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艺术教育的课程设置

2017-04-27张西贝

牡丹 2016年21期
关键词:舞种芭蕾舞芭蕾

张西贝

中国古典舞致力于“根”的扎实与稳定,内化于气的划圆运动方式具有独特的形态意识,而以人体构造来制定严格的训练体系的直线运动方式的西方芭蕾舞恰恰与其相对。这种反差也证明了分开授课的必要性,清晰的课程设置,更有利于培养目标人才。

一、中、西方审美的差异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因地域气候的不同,不同国家的人们不仅肤色有差异,历史背景、信仰和文化也不同,人们说着不同的语言,接受不同的信仰、文化教育与熏陶。正因这些差异,形成了独特的舞蹈审美和迥异的舞蹈风格。通过舞蹈让不同国度、不同信仰、不同语言的在肢体的碰撞下交流、融合、借鉴,并保持相对独立的民族文化基因和话语风格,是当代舞蹈教学的目标。

(一)中国古典舞的审美取向

我国悠久的历史赋予了舞蹈的独特的文化,舞蹈是历史的沉淀,又记录着时代的变迁。土地对于中国人来说是具有特殊意义的,农民希望固守在土地上,起居有定,耕作有时。朱载堉说“乐舞合节谓之中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古人崇拜自然、崇拜天地,重视宇宙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主张天时地利人和。正因儒、道、佛思想的影响和热爱自然、热爱土地的性格,使人们较内敛含蓄,意识形态向下辗转延伸。就是这样内化扎根的力量形成了中国古典舞独特的审美“圆”,在“划圆”中运动,在“划圆”中表现,在“划圆”中辗转腾挪。

(二)西方芭蕾舞的审美取向

西方人主要崇拜上帝、信奉基督,他们的精神世界是追求外向的、放射的、向上的,人们的思想和内心都比较开放。特别是西方芭蕾,是在文艺复兴的时代背景下推出的,它从宫廷里流传出来,具有宫廷贵族典雅的气质。正因有了西方文艺复兴的改革背景和崇拜上帝、信奉基督的宗教意识,芭蕾的审美取向一开始,就是经过解剖人体构造,形成人体关节最大运动的幅度和构建较严格的训练体系。所以芭蕾的审美特征形成原因有两个,一是宗教对于西方的影响,使芭蕾的动作意识“向上”;二是解剖人体构造所带来的训练方式和芭蕾独特的艺术三要素“开、绷、直”。这正符合西方人的文化意识和审美取向的表达方式。

二、中、西方舞种训练方式的差异

(一)中国古典舞的训练方式

1.动作意识向下。动作意识的“向下”恰恰是对土地的信仰,我国人民靠天地赐予食物,们更眷恋故土家乡。就是这样由下往上的凝聚力使人们有了“根”的概念。中国古典舞继承传统“根”的深入与稳健,立足于脚下,致力于“根”的扎实与稳定。“以腰为轴、以胯为本、以脚为根”是中国古典舞的发力方法和运动意识。这与传统文化相契合,与人们的思想理念相统一(天时地利人和)。

2.“圆”的轨迹。“平圆、立圆、8字圆”是中国古典舞的动势连接。动势有顺势与逆势之分,但是无论怎样变化都离不开古典舞“圆”的规律和轨迹。这个“圆”不仅仅是运动中动势的圆,更是身体“划圆”的运动方式,脚下“划圆”的步伐连接。从而看出古典舞的美绝不是在造型上,而是流动中浮动的瞬间,是空间中闪展腾挪的视觉冲击,是“时、空、力”的统一体。

3.力量内化——“气”。“古典”的内涵必定具有传承传统的意义,继承传统文化是不流失舞种本身特有的文化底蕴和舞者本身的内在涵养。它的运动方式与运气方式相统一,动作的开始是从人体的丹田开始的,由气带动肢体,由“内”带“外”。当练习一套速度极快并叠加几个动作时,舞者的气息是随着动作的急缓来运用并控制自己呼吸来完成一套动作的。这也就是人们所说的“一气呵成”。这种内在的“气”的控制成就了古典舞的审美意识,运动的轨迹。气与脚下力的合一更体现了中国人内心与思想理念的合一。

(二)西方芭蕾舞的训练方式

1.动作意识向上。舞蹈的起初都与宗教有着密切的联系,芭蕾的动作意识“向上”,一是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于基督的信仰与对另一个世界的美好期待。人们带着愿望信仰宗教,给生活带来希望;二是芭蕾是在贵族宫廷里流传发展的,每一个动作与意识都流露了贵族的高贵与典雅。通过“向上”的动作意识的表达,可以解读在文艺复兴时期西方人精神生活状态,即对宫廷藩篱与禁锢的一种反叛与挣脱。

