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微课应用现状的调查分析与研究
——基于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思考

2017-04-26张蕾耿雪冬蔡旻君王菲

数字教育 2017年2期
关键词:问卷微课信息化

张蕾耿雪冬蔡旻君王菲

(1.西北师范大学 教育技术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2.兰州市第八十八中学,甘肃 兰州 730050)

中小学微课应用现状的调查分析与研究
——基于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思考

张蕾1耿雪冬2蔡旻君1王菲1

(1.西北师范大学 教育技术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2.兰州市第八十八中学,甘肃 兰州 730050)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对S省内550位中小学教师使用微课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根据对微课的本质认识、教师的开发能力、微课的应用情况、教师的实践能力、微课的教学功能、优点认识以及缺点反思这7个维度设计问卷,分析了微课在S省内中小学的应用现状,发现其不足在于:对微课认识不明确、缺乏源动力,教师掌握的信息技术能力欠缺、微课制作能力有限,缺乏评价机制和推广路径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认识信息化领导力,重视软件和硬件资源,鼓励教师参加交流和培训活动以及加强竞争、激励和反馈机制的建设等改进策略。

微课;应用现状;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调查

一、问题的提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首次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1]随后,教育部制定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0—2020年)》,将建设教师队伍放在重要位置。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被认为是促进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键,是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指标。[2]2014年5月27日,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该标准的实施将对全国中小学及幼儿园教师信息化教学专项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3]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并非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是和具体的技术应用过程和情境联系起来的。随着微时代的到来,各种微技术纷至沓来,微课的制作与应用水平也成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开发微课已非常普遍,各种微视频资源数量也是非常之多,但实际应用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学者胡铁生评价目前微课发展的问题是:微课的“躯体” (技术与数量)走得太快,而“灵魂”(设计与质量)却跟不上“躯体”的步伐。[4]鉴于此,笔者设计了《中小学微课及其应用现状调查问卷》,目的是通过详细了解微课在×省中小学中应用的现状,深入分析微课应用不够理想的深层原因,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微课有效创新应用的几点建议,以期获得更多中小学教师的认可和支持。

二、研究过程

(一)研究对象的选取

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问卷的修订和正式调查过程中先后在S省内中小学进行了两轮调查。在问卷修订过程中,向6所不同地区的学校(小学、初中、高中各2所)发放并回收了125份问卷。在正式调查过程中,从12所中小学共回收了425份问卷(小学、初中、高中各4所)。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使用的测量工具是《中小学微课及其应用现状调查问卷》。参考微课在S省中小学中的实际应用状况进行维度划分,问卷共包含了对微课的本质认识、教师的开发能力(教师设计、开发、制作微课的能力)、微课的应用情况(微课在中小学的实践程度、应用范围)、教师的实践能力(教师使用微课进行教学的能力)、微课的教学功能(微课分别在课前、课中和课后的使用效果)、微课的优点认识以及缺点反思7个维度。调查问卷的编制过程分为初测和实测两个阶段进行,依次删除了对结果贡献不大的14道题目。量表的填答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记分法,从“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选项分数依次记作1—5分。

(三)量表的信度、效度分析

1.信度分析

理论上说,Cronbach’s alpha信度系数取值范围保持在0 —1之间,且系数越高,表明信度越好,经计算,问卷的总题项信度及各维度题目的信度均表现出较高的指数(如总信度为0.889,V1为0.895,V2为0.809,V3为0.848等),这说明问卷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属于可信的范围。

2.效度分析

本研究采用验证性因素分析方法对《中小学微课及其应用现状调查问卷》进行结构效度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模型的基本适配指标都达到检验指标,表明结构效度良好,遵守模型辨认规则。使用Amos7.0经验证三因子模型的拟合优度,各项指标的取值均符合统计学要求,拟合优度显示模型拟合良好,说明本问卷的7个维度所对应的26个题目的负荷值均达到了统计显著水平。

综上所述,该问卷具有良好的鉴别度、信度和效度。从结果的各项指标来看,本研究编制的《中小学微课及其应用现状调查的问卷》符合研究的理论构思,以及心理测量学的要求。因此该问卷可以客观直接地反映出微课在当前中小学的应用状况,为本研究提供真实且具有价值的数据。

