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融入
2017-04-26王艳频
王艳频
【摘要】《高中语文新课标》要求 “为了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本文分析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必要性,探讨了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方式。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 融入 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6-0129-02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和,其蕴含的人生智慧、价值观念等都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但是,在追求现代科学文明的今天,中华传统文化对人们的影响日渐式微:许多学生能够熟练地阅读英文书籍却看不懂古诗文;追崇影视明星,却对先贤名人鲜有耳闻;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母语使用却病句连篇;国学研究更是后继无人。这些现象与中国这个古老文明古国的称号极不相称,因此,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势在必行。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使学生接受优秀文化的浸染”,即是说高中语文教学中需要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内容。
一、将传统文化教育内容融入到语文教材中的重要性
1.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激发爱国情怀
在中华文明五千年文明史上,涌现出无数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科学家,有丰富的文华典籍、文明古迹和科技发明。通过古代作品的学习,可以直接领略古人的生活和思想,感受先哲和英雄人物的感情、理想和追求。所有这些,都值得我们自豪,从而激发我们对这个民族、国家的热爱。
2.陶冶情操,塑造学生良好的品格
高中语文所选文章几乎每一篇都闪烁着传统文化的珍珠。《离骚》体现的是忧国忧民、正道直行;《梦游天姥吟留别》体现的是蔑视权贵、廉洁自律;《廉颇蔺相如列传》体现的是顾全大局、尽职尽责;《勾践灭吴》体现的是励精图治、自强不息等等;这些思想对高中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3.抵制不良文化的冲击,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在社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发生了越来越多的冲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向学生融入传统文化教育,会让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得以形成,提高传统文化在学生心中的地位,学生从文化经典中汲取营养,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和民族精神,有效地培养纯正无邪的品质,抵制不良文化的冲击,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二、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中
1.利用课堂教学,深入挖掘教材,感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中学语文教材里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包括伦理道德文化、禮仪文化等,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这些内容,例如《将进酒》中李白的傲视嫉俗,《劝学》荀子的锲而不舍,《游褒禅山记》王安石的深思慎取,《师说》韩愈的求真务实,通过学习这些优秀的作品,学生得到的绝不仅仅是文言知识,更应是一种精神的共鸣、心灵的净化与升华,有助于他们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例如《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面朝东)坐,亚父南向(面朝南)坐,刘邦北向(面朝北)坐,张良西向侍。按照礼俗,就座应礼让在先,尊者先坐上座。这种以座位次序显示尊卑高下的礼俗,相沿至今。我们今天的饭局一般遵循面门为尊、居中为主、以右为上的礼俗。
2.利用课外进行诵读和实践,弘扬传统文化
教师指导学生加强文化经典的阅读,诵读积累经典诗文,并将传统文化与道德实践相结合,可以安排学生在班会课上将自己喜欢的经典诗词或者是美文通过背诵和赏析的方式介绍给大家,还可以在每一个学期当中安排学生自主阅读一到两部经典的名著,当然,这写经典名著尽量与教材中的作品进行配套进行,使学生在对整部作品的阅读、体味与思考中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这样学生就可以在长期的积累中形成较为丰厚的文学底蕴。
3.开展“寻访家乡传统文化”实践活动,继承和弘扬本土传统文化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例如可以布置学生在寒暑假阅读有关家乡的文选典籍,考察家乡的名胜古迹与由来;考察家乡的历史名人和遗迹以及某些地名的由来;访问民间艺人,了解传统工艺。然后在调查考查的基础上,编写有关家乡文化的小册子。学生在语文实践过程中不仅可以了解传统文化,甚至可以将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
传统文化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在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融入传统文化,对于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以及文化底蕴的熏染有直接的作用。因此,教师要采取有效的策略,使学生在汲取传统文化的营养时,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逐渐形成健全的人格,以实现自身素质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宋石晶.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有效应用[J].学周刊,2011,(10).
[2]常文侠.论我国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剑南文学,2012,(10):352.
[3]赵月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