2.“直”的轨迹。芭蕾舞教育是建立在解剖学的基础上具有严格教学过程的训练体系,通过“开、绷、直”的训练,从而达到肌肉能力的平衡,获得身体的直立感和稳定性。“直”线条是芭蕾审美的体现,也是西方文化背景下性格的表达,更是舞种的风格所在。

3.力量外化——“形”。如果说中国古典舞的力量内化于“气”,那么芭蕾的力量则外化于“形”。这个“形”是通过严格训练塑造出来的肌肉线条。靠着肌肉的力量支撑完成动作的,当然跳舞都需要肌肉的支撑,但是芭蕾却是以肌肉的线条来判断学生是否掌握了正确的训练方法的。

三、在课堂教学中分离中国古典舞与西方芭蕾舞的必要性

(一)训练中透露出审美的不同

许多中等艺术学校的舞蹈专业把中国古典舞与芭蕾舞合为一堂课的形式授课,这样的授课方式必定会让学生混淆二者的审美取向与风格。因课堂时间有限,二者之间必定会侧重于一个舞种,无论忽略哪一个舞种对于学生的训练来说都是徒劳的。舞蹈应该是思想清楚为先,肢体行动为后,不应蛮练。给予学生舞种的最高艺术追求理念,是学生在训练中追求自己艺术理想的目标。例如:芭蕾舞女班的最终目标是在足尖鞋上完成动作与技术技巧。而中国古典舞是要在时、空、力的三维空间中达到身体的悠然游动。训练目标的不同造就了训练方法的不同。例如:芭蕾的Attitude(阿提丢)的膝盖是开的,这是芭蕾“开绷直”的要求,以直线条为构图,也是芭蕾的文化内涵与审美要求;而古典舞是以“腰”为轴的躯干运动,“腰”上出现“拧、倾、圆、曲”的体态美构成了古典舞的三圆轨迹即平圆、立圓、八字圆。膝盖关上“大射燕”才有上身到下肢的弧线,也是古典舞审美特征与风格特点。膝盖的开与关透露本舞种的文化底蕴、思想意识及艺术追求的理念。

(二)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要统一

学校的课程设置应与培养目标一致。以舞蹈为例,采用芭蕾舞与中国古典舞合在一起授课的形式,如果把芭蕾作为基础打底课,最终毕业方向为中国舞表演,那么应该分别授课,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消化和吸收芭蕾舞的精髓,达到训练扎实,根基稳定的效果,为中高班的古典舞的民族技巧做好准备。给教师充分的时间去研究低班教学的难点与细节。教师知道二者的区别,能把握审美特征。如果是双项培养目标,毕业方向既是芭蕾舞专业也是中国舞表演,双项培养对比第一种更难,因为学生要掌握两种不同风格、不同审美的舞种。所以,在一堂课里两者混练,容易导致学生不清晰动作的规格和要求,混淆动作的概念和舞种的风格特点。此外,也有运用下肢芭蕾训练、上身古典舞训练的方式结合授课的,看似是一种创新,但是这样的创新没有任何文化依据、审美特征,和最终的艺术追求也是相背离的。

四、结语

本文通过剖析中西方的宗教崇拜、信仰理念和文化差异,发现并找出了中国古典舞与西方芭蕾舞的审美区别。从而得出明确的结论,在中国古典舞和西方芭蕾舞的训练中,规格、风格和用力重点都不同,这都说明了二者之间的艺术风格与艺术审美都是有差异的。对于中等艺术学校的学生来讲,分开授课更能把握审美取向、掌握运动方式,理解舞种的审美特征与风格特点。分别授课,培养目标更为明确,所以课程设置的清晰度与培养目标是成正比的,课程的设置是为了更好更高效地完成培养目标,而培养目标的最后呈现就是课程设置是否科学的检验标准。

(沈阳师范大学附属艺术学校)

猜你喜欢

舞种芭蕾舞芭蕾
论舞种:中国传统舞蹈定位与分类的“钥匙”
芭蕾舞女孩
因为你的表演,我爱上了芭蕾
春天的芭蕾
打柴舞对幼儿教育的重要性
中国古典舞中气息的运用
新中国舞蹈发展70年回眸
我爱芭蕾
芭蕾舞女
跳芭蕾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