三、研究结果

表1 七个维度的数据描述统计

根据调查问卷统计平均值和标准差分析得出,“微课的优点认识”得分最低,说明广大教师在头脑中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微课这种新型教学资源的优点以及微课给课堂教学带来的效果,需要继续通过实践转变教师的认识观念。“教师的开发能力”得分也明显较低,说明中小学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掌握还不够理想,不足以开发微课,在微课的选题、设计、制作等环节都存在较大困难,需要进一步加强培训。“微课的教学功能”这一维度平均得分最高,说明使用过微课的教师还是比较认可其在教学中的各种影响,这一点情况较为乐观,应该趁热打铁,继续提升微课在课堂的应用效果,深入推动微课在课堂的有效使用。“微课的应用情况”和“教师的实践能力”两者得分相当,平均值较高,说明在大部分学校中教师具备进行微课教学的能力,微课的应用情况还是比较乐观的,同时也说明教师对微课在课堂中的实践应用是非常认可的。“微课的本质认识”和“微课的缺点反思”两者得分相当,说明教师对微课的认识及其在课堂的应用特点还是比较明了的。但从总体分析来看,各题项的平均得分低于4分,离5分的“目标分”距离尚远,这说明目前教师对微课的应用基本持中立的态度,既没有运用的热情和信心,也不反对应用,完全听之任之,非常不利于其在课堂上的创新应用。

四、问题与建议

(一)微课在中小学应用的主要问题

目前,微课在应用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如大多数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低下,使用软件平台制作微课较为吃力;微课的使用主要是由政府自上而下的政策推动,且日常应用都是以竞赛评比的形式为主,并不是发自教师的真实教学需求,无法实现常态化教学;微课中重点、难点等内容的选择及教学活动的开展形式不够丰富、灵活,师生之间的互动效率低下;微课应用处于各自摸索的状态,缺乏比较权威的评价体系做指引和约束。

经济会影响和制约教育的发展,我国东西部教育的差别、城乡教育之间的差别都是十分明显的。对于西部欠发达地区和相对封闭的农村教育来说,经济条件的制约、网络资源的缺乏、技术的落后、教务人员的匮乏、家长思想观念的陈旧以及学生应试心理的急迫等从客观上直接影响了微课在这些地区的推广使用。为关注教改和教育信息化进程,笔者对所处S省进行了关于微课应用的选择性调研活动,深入了解微课在中小学的应用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微课在S省的应用除存在上述问题之外,还因为地域特点的原因而暴露出一些缺陷。

1.教师对微课的认识层次不一

在广东、浙江、江苏等经济发达地区,微课的应用状况较好。人们接受新事物的态度是积极的、方式是开放的,思想开放的家长和教师希望学校能够教给孩子更多关于迎接未来生活的知识和技能,他们对新型技术引入教学的效果是期待的,积极进行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其结果自然也不负众望。调查发现,在西部地区,大多数一线教师与时俱进,积极关注教育学界的新动态,紧跟信息技术的脚步,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但是还有部分中小学教师,因为客观或者主观原因,对微课的认识不清楚,例如调查问卷中的基础问题“您了解微课是什么吗”“微课的特点”“您觉得微课适合在哪种教学情境下使用”“教学中使用微课的目的”等,部分教师的回答含糊不清,甚至有小部分教师对“微课”这个新名词根本就没有了解。教师的观念还停留在对过去传统教学的理解上,没有跟上时代的节奏,微课应用缺乏适宜的环境,由此可见,微课发展的区域性差别很大,这是阻碍微课应用的一大原因。

2.教师制作微课出现动机偏离

在S省调查发现,教师使用微课几乎只是在上面(学校或教体局)要求的时候才用,大多数教师觉得工作量大、教学任务繁重、课程进度紧张,学生也没有多余的拓展时间,不愿意私下再为这种“五花八门的、不知道有没有效果的教学方式”浪费时间。极少数教师表明,他们在参加赛课的时候会主动使用,有微课元素的加入,使得他们的课程更加具有竞争力。微课在全国推广使用至今,现状之一是教师了解、学习设计和制作使用微课的动机多种多样。在以参赛为主要目的的应用环境下,大多数教师制作微课只是为了参加比赛或者完成学校特定任务,这种情况下,为了吸引评委的眼球,教师设计和制作的微课会较为注重外在形式的各种要素,有意忽视或美化真实教学环境中的种种细节问题,这样的课程设计表达的是理想中的教学过程,从而就很难做到由自身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真实需求出发,因此并不能满足学生在进行个性化学习时的复杂要求。微课使用得不恰当,制作的目的不明确、动机出现偏离,微课应用缺乏源动力,其结果是既没有达到物尽其用的效果,也挫伤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3.技术限制——重中之重

