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转型时期德育内容中的时代性问题
2017-04-26童悦
童悦
(首都师范大学 北京海淀 100089)
摘 要: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在我国德育体系中占有很大一部分内容。但在我国处于转型时期的今天,这一部分的内容却与时代发展出现了冲突问题。本文从中国社会转型带来的观念意识问题入手,着重分析了德育内容中传统道德文化与当今社会的不相符问题,形成的原因以及现代化改造的必要性和建议。
关键词:社会转型 德育内容 时代性
当代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转型时期,不仅要完成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同时还要实现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在面临这样一个复杂的转型时,道德教育也正在经受着前所未有的困惑和危机,其中以传统道德文化方面的教育的问题最为突出。[1]
一、德育时代性问题的背景
中国是一个有着深厚道德基础的国家,道德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古代经济、政治、军事、教育、文艺、哲学乃至宗教, 无不打上道德的印记。在以自然经济为基础, 以宗法关系为纽带的中国传统社会漫长的历史演变中, 中国道德文化逐渐形成了一套庞大而严密的文化体系。中国人在这种传统道德文化体系中找到了生命活动的完整网络, 在这种网络中得到心灵活动的价值意义和心灵的归属, 获得一种为人处世、安身立命的力量。然而, 随着西方文化的冲击, 近现代历史变迁打破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世界, 以儒家道德价值为核心的意义体系在实践中受到了激烈的否定。在这种情况下, 生活在社会大变动中的中国人开始丧失支撑其生命活动的价值和意义归属感, 从而陷入深刻的精神迷惘之中。现代中国人生活在新旧道德的历史嬗变期, 承受着新旧道德的冲突, 一面被新生活所诱惑, 一面又被旧心态所禁锢, 从而陷入无法回避的道德困境。[2]
现阶段,这种思想与时代发展的矛盾日益尖锐,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建立新的道德文化体系,并且要在德育内容中对传统道德文化进行现代化改造。
传统道德文化的很多内容,在现在都已经不再适合作为德育内容。比如当今市场上现存的一些德育视频材料,以其中一个《卧冰求鲤》的视频来说,王祥在冬日卧冰、神仙赐鱼等情节,在现在看来,实在是不宜作为德育的内容。宣传孝文化,让孩子们从小懂得孝敬,这个没有错,可孩子们认知发展尚未完善,对一些文化糟粕还不能辨析,如果他们单纯地模仿,那势必会造成一些悲剧的发生。封建时代,朝廷对“炉姑”大加褒扬,都是出于维护封建统治的目的,为达此目的,统治者蔑视生命,践踏人性。以此作为中小学的德育内容显然是不合时宜的。[3]
二、道德时代性问题形成的实质及原因
毋庸置疑,孝道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其中充斥着糟粕,今天如果不加区分地继承,原封不动地接受,既不利于弘扬孝道,也与现代精神文明建设相悖。[4]
自古以来, 中华民族在儒家思想教育下形成了悠久的道德传统, 其中有许多仍然值得现在发扬, 如孔子所倡导的杀身成仁, 孟子所倡导的舍生取义, 他们始终把拥有高尚的道德看作人生的最高价值, 这与我们素质教育条件下所讲的“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具有一致性。然而作为封建意识形态, 传统道德无疑具有为封建等级制度服务的一面, 因而难免带有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 许多是不合现时特点的, 我们应当对其进行扬弃,从而批判地继承。
反思当今我国的道德教育,之所以出现道德教育内容與时代不相符的问题,其内在原因是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的特殊性。中国社会的转型,包含着众多特殊的矛盾和问题,具有它独特的复杂性。从中国社会转型的任务来看,它不但要完成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同时还要实现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在传统农业社会的自然经济时代,等级制度观念深入人心;而现在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这样的经济基础之上,人们逐渐有了公民的意识与平等的观念。恩格斯曾说,“一切以往的道德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 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 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 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5]的确, 过去的公有观念已逐渐向个人转变。而且我国从自然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并非是自然地发生,因此在此基础上的道德意识观念还没有彻底地转变来适应当前的经济基础,才出现了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在作为德育内容时,在现在所突显出的与当今时代不相符的问题。
传统道德文化虽然在传统社会起着很好的协调和规范社会行为的作用, 但在现代社会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在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它的局限性已经逐渐显露。
三、对德育时代性问题的反思及建议
我们必须要明白,道德,是有时效的。就像二十四孝,它是一个历史的产物,在古代社会里面有可能有它积极的作用,但是二十四孝里面有一些和今天的伦理观、价值观不相适应的东西,就不能继续宣传和强调。
除了中国传统道德文化这一点,我国德育内容其他的部分也需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变化而进行自身的改良。德育目标决定德育内容, 而德育目标是分层次的, 相应得就要求德育内容和结构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变通性,要考虑地区的实际和学生的思想特点。因此,德育内容就不能规定得过死,而要有一定的弹性,要在有一般要求的基础上,允许和鼓励地方编写、使用一些地方教材等形式充实教育内容, 结合学生思想特点来教育, 使德育内容更具适应性。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社会,中小学学生思想变化周期短、速度快,而只有富于弹性的德育内容结构才能适应学生的思想变化,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适用性。要从时间、空间两个维度,根据时代发展不断对德育内容进行改良,否则, 就无法达到道德教育培育学生灵魂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毕甜甜.我国德育内容现存问题的反思.[J]教育教学论坛.2015年第39期.
[2] 向红玲.在推进素质教育中中学德育内容存在的问题.[J]基础医学教育.2002年第4期.
[3]孟庆艳.社会转型期道德失范问题辩证探析.[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1卷第4期.
[4]鲁洁.转型期中国道德教育面临的选择.[J]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第5期.
[5]恩格斯:《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第27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