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方法的探寻
2017-04-26柴鹏飞
柴鹏飞
(咸阳市实验小学 陕西咸阳 712000)
摘 要:在不断的探寻中,我逐步悟出了一些教学方法,愿与同仁们分享。笔者以《桂花雨》为例,探讨经典文章的教学中应注意的方法。以点带面,寻求同主题文章的扩展阅读,培养学生在诵读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的能力。
关键词:经典 诵读 想象 扩展
一切皆是缘。曾不经意间看了一部改编自琦君小说的电视剧《橘子红了》,這应该是第一次听闻这个作者。本着对原著的好奇,便认真阅读了一遍,这才对其的写作风格有了浅显的了解。淡淡的愁绪,温馨中透着幽思,似一缕春风随处可见。她的作品在不同时期我们都能看到“怀旧风”,念旧的情怀,这与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再次与其有所接触,则是工作后的事了。苏教版四年级的课本,一篇改动后的《桂花雨》,如逢故友。因受众的不同,内容有所改动,读起来朗朗上口。但琦君的风格依旧,平常无奇、清淡朴素的语言娓娓道来,意蕴深远。素雅的笔调让我们重拾童年的无邪,那落英缤纷的桂花雨,依偎在母亲身边的摇花乐,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当我与孩子们共学此文时,一个“真 ”跃然纸上,好像这些事都是你亲身经历的一样,无不让你坠入回忆的漩涡,去思索家乡留给你的印记。
那怎么解读经典呢?所谓的经典,不仅表现在情节和语言上,也表现在人物的形象上。我们要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品味人物,读出自己对人物的个性化理解。
一、朗读,开启感悟之旅
朱熹曾说:“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提高读的质量就非常重要了。没有“质”,仅仅就是不断扩大“量”而已。不盲目,带着问题去读,做到每读一次都有目的,不白读;选好读的重点,选择有助于词句训练的、有助于挖掘文章主旨、有利于体会作者感情的重点来读……读得时候,可以默读、自由读、引读、范读、生生互读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他们读得充分、读得精彩,就能读出自己的真实情感,从品赏朗读到领悟内涵就信手拈来了。
单就题目而言,本身就为读者营造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美丽图景。它就像一个香甜的梦境,让读者仿佛置身于满是桂花的树下,闻着桂花香,感受桂花落在全身各处。“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师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呀!”孩子读着读着,那种对大人的纠缠耍赖特点便表露无遗。师生互读,学生便把作者喜欢摇桂花的样子展现的淋漓尽致。
二、想象,插上腾飞之翼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要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谈及“桂花雨”的部分,经过前面的渲染,这桂花雨纷纷扬扬飘落的场景唤起了学生诗意的想象力,引起身心的共鸣。联想雨落在头发、脖子的情景,进而思考假若你是小琦君,你能听到什么,看到什么,闻到什么?学生在这朗读品味中张开理想的翅膀,扎实的进行着语言文字的训练。最后再带着这种感受,回到课文中,放开自我,喊得入境,做得浑然天成。
三、情感,助力升华之美
毋庸置疑,思乡是此文的基调。白居易有云:“感人心者,莫善于情。”作者在回忆“摇花乐”的同时,心中更滋生了一种“思乡苦”。同样是桂花,母亲常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金桂。”母亲每年都闻着桂花的香气,关注桂花,收获桂花,体验着馈赠桂花的快乐,吃着桂花做的食品,喝着桂花茶。桂花,已充盈她生活的全部空间。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是唯我的,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还会有什么可以替代它呢?母亲心念的其实是家,是故乡,是挂念。桂花其实是没有区别的,而母亲已不是在用嗅觉区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体味它们。一亲一疏,感觉自然就泾渭分明了。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家乡在母亲心中的分量。作者想起故乡的桂花,想起故乡摇桂花的童年趣事,想起它所惦记的一切。故乡的桂花,是和作者童年的快乐连在一起,这已植进了她的生命,这才是难忘故乡桂花的真正原因。摇桂花越是快乐,桂花雨越是纷纷扬扬飘落下来,越说明琦君内心的思乡苦,就像那纷纷扬扬的桂花雨一样绵延不断。正如琦君母亲所言,与“月是故乡明”如出一辙。
《桂花雨》这篇课文题目给人以很多美好的遐想,桂花雨是留在作者记忆中关于故乡 的最美好、 最迷人的一个印象。了解了琦君的《桂花雨》,了解了琦君的思乡苦。我们更应趁热打铁去阅读些同主题的文章,去探寻不同文人笔下别样的情怀,去品读文学作品,体验情感的变化。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其中经典之作更是比比皆是,适合各个年龄孩子阅读的文章也数不胜数。笔者在此文中仅以“思乡”主题的经典作品为例,展开探究。同法,我们可以进行相关扩展阅读,让孩子在同主题的文章中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哈姆雷特”,在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展开想象,领悟内容。
参考文献
[1] 课题《经典美文与语文课堂读写教学研究》(《文苑》杂志社)
[2] 潘新和。阅读重于生活.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8(435)
本论文为陕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小学语文微型课程经典篇目设计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XDKT3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