影响和阻碍绝大多数教师制作微课的最大因素还是技术问题。在经济条件稍差的地区,学校教育信息化推动困难,很多教师都抱着这样的看法:信息技术是信息技术教师的事情,是信息技术课堂中的教学内容,学科教师只要教好自己本学科的知识就好了。现如今,大多数农村地区教师队伍结构不够合理,中小学教师年龄两级分化严重,中青年教师人数少,教学缺少中坚力量。年龄大点的教师虽然教学经验丰富,然而他们欠缺信息技术能力,想创新却心有余而力不足;另外一部分教师安于现状,不愿意违背自己总结了一辈子的教学经验,打破教学常态,不敢也不愿意拿自己的学生当信息技术的试验品。年轻的教师因为觉得自己教学经验不足,害怕犯错误,对这种新技术也只是持观望态度,少部分的先进者没有起到带头作用,无法充分诠释引导示范的角色。由于缺少专业的信息技术培训,教师掌握的技术能力有限,在尝试新方法的时候总是底气不足。

(二)促进微课在中小学有效应用的建议

1.认识信息化领导力问题

信息化领导力是领导者在信息化环境下,利用信息技术的各种优势影响被领导者并引领组织实现集体目标(愿景)的一种能力。校长、中层管理团队、教师都可谓是信息化领导力的能力主体。[5]作为促进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领头人,校长和学校高层领导者的教育理念、信息素养以及组织管理能力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作为教育信息化推进过程中上传下达的角色,中层管理团队需要积极参与制定与执行相关政策、协调校长与一线教师之间的各种关系等事务,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开展塑造和提供适宜的环境。作为学校信息化的一线工作者,不论是课堂组织、教学设计,还是家校沟通、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等都体现着教师的中坚力量。因此,重视信息化领导问题,促进校长、中层管理团队、教师三个信息化领导能力主体之间的协作与共进,对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不发达的S省,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校长、教师等相关利益群体,更应该意识到这个问题,力争汇聚各种力量形成合力,规避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不利因素,寻找西部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契机。

2.重视硬件和软件资源建设

S省经济落后,虽同享中央“三通两平台”政策的支持,但由于基础条件差,这些地区在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过程中不免遇到这样的难题:缺钱的地方多,有限资金该怎么分配?教师积极性不够,如何改变教师传统教学观念?如何获得和深度利用、开发软件资源?调查结果表明,影响许多教师不能很好地设计和制作微课甚至提不起使用微课(包括其他信息技术)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校的配套资源不到位或者设备太陈旧,教学软硬件环境的贫乏不足以为教师进行与微课相关的探索研究提供必要支持。教学实践证明,微课既是一种可供教师使用的教学资源,更是一种可供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的优质数字化学习资源。[6]微课在2011年最早从我国兴起和发展起来,通过短短的几年时间,在全国已是遍地开花,不管是从外在形式还是内容本质上来说,它的标准都越来越贴近教学要求。反观我国微课发展较快的北京、广州、上海、温州等城市,无不是备足硬件资源,立足校本资源,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利用微课开拓了新的教学模式。S省在推进微课深入应用的过程中,应借鉴其他城市的优秀经验,优化硬件资源配置;立足本地区发展实情,重视校本资源;提高教师信息素养,使教师能用、会用、乐用网络资源。

