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诵读教学的新境界
2017-04-26唐进乐
唐进乐
(桂林市穿山中学 广西桂林 541004)
摘 要:诵读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重要教学方法,对于教学难点的文言文教学,诵读有着独特优势。成功的诵读,能实现学生与作品的同振共鸣,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能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理解、鉴赏、以及借鉴运用能力,让文言文教学达到一种新境界。
关键词:文言文诵读 境界
文言文教学普遍存在着老师难教,学生厌学的状况。学生不愿意学,老师也头痛。要想改变这种状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笔者认为,眼观其文、口诵其声、心惟其意的诵读法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语文课堂教学与其他学科区别的标志就是书声琅琅。叶圣陶先生说:“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这是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可见,在文言文教学中,不仅要弘扬诵读这一古色古香的读书方法,还要让诵读内涵更为丰富,为此文言文诵读应该读出以下几种境界。
一、读出对课文的理解
理解是朗读的基础,朗读反过来又促进理解。文章是表情达意的,语言是情感的载体。“口咏其言,心惟其义”,学生吟着诗文,体会感情,自然会进入意境,与作者產生共鸣。比如,读《与朱元思书》就可以通过以读带品,读品结合来理解课文 。《与朱元思书》是一篇情辞兼美的山水小品,作者为读者描绘出一幅充满生命力的山水图,让读者充分享受到了富春江两岸的"山川之美",特别是它的"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读“奇山”,读出了对"负势竞上"、"争高直指"的理解:山本是静止的,而在作者笔下,却仿佛有无穷的奋发向上的生命力,它们仿佛要挣脱大地,直上青天,欲上不能,便"千百成峰",层峦迭嶂。读“ 异水”,读出 “ 异水”由清转急的情味,并用声音塑造文中的景物形象,读出这样一个清新空灵的境界: 清澈的碧波掩映着青山、蓝天、乱花、浅草,掩映着白云、红叶、绿树、山崖。鱼群穿梭,争与人乐;细石垒垒,以奇引人。当脑中出现这一幅幅意象合一的画面后,学生一定会有身临其境之感,会充分感受文言文“入乎其内”的情趣,“沉乎其中”的意趣,“出乎其外”的理趣。与在朗诵中理解比较而言,单一的“字字落实,句句翻译”的教法是不能达到这种境界的。
二、读出生活体验
文本是作者生活感悟的文字再现,是作者情感因素的书面激荡。诵读作为学生体验,感悟的重要手段,要求学生立足文本,进入文本的内层进行感悟体验,从而找到学生原有生活经验与文本内涵之间的契合点,促发诵读的自然形成。若脱离文本大谈感受,或者对文本的理解不够深入,只停留在文本外围进行诵读训练是不可能让学生进入文本的情感空间,建构学生自身的诵读基调,生发学生语感素养的。诵读就是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让学生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教者要巧设情境,将文言文与现实生活对接,为学生搭建一个平台,让学生调动生活体验,读出趣味。 如诵读《伤仲永》,读方仲永由一个“神童”变化成一个普通人的经历,读“父利其然也,不使学” 的行为,读仲永“泯然于众”的必然结果。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对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 有了更深的认识:天资是人成材的基本条件;天资好,再加上后天努力,就一定能成材;天资好,但后天不努力,再好的天资也会泯灭(方仲永便如此)。天资不算好;后天又不努力,就根本不能成材;天资不算好,但后天勤奋学习,最终也能成材。
生活体验是语感生成不可或缺的基础。一定的言语总在一定的生活场景中出现,离开了生活体验,语感的培养是苍白的。只有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设身处地地体验课文所描绘的情境,此时的感受才是真实的。能读出生活体验,是文言文诵读中的新境界。
三、读懂言外之意
古典作品表意含蓄,语言凝练典雅,讲究炼句琢句,用典采韵,他的生活又不是我们所了解的,这就要求我们要含英咀华,细细品味,读出象外之象、言外之意、韵外之味、弦外之音、神外之韵。钟嵘指出,诗歌当“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可见品读的过程就是“味之”。怎样品? 以读带品,品读结合。古人也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如读《陋室铭》,反复诵读“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学生抓住关键字“上”“入”来品,品出了草色的有情有意,品出了环境的清幽宁静,品出了主人淡泊平和的心境,可见其德馨。
诵读感之于外,受之于心,发之于声,引起心泉激荡,因而自然而然印入心灵。 诵读激发起记忆的动机,即情感内驱力,因而即便难以理解的文章主旨,也会在声声朗读中记诵下来。很多文章意蕴无限,决非一两课时的教学就能理解透,只有在含英咀华、涵咏品味的过程中,才会渐渐将其消融。
四、读出忘我境界
文言文的风格是丰富多彩的,有的豪迈奔放,有的静穆闲适,有的委婉含蓄,有的深沉凝重。都是作者心灵的产物和情感的结晶。文言文是读懂的,不是教懂的,读的过程是一个化古的过程,是一个把古文读成白话的过程。因此,诵读的过程看似是让学生读出文章的语气、语调和节奏的过程,实则是通过文本在聆听作者的心声,而同时又有许多人类思想的精灵在与你交流或帮你与作者对话,你的整个心灵的空间,进进出出的全是人类智慧与情感的声音和意象。诵读到忘我处,学生会时而激情澎湃,时而平静舒缓,时而悲伤低沉,时而摇头晃脑,时而拿腔拿调,读得声情并茂,读得酣畅淋漓。在一遍遍的诵读中,让学生看得见花开花落,听得到潺潺水声,悟得到灿烂人生。篇篇文言,段段文字,让学生一遍遍咀嚼回味,就像一把犁耕耘在荒芜的心田,让他们的心胸慢慢被一种叫享受的东西填满。读《记承天寺夜游》告诉你什么叫“闲”;读《湖心亭看雪》告诉你什么叫“痴”;读《送东阳马生序》告诉你什么叫“勤”;读《出师表》告诉你什么叫“忠”。每一篇文言文都是一个美不胜收的世界,漫步其中,不仅享受文言文中显示的美、蕴含的情,更重要的是享受着探索文言文真谛的乐。当你浸润其中,咏涵体味,会使人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染,不知不觉间情感变得雅致、俊朗、博大了许多。这是一种很美的境界。
结语
文言文诵读教学如能引领学生达到以上四种境界,做到以读 为本,读出韵味、读中品味、读后回味,充分感受文言文诵读的情趣、意趣、理趣,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感悟。那么学生还会望“文”生畏,谈“文”色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