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外汉语中中国龙文化的教学研究

2017-04-27李妍妍

牡丹 2016年21期
关键词:中西留学生词语

李妍妍

“龙”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定位不同,不论是“龙”在文化中的寓意,还是人们对“龙”的态度上,双方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对中西方的跨文化交流造成了一定的障碍。本文主要以龙文化作为主要导入点,通过对比分析中西方的龙文化,探究传播中国龙文化的方法,让留学生能更好地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

一、“龙”在中西方文化中内涵的差异性

(一)中西龙文化起源的不同

中国的龙文化起源于古代神话传说,“龙”在原始社会是能兴风作雨的神物,寄托着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在西方,“龙”起源于毒蛇禁忌习俗。西方人认为龙是具有法力的妖怪,是一种会对人类造成威胁的怪兽,西方人对龙只有厌恶和憎恨。

(二)中西方龙的形象不同

龙在中国是图腾形象,是古人结合想象和现实生活幻想出来的一种不存在的动物。而在西方,龙总是以凶恶的样子出现,是一种会喷火的怪兽。中国龙和西方龙在形体方面并不是一种动物,不能混为一谈。

(三)中西方龙的代表意义不同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龙”总是代表积极正面的力量。“龙体、龙袍、真龙天子”等,都说明了“龙”在古代地位的尊贵;在西方人眼里,“龙”却是恶魔的化身,圣经中“龙”是基督教的敌人撒旦的化身,是丑恶的,长期被基督教统治。

(四)“龙”在中西方语言中的差异

“龙”在汉语词汇中,有褒义词、中性词、贬义词三种色彩含义,如“望子成龙、攀龙附凤、来龙去脉、降龙伏虎”等,但从数量上看,褒义词远远多于中性词和贬义词。然而,在英语中,“Dragon”表示褒义词的基本没有,中性词也就只有少数,如Lighr dragon(轻型大炮牵引车)、Dragon fly(蜻蜓)等,更多的是贬义色彩,如“Like a dragon(凶狠地)、Sow dragon teeth(不和的种子)、Chase the dragon(吸毒)、Dragon's teeth(斗争的根源),等等。

二、中西龙文化差异成因

(一)地理环境不同

依据中国一些考古实物和古文的描述,中国龙的主要形态特征是蛇身。蛇在远古时期一直是人们所禁忌的动物之一。随着古代农业的发展,农作物需要充足的水源,人们一方面希望庄稼丰收,另一方面又害怕发生水灾,因此就想象出一种具有造雨和治水的功能的神灵,这就产生了龙的雏形,也就有了求雨一说。

在西方,龙文化的出现较中国要晚。与中国古代不同,西方主要以工商业、航海业为主,他们的生活与蓝色的海洋有密切的联系。西方渔业的发达及独特的自然环境,使他们更加注重开拓探索和武力征服。在中国可以呼风唤雨的“龙”在西方的地位下降,成为人们奋力抵抗的凶猛怪兽。

(二)宗教信仰不同

在中国,没有严格统一的宗教信仰,人们可以自由选择相信哪一种宗教,或者是不信教。在中国的宗教信仰中,没有一个统领万物、神圣不可侵犯的神,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中国人可以把龙当作图腾崇拜,相信龙可以呼风唤雨,庇护人类。

在西方,人们普遍信仰基督教。在基督教中,只承认人世间只有一个上帝。所以说,在西方世界里,上帝处于绝对的领导地位。西方人只把上帝作为唯一的崇拜对象,而不会再去信奉龙。

(三)时代背景和经济制度不同

中西方龙文化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经济制度不同。在这二者的相互作用下,中国的龙文化诞生了。封建制度的盛行,使中国“龙”成为皇权的象征;落后的小农经济,使人们将“龙”视为可以给庄稼带来丰收的图腾。

西方的古希腊文明,起源于爱琴海沿岸,是典型的海洋型文明,他们的文化更加外向。其次,欧洲国家率先进行了工业革命,这样的时代背景和经济制度,致使龙在西方文明中扮演了恶魔的角色。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词汇教学忽略文化差异

