。造成宋军在战争中失利的原因有很多,下面我们大致从三个方面予以分析。

(一)宋初激烈的社会矛盾

宋初社会矛盾激烈,主要是由于统治者推行的土地政策兼并了大量的土地,激化了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导致全国各地先后爆发了数量繁多的农民起义。宋初各路置转运使,“不务科敛,不抑兼并”,或谓“富室连我阡陌,为国守财”,宋朝的土地制度,有一个最为突出的特点:放任对土地的买卖,“不抑兼并”,这是引发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土地兼并的形式,分为通过权力兼并和通过买卖兼并两种,宋朝的土地兼并多属于后者。如在“杯酒释兵权”的故事中,宋太祖赵匡胤对重兵在握的石守信等人说:“汝曹何不释去兵权,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久之业。”给钱让他们去市买田宅,与直接赐予田土有很大不同。这使得北宋初年出现了大量的土地兼并现象,逐渐形成了“富者连田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状况。但在古代,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必需品,随着土地兼并的不断加深,农民为了生存,纷纷揭竿而起,如宋太宗初年川蜀地区的王小波起义以及真宗初年的王均起义等。频繁的镇压农民起义在一定程度上消耗了宋朝的有生军事力量,也耗费了大量的饷银辎重。没有稳定的内部环境,无法集中力量投入与辽国的战争中,为宋军在战争中的失利埋下了隐患。

(二)宋初的军政

军政在整顿军队风气、提高战斗力等方面的作用不言而喻,甚至会影响国家发展的整体态势,下面我们分析宋初军政的特点及其对宋军的影响。

其一,常备军数目异常庞大。宋朝在一百余年里一直实行“养兵”政策,认为扩大军队既可减少农民的反叛,又可使其为国卖力,是治国良策,于是便造成了“冗兵”现象。北宋兵种众多,包括禁军、厢军、乡军、蕃军,其中禁军守京师、备征戍,为朝廷的正规部队,数量最多,并且在受灾之年还不断将流民编入军队,致使军队数量与日俱增。太祖时禁军约有19.3万人,太宗时猛增为35.8万人,真宗时又增至43.1万人.以致“天下六分之物,五分养兵,一分给郊庙之奉,国何得不穷,民何得不困”。禁军的整体素质,也随着数量、待遇的增长而节节下降,在战争中多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

其二,实行“守内虚外、内外相制”的政策,所有军队的主要部分都驻守京师,只有少量驻扎在边境重镇。宋朝在高粱河之战惨败后,将其大部分精力都放在防止内部发生兵变、巩固中央集权上,对外则采取被动防御的策略,这使得宋军的边防力量羸弱不堪,抵挡不了辽国大军的进攻。因此,一旦辽军突破宋军边防,即可攻至京城附近。

其三,在军队中实行“更戍法”。在宋朝统治者的眼中,每一个武将都是潜在的反贼,不得不防。为了防止军队为武将私有,根除武将专横叛乱的根源,严令“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所以坏其凶谋。”以习勤苦、均劳逸为借口,使京师与外地驻军更换驻扎地点,不让禁军将领久留一地。将士频频调换,关系疏远,形成“将不识兵,兵不识将”“兵无常帅,帅无常兵”的局面,使将士在较短的时间内难以形成牢固的统属关系,滋生了反叛中央的行为。遇有将帅出征,宋朝也准备了一套防范武将专权的措施,临阵作战,往往由皇帝投以阵图。将士只能按图行事,不能临场随机应变,发挥指挥才能,这就使得宋军宛如一盘散沙,毫无凝聚力与向心力,作战灵活性差、战斗力薄弱。

其四,宋朝的军队绝大部分为步兵,而辽国则以骑兵为主,機动性强,灵活多变。宋辽战争的主要战场,主要集中于河北北部、山西北部等地,地形皆以平原为主,十分有利于辽国的骑兵作战,宋国的步兵就要吃亏很多。

(三)战争成本

战争成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本文主要从狭义的战争成本来分析宋军失利的原因。狭义的战争成本,指直接在战争中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宋军在战争中的成本,主要分为后勤补给和士兵建设。

后勤补给,主要指粮草辎重方面的开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是中原王朝战争的一大特点,也正是这一点,极大地加重了战争成本。宋代的军队,常备军数目异常庞大,就粮食消耗而言,既包括对粮食数量上的需求,还包括运输粮食的费用。以10万军队、人均消耗六斗粮食举例:宋代1斗米=10升=6.7公升=11斤,六斗就是66斤。10万士兵,战争一年,所需要的后勤运输开支是510万贯,占一年财政收入的10%,且宋初与辽国之间爆发的都是大规模的战役,动辄就需调动数十万精兵,其战争耗费可想而知。如遇上连续的阴雨天气,道路泥泞还会拖延粮食运送的速度,甚至贻误战机。而辽国士兵世代以游猎为生,民风彪悍,逐水草而徙,出征之时,只需身上带一些盐,天上与地下的猎物便是他们的军粮。与之相比,宋军粮食消耗方面负担甚重。

士兵建设,即指在士兵身上消耗的费用。宋代军费开支较大的一部分为养兵费,养兵费的主要项目即为士兵的饷银,宋朝的军队以步兵为主,骑兵为辅,据学者统计:

骑兵:军饷55贯,养马费用56贯,一年合计111贯。(每人)

步兵:军饷55贯(每人)以宋初维持的40万常备步兵、5万骑兵的数量来算,军饷一年合计约2 750万贯,大约占宋初年财政收入的15%。并且,宋代的军制往往也养育,让军士和家属一同住在军营内,这不仅加大了朝廷的财政支出,还给行军作战带来了诸多不便。相比之下,辽国没有固定的军饷,其南下攻宋的目的之一即在于劫掠中原的金银珠宝、绫罗绸缎,而这也成为他们在战争中奋力冲锋的动力。

三、结语

结合以上分析,导致宋军在宋辽战争中失利的原因,包括国内激烈的社会矛盾、军制的不合理以及高昂的战争成本等多方面因素。并这三方面因素都源自宋朝建国以来一直推行的政策或理念,已深入国家的肌体之中,难以在短时间内革除。北宋在经济、文化上空前繁荣,国民生产总值居当时世界之首,但只过了短短一百多年便被北方游牧民族灭亡,很大原因就在于宋初在以上三方面所形成的积弊,并随着时间的积累逐渐加深。这其中隐含的纷繁复杂的关系,值得我们深思。

(四川农业大学)

猜你喜欢

宋军辽国军队
被保姆欺骗而赠与对方房产,这份公证过的遗嘱能否撤回?
宋朝官员:公费出国也不去
开战!过年也不停火的古代军队
宋朝官员为什么不喜欢出国
王安石为何不愿出国
军队的4月1日
“神智体”里奥妙多
宋军在三川口、平夏城两场战役中的防御战术之比较
军队组织形态解读
Fault Diagnosis Method Based on Fractal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Wind Power Syste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