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虚无主义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和对策研究
2017-04-26曾喜军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战略。在中西方文化大融合过程中,文化虚无主义的强势入侵,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正确对待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是抑制文化虚无主义的重要途径,才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帅多元观念,销蚀错误观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方向保持一致。
【关键词】文化虚无主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5-0079-0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具有强大感召力、凝聚力的核心价值观。它根植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发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中西文化大融合进程中,文化虚无主义大大阻碍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进程。弄清楚文化虚无主义以及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关联和冲突,对症下药,是保障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顺利、有效进行的前提条件。
一、文化虚无主义概念和产生
所谓文化虚无义,就是片面地用经济和技术的进步取代社会的发展,以为仅仅获得物欲享受就获得了幸福的社会思潮。[1]它是一种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强调“去社会化”的思潮,是把人的精神本能化、生理化,否定崇高、正义、奉献等先进的价值观念。它使个体注重本能或生理的需求,使文学艺术一味地突出娱乐大众的功能,呈现出低俗化、媚俗化的平庸趋势。[2]
文化虚无主义的产生,是以对人文科学的漠视为基础的。它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文化的发展对于经济制度的变迁和快速发展没有及时作出反映。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开始,就已经有了文化虚无主义的倾向,且随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发展逐步加深。尽管在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时期都没有明显显现,但不能否认,文化虚无主义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碰撞中产生的,是为服务西方殖民主义而诞生的。五四運动后,文化虚无主义开始泛滥,以胡适、陈序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开始鼓吹“全盘西化”和“文化本位”,但因其漏洞百出的演说,终是没有发展起来。有人认为它们就这样消失了,而事实上,如果对我们所处的社会进行深刻的探讨,不难发现,这种现象在当今的时代是何等的泛滥。
二、文化虚无主义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3]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上下传承数千年,其价值观的形成与其所处的时代相适应。作为文化范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当代中国的价值观念。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文化逐步跟上社会主义社会的脚步,在全球化进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与创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从社会思潮中脱颖而出,形成了新中国的核心价值观,占据了主导地位。与此同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存于社会思潮中的西方思想潮流,也在社会进程中占有一席之地,动摇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建设文化强国的需要。党的十八大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以及个人层面这三个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予以了表述和说明,即在国家层面提倡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在社会层面提倡建设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在个人层面要求每个人要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品德和综合素养,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向高潮,同不利于我国社会发展的各大思想潮流进行斗争。其首要任务就是要从文化这一根本出发,摒除虚无主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侵袭。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历史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4]改革开放以来,虚无主义思潮愈演愈烈,形式多样,尤其是文化虚无主义。有些人受到西方所谓“普世价值”的蛊惑,追求标新立异、追奇求新,极力追捧抬高西方文化,摒弃甚至贬损中国传统文化,将本国传统文化以“糟粕”“精神包袱”等概以论之,其目的是要动摇我们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削弱中华民族的自尊心和凝聚力,消解我国民众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共有的文化记忆,颠覆我们共同的文化信仰,乃至割裂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阻碍中华民族的发展和复兴。中华传统文化历经千年,有着其自身固有的文化形态。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精神源泉,同时也是建设我国精神家园的有力支撑,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根基。对待优秀传统文化不能也无法“虚无”。这是由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历史连续性和继承性决定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衔接、相互贯通和内在契合性,是全面把握和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及其历史必然性的关键,对于我们自觉汲取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丰富营养,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方向。
三、抑制文化虚无主义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几点对策
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非经济学所能解决的问题,这需要我们去找寻最根本的问题并解决。没有文化的时代是苍白、盲动的、毫无意义的时代。在全球化进程中,西方虚无主义思潮涌入中国社会,不断吞噬同化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大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难以达成共识。要解决这一现实问题,还得从文化的角度出发,如何对待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是问题的关键。
(一)改善文化生长土壤,消除文化虚无主义滋生的源泉
文化虚无主义的产生是在文化的发展没有同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情况下产生的。抑制文化虚无主义,要从源头抓起,重视文化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其次,正视对待优良传统文化的态度,寻求自己文化的归宿。要明确态度,既不崇洋媚外,也不墨守成规。面对外来文化,要能适当割舍、扬弃和结合,既不能失去根本,也不能过于西化;第三,改善教育机制,丰富教育内容。教育是传播文化的主阵地,要坚守爱国原则、创新原则、发扬原则,在结合西方文化、教育方式的同时,要兼顾文化的特性,不能两边倒。要引导学生充分与正确地运用唯物辩证法认识与对待外来文化,坚固人民对本国传统文化的信心,端正对待外来文化与本国文化的融合的态度。
(二)优化文化传播方式,直面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嬗变
文化的传播不分国界,不分种类。优秀的文化更是应该学习、发扬和传承。经济全球化加速了文化传播的速度和范围。由于清朝的闭关锁国,中国落后于世界的发展,经历多次战争的中国更是急需经济的快速发展,忽略了文化,导致文化与经济成了“跛脚兄弟”,不能协同共进,引发一系列非经济能解决的问题。人们更多的注重物质的享受和本能的需求。崇高、奉献、正义等先进的价值观念被摒弃在旁甚至嗤之以鼻。面对此等困境,在不能阻挡文化传播的同时,要重视外来文化的传播途径,直面外来文化,充分了解外来文化与本国文化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赋予文化自身创新发展的新生命力。
(三)建设文化壁垒,抵制文化虚无主义的入侵
抑制文化虚无主义的泛滥,首要任务就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注重校园文化建设,以坚定不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文化自信,制度自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的文化思想意识。其次,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范围和层次,增强凝聚力。要让广大人民群众都自觉加入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动中来,充分发挥“匹夫”之责。最后,要结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提高文化的创造力和适应力。时代赋予文化强劲的生命力,使它与时俱进,创造和衍生出与时代相适应的新文化,不断传承和创新,朝着优良方向发展。
(四)加强大学生自身科学分析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
大学生是传播精神文明知识的重要一代,是中流砥柱。从思想上和生理上都逐渐走向成熟,是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创新新文化的新型力量。首先,大学生自身要坚信科技文化强国战略,用文化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其次要深化对本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和本国文化;最后,要将反对文化虚无主义应用于实际行动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向前发展的深厚源泉。只有不断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自觉传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创新现代文化,赋予文化新的生命力,才能抑制文化虛无主义的泛滥,避免文化复古,才能更加有效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大学子和人民群众只有共同自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个人日常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凝聚精神合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巴图,沈一鸣. 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和文化虚无主义[J]. 社会科学,1997,02:57-61.
[3]杨金华.当代中国虚无主义思潮的多元透视[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04:120-121
[4]刘云波.传统文化岂能“虚无”[J].新湘评论.2016.14:25-26
[5]任贵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重要论述[J].党的文献.2016.04:57-59
[6]刘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滋养[J].思想理论教育.2015.01:20-25
作者简介:
曾喜军(1987-),女,汉族,湖南娄底人,南华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