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芥川龙之介小说《竹林中》的言语艺术
2017-04-26高晓琳
作者简介:高晓琳(1988.7-),女,吉林长春人,文学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5--01
芥川龙之介的小说《竹林中》的主旨一直是多年来读者讨论的话题,而到底谁说的是真话、谁才是杀死金泽武弘真正的凶手反而就变得不再那么重要。作者在这场多人叙事当中强调的并不是事实的真相,而是透露出一个观念:真相往往是你愿意相信的故事,并非真实。从叙事的谜题角度来看,芥川在《竹林中》的叙述结构显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即使是到了今天,它仍然是芥川迷们讨论的中心话题之一。
一、标志人物的言语空白
文章的开始,首先出现在读者面前的并不是主要的角色,却是起到串联整个篇章的纽带作用的检非违使,他作为全篇的主要问询人物,在这么多的人物自白中,芥川却对他的没有设计一句独白,显然有些怪异。但是这恰恰是芥川的精妙之处。检非违使在文本世界的职能是探查真相,如果加入了他的独白,必然会寓有一种倾向性,他的任何判断和独白都会影响读者的思考和判断,所以芥川做了最简单的选择——无言的工具。在场景设置上,他作为一个转换场景的标志,只要他出现,就说明下一个人物的出场和新的线索与视角的转换。而其中我们在观看人物读白时,又自动自觉的把自身带入到问询的角色,于是读者就有了检非违使身份,参与到了文本的构筑之中,人物的回答是对于检非违使的,同时也是对于读者自身的。这样检非违使在人物上就与读者产生了对照的双重性——文本世界内的无言与文本世界外的思考。竹林,这个幽深阴暗的环境更有了他的象征意义——现实社会中的交际迷雾。人物在语言上的沟通差异与理解差异,加之我们刻意制造的语境含义,我们到底需要透过多少语言陷阱才能理解他人在语言和交际上的真实动机。无言的检非违使可以帮助读者很好的避免额外的语言误区,只让读者关注与凶案有关人物的语言。
二、多重角度独白
《竹林中》的故事内容重点不是真相,而是语言。小说通过樵夫、云游僧、老妇、多襄丸、女人和死者等多人之口共同叙述了一个故事。然而每个人叙事的内容都不尽相同,他们站在自己的角度,从自己的利益出发,述说与自己有利的内容来为自己辩白,使得整个故事的真相扑朔迷离。芥川龙之介在这里也并不想为我们解释真相。文章通过多人的叙述,只是作者在向我们宣告,在出自于他人之口的言语中,你无法获得毫无加工的语言信息。能够做到绝对公正的,只有沉默。亡魂口中的妻子,妻子口中的丈夫,强盗口中的少妇,老夫口中的女婿,一个人接一个人叙述,一个人接一个人出现,在他人口中一直出现的人物真正出现时,却打破了读者通过之前人物叙述所产生的既定印象。在他人的语义场之中,我们要么听随摆布,要么从获得的言语信息中加工提炼,涂染上我们自己的语义,以不同的语气、不同的措辞赋予相同言语不同的含義。亡魂口中的妻子到底是善良贞洁还是邪恶狠毒,竹林中妻子眼中的丈夫到底是冷漠、鄙夷还是怜悯,强盗到底是受到怂恿还是骨子里的暴虐才杀人,这些主要人物的自白,让读者看到的是同一事件却不可能出现的不同画面。到底谁是杀死丈夫的凶手并不重要,大家惊叹的是言语的技巧竟可以使我们处在如此厚重的重重迷雾之中。小小一片竹林,同一个场景经过不同的叙述为我们构筑了不同的画面,反衬出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交际与反馈。除非我们是一手消息的散播者,否则,当我们接收到二手三手甚至是几手消息时,语义语境就有可能被完全破坏,因此,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不可能是对等的。在社会交际中,我们要做好一个心理准备——你随时面临着无法获得真实信息的风险。
三、遐想的空间与绝望
在文本中芥川龙之介并没有为我们解答谜题,告诉我们到底谁说的才是真话,而是给我们出了一道选择题。这么多的回答,你需要选择你愿意相信的其中一个作为答案。无论人物中谁的独白读起来都是那么合理,既然如此,选择你自己满意的答案作为检非违使的回答。这在一定程度上给读者留下了相当大的遐想的空间,我们可以在文本语言中寻找蛛丝马迹,经过层层推论和考证确定其中一个人说的是真话,但是,在这种言语的陷阱之中,我们要做好心理准备,那就是你考证出来的答案可能不是唯一的。但正是这种遐想,也映衬出现实社会的交际中,语言为我们带来的无穷魅力——人们的交际无时无刻不出在一种猜测之中。语言使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乐趣,它使人之间的交往显得不那么枯燥平凡,反而多了一丝智慧的狡黠。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芥川龙之介的《竹林中》,可能会使我们陷入无边的绝望,那就是除非作者亲自站出来说明,否则我们将会永远无法得到答案。而这,可能才是芥川创作《竹林中》的出发点,那就是言语的多面性及个人性,可能使我们永远不了解一个人在言语交际中的真正含义。这预示着人与人之间的言语交往将会永远存在误差和盲区。
尽管生活不仅有言语,还需要感受和行动,但是言语却最大程度的占据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纵使我们认为感受是真实的,但是我们可能在言语方面永远处于碰壁状态。现代社会人人之间的间壁意识,使我们很难通过一次言语交际来获得交际的真正感受。通过言语交际来获得相互理解的结果在某种程度上颇具难度。这不仅是现代人面临的交际困境,应该是古往今来所有人类共同面对的难题。
参考文献:
[1]穿越叙事的迷雾——芥川龙之介《竹林中》解读,沈文慧,外国文学,12/2007.
[2]芥川龙之介小说《竹林中》结构主义文本理论解读,冯新平,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年12月第19卷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