在龙文化方面,中西方所持的观点并不相同。如果在教授有关龙方面的词汇时,只是简单提及,而没有说明龙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差异,留学生并不能真正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例如,“望子成龙”,如果在讲解这个词语时,只是说“父母希望孩子将来可以有所作为”,并不足以让学生明白成语的真正含义,自然也不知道如何运用。所以,最应该做的就是将中西龙文化进行对比,让学生清楚地看到二者的本质区别。

(二)对理解汉语中有关“龙”的词语的感情色彩造成干擾

“龙”在龙潭虎穴、降龙伏虎这两个成语中,“龙潭虎穴”形容地势险恶,危险;“降龙伏虎”中“龙”也是一种怪兽。这两个词会使留学生更加疑惑,原本学习了中西龙文化的差异后,知道“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吉祥之物,但在这些成语中龙却具有消极色彩,这种文化差异令学习者百思不得其解。

龙颜、龙子、龙体,这些词语的出现都是基于古代皇帝将自己比作“龙”,进而在说明身体的各个部位时都加龙字,以体现身份的尊贵和显赫。而在西方,也有同样的用法,如“The old woman is a dragon”,在汉语语境下,译为“这个中年妇女是一个有身份的人”。然而,由于中西方龙文化的差异,这句话真正的含义是“这是个凶恶、坏脾气的老女人”。可见,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致使留学生在理解中国有关龙的词语方面还会出现感情色彩把握不准的情况。

三、传播中国龙文化的教学策略

(一)注重对留学生语言和文化意识的培养

在龙文化的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最基础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语言意识。基于此,教师不应仅仅教授学生基础的语言知识,更应通过讲解词语发现其背后的文化内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在讲解有关龙文化的词语或课文时,可以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学习内容中蕴含的文化,让学生更加了解中国龙文化,满足交际的需要。简而言之,就是在中国龙文化的对外汉语教学上,让学生充分理解“龙”字以及与“龙”有关的词语中所隐含的文化和交际意义。

(二)注重龙文化词汇教法的创新

对外汉语教师应注重对龙文化词语教法的创新,在进行词汇教学时,一方面解释成语的字面意思,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穿插历史典故的方法帮助学生识记、理解词语。其次,教师可以在讲解有关“龙”的词语时,引导学生分类,如可以根据“龙”的表达意思分为“有才能的人”“帝王”“仪表出众的人”三类,让学生按照分类搜集成语。除了分类法,教师还可以从词语的结构入手,把词语分为主谓、动宾、并列、偏正、补充等五种结构,将词语分解,进行巩固练习。此外,在词汇教学中可以加入中西龙文化对比,使学生在文化碰撞的基础上真正掌握词汇的涵义。

(三)强调文化差异的比较

中国龙文化对外汉语教学课堂不是单纯地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它建立在中西方文化对比的基础之上。所以,在实际的龙文化教学中,我们应让学生看到这种差异,这对学生龙文化的学习是有帮助的。在汉语中,与“龙”有关的词语大多数是褒义的,如“龙凤呈祥”,“龙飞凤舞”“藏龙卧虎”等;在西方国家,龙则是魔鬼的象征,如“Sow dragon teeth”不和的种子、“The son of dragon”魔鬼等。如果学生了解了中西龙文化的这种差异,就能减少很多文化冲突,提高汉语表达的准确性。

(四)改变文化教学和汉语教学比例失调的情况

对外汉语教师可以通过中西文化的对比,找出文化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文化教学在整个汉语教学中的比例关系,为语言教学提供便利。以中西龙文化差异为例,在学习“龙王庙”这类词语时,教师可以先简单解释“龙王”在中国古代是可以呼风唤雨的,所以人们修了龙王庙来敬拜它,希望雨水充足,庄稼丰收。然后可以询问留学生,“龙”在他们国家是否也有这样的作用,对比中西方“龙”的不同作用,可以加深学生对词汇的理解。

(河北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中西留学生词语
容易混淆的词语
找词语
影響中西的波希戰爭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留学生的“捡”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味其道”与“理其道”(一)——中西诗与思比较谈片
一枚词语一门静
中西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气肿5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