3.积极参加培训和交流活动

目前,教师对微课内涵的理解还基本停留在表面认识上。从应用的情况看,教师对微课在课堂中应用的教学理念还未完全接受,仍需加强引导。微课作为新型的教学资源,其重要目的是促进信息技术更好地与教学融合,以达到教学最优化效果,这就需要教师与时俱进,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大胆地把课堂交给学生。在教育信息化大环境下,学校应该认真落实“国培计划”等教师培训政策,重视对骨干教师进行的专业培训与交流活动。除此之外,校内还应提供或者开设相关继续教育课程,鼓励全员教师积极参加此类学习交流活动。为了配合本次的问卷调查,笔者曾有意观察和模糊统计手机微信中的教育信息化交流群(每个群都是三四百人不等,群成员来自全国各地,群内有多位教育技术领域的专家、一线教师、教育技术专业学生、教育互联网公司等教育信息化有关人士)中的群成员发言讨论的次数和对应发言人的地区背景。一个月观察下来,笔者发现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发言人数较多、次数较多、信息较为多元化。这说明,真正的学习培训正在学术、教研、业务方面的交流讨论中快速蔓延。新的发展环境启示教学:加强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持,由教育技术专业人员提供技术支持、引领示范,学校提供学习机会、鼓励创新,个人利用现有资源主动学习交流,多管齐下,增强教师个人信息技术能力,才能进一步优化微课质量,强化和改善教学效果。

4.加强竞争、激励和反馈机制的建设

微课的推广和深入应用需要相应的环境氛围做支持。在调查中,有一部分教师的工作状态让人担忧。在信息爆炸的知识时代,任何人都可以方便快捷地获取知识,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占有者,这种情况下,若校园里的教师都懒懒散散、孤陋寡闻,跟不上时代的脚步,那么进行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口号如何实现?一方面,学校加强主动性管理,建立起良好的竞争、激励机制,鼓励和奖励教师积极进取,跟上时代步伐,擅长使用技术变革和优化课堂,让信息技术为课堂教学提供细节服务;另一方面,学校为优秀的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提供更为开放的环境,如参加比赛和辩论,通过展示和讨论的过程,让教师关于教学的思考得以有效反馈。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2015-11-20].http://www.moe.edu.cn/ 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38/201008/93704. html.

[2][3]祝智庭,闫寒冰.《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解读[J].电化教育研究,2015,(9):5-10.

[4][6]郭运庆.微课创始人谈微课的现状、问题与未来——访佛山科学技术学院胡铁生教授[J].数字教育,2016,(1):1-4.

[5]孙祯祥,任玲玲.学校信息化领导力的概念与评价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4,(12):35.

(责任编辑 孙志莉)

A Survey Analysis and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Status of Micro-lecture at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Thoughts on Improving Teachers’ IT Application Competence

ZHANG Lei,CAI Minjun,GENG Xuedong,WANG Fei
(1.College of Education Technology,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Lanzhou,Gansu,China 730070; 2.The 88th Middle School of Lanzhou,Lanzhou,Gansu,China 730050)

In this paper,a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application of micro-lecture used by 550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in S Province.The questionnaire was designed on the basis of seven dimensions: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e of micro-lecture,teachers’ capacity in developing micro-lecture,the application of micro-lecture,teachers’practical ability to apply micro-lecture,teaching functions of micro-lecture,understanding of advantages of microlecture,and reflections on disadvantages of micro-lecture.Through the analyses of the application of micro-lecture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S Province,some problems were revealed: in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micro-lecture,lack of motivation,insufficient abilities of teachers’grasp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limited capacity in designing micro-lectures,lack of evaluation mechanism and lack of ways to disseminate the use of micro-lecture.Based on the problems,some strategies were put forward to facilitate the application of micro-lecture,that is,getting to know the informatization leadership,attaching importance to software and hardware resources,encouraging teachers to participate in exchange and training activities so as to increase their competitiveness, and improving the motivation and evaluation mechanisms.

micro-lecture;application status;teachers’educational technology competence;survey

G4

A

2096-0069(2017)02-0051-06

2016-12-05

微视频应用于初中物理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GS[2016]GHB0516)

张蕾(1992— ),女,甘肃庆阳人,西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现代教育技术;耿雪冬(1979— ),女,山东长青人,兰州市第八十八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物理教学;蔡旻君(1973— ),男,甘肃庆阳人,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硕士生导师,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学习科学与技术;王菲(1992— ),女,甘肃天水人,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与教育。

猜你喜欢

问卷微课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微课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问卷网
问卷大调查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问卷你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