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学生学会质疑

2017-04-26邱瑞娜

教育家 2017年10期
关键词:思维习惯胡杨课堂

文│邱瑞娜

让学生学会质疑

文│邱瑞娜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努力培养学生养成质疑的思维习惯。对于这种思维习惯,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培养:课前善于质疑、课堂勇于质疑、课后勤于质疑。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迈向哲理的第一步。《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勇于创新的精神。”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这都有力地说明了“问”的重要性。为什么阿基米德能在洗澡的时候学会鉴别皇冠,富兰克林能在放风筝中捉到雷电,牛顿被苹果砸中会想到万有引力,兰德能从小女儿的要求中发明一次性成像照相机,比斯特能从小儿子的恶作剧中发明隐形眼镜?这都是因为他们都喜欢问“为什么”。

事实证明,喜欢问“为什么”的孩子往往也是比较聪明的孩子。作为一名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要想让我们的孩子变得更聪明,就要让我们的孩子学会质疑。

质疑,顾名思义,就是“提出问题”。一个善于教学的老师,不但要把“释疑”作为天职,更要鼓励学生大胆、积极地质疑,不懂就问,有疑就问。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学须有疑,学贵有疑。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培养学生质疑的思维习惯。下面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课前善于质疑

如何让学生能在课前善于质疑呢?作为教师,可以在上课前指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自学、提问。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问题,才会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学有所获。而传统教学中,学生缺少主动参与,多是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性、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因此,在新教学理念中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在教学中只是引导者,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

为遵循这一教学理念,我在课前鼓励学生自主质疑,积极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预习时,先把课文初读一遍,从题眼、字词、重点句三方面入手,有疑就问,提出问题。比如:课题是什么意思?怎样理解?这个字怎么读?什么意思?这句话几层意思?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这些都可以当作问题,把这些问题写在预习本上,比比谁提的问题多。然后再次读课文,看看哪些是自己可以解决的,哪些通过小组讨论可以解决。再解答不了的,就由学习小组长写在纸条上,留到课堂上提出来,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以《“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一课为例,预习时学生们提出了很多问题:(1)“精彩”和“糟糕”是一对反义词吗?(2)“精彩极了”是谁说的,“糟糕透了”又是谁说的?(3)为什么对同一首诗,却有两种不同的评价?(4)面对父母不同的评价,巴迪的反应是怎样的?(5)巴迪长大后,对父母的爱有怎样的体会?问题(1)和(2),在提出后没多久,就被一些学生回答了;问题(3)(4)(5)有点难度,但通过小组讨论、师生合作后,也都顺利地解决了。通过这样“质疑—释疑—再质疑”的方式,让学生由机械地接受向主动地探索转变,这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开拓学生的思维,给学生发展的空间。

>>邱瑞娜与学生们合影

课堂勇于质疑

学生“质疑”需要勇气,有时他们不向老师质疑不是不愿提,而是不敢提。尤其是小学生,他们常处于一种“心欲求而尚未得,口欲言而尚不能”的求知状态中,教师应着重提高学生敢于提问的良好心理素质。曾有一位外籍老师在谈到中外学生的差异时说:“中国许多非常聪明的学生,为什么课堂上不踊跃发问呢?大多数学生的回答是‘不敢问’。为什么不敢问?‘胆子小’‘不知问什么’‘怕别人笑’。”的确,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教学中,而且在农村小学这种现象尤为突出。所以,我们在课堂上,应该鼓励学生勇敢地、大胆地提问,让学生成为“问”的主体。

如何让学生敢问、善问呢?首先,教师要从情入手,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清除质疑的心理障碍,哪怕问得离谱,也要认真对待,多鼓励,少批评。其次,教师要创设情境,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教学《西风胡杨》一课,在引入新课时,我先出示图片,孩子们看着大片郁郁葱葱的胡杨,问题一下子就出来了:胡杨生长在什么地方?胡杨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树?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胡杨的?这么葱郁的胡杨怎么会枯萎呢?枯萎之后为什么可以千年不倒?倒下之后为什么又可以千年不朽?带着这些疑问,我乘机引入正题,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所有的问题在学生积极的讨论中都解决了,学习目标也达到了。

只要教师精心创设问题情景,学生就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课后勤于质疑

一篇课文学完了,还有没有其他的问题呢?在让学生质疑时,不要只停留在理解教材上,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要求学生在课后要勤于质疑。老师应告诉学生们:书上讲的,不一定都是正确的,没有谁是一贯正确的,我们还需要有一种新怀疑主义精神。只有这样,学生才会“青出于蓝胜于蓝”。那么课后怎样质疑?我认为可以引导学生从下面几方面入手:

抓故事的结尾

一篇好文章往往给人留下一种言已尽而意未止的悬念,这时,我会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如教学《大拇指汤姆》这一课时,我引导学生:汤姆的经历真是太神奇了!除了这些,汤姆还可能会遇到什么惊险的事?让学生抓住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延伸下去。

抓情节空白

如《蚂蚁和蜘蛛》中有这么一句话:它一边爬一边想,它明白了……它到底明白了什么?引导学生在课后把自己的想法跟大家进行交流。

把质疑当作一项作业

在阅读教学中,我把质疑作为课外的一项作业,要求学生尽可能地大胆进行质疑。然后,在作业反馈中,尽量肯定学生的质疑,努力发现学生质疑中的闪光点,并加以鼓励。这样学生质疑的自信心就会提高。

付出总会有收获,相信只要我们在教学中能正确、有效地引导和面对学生的质疑,就一定会使学生的智慧闪烁出耀眼的光芒。

猜你喜欢

思维习惯胡杨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千年胡杨
美在课堂花开
大美胡杨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探索发展学生科学思维习惯的方法——以初中生物学实践活动为例
探索发展学生科学思维习惯的方法——以初中生物学实践活动为例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家风伴我成长
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