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假想伙伴对幼儿情感的影响及教育启示

2017-04-26于晓

青春岁月 2016年23期
关键词:情感幼儿

【摘要】假想伙伴是幼儿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有研究发现幼儿拥有假想伙伴占41.2%左右。拥有假想伙伴的幼儿集中在5—6岁,这个年龄段无论对于男孩还是女孩都或多或少的把一些玩具或其他物品当作自己的朋友,赋予这些玩偶鲜活的生命,把假想伙伴当作自己最亲密的朋友。对假想伙伴的研究在国外研究的较多,国内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近来主要研究关于假想伙伴对儿童想象力、自我意识、和情绪理解等方面。因此,对假想伙伴的研究还有更多值得我们去关注的地方。

【关键词】假想伙伴;幼儿;情感

假想伙伴作为一种特殊的游戏形式出现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它对幼儿的自我意识、想象力、分享行为、情绪理解等都有一定的影响。而本文主要想探讨对幼儿情感品质方面的影响。心理学家Svendse提出假想伙伴是“完全由儿童想象出来的同伴,它没有明显的客观实体作为参照,虽然我们看不到但儿童觉得他们是真实的。后来Gleason扩展了假想伙伴的概念,认为“儿童把一些物体(如玩具等)赋予稳定的性格特征,并视为自己的同伴对待,与之长期交流”的现象也可称为假想伙伴。假想伙伴的类型主要包括两种:一是不可见的、无外部实物依托的想象伙;二是存在于现实世界中,被个体赋予拟人化特征的客观实物(如布娃娃、机器人)。国外已有的研究表明,儿童中出现假想伙伴的概率大约为13%—65%,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假想伙伴现象的地区差异性。已有研究证实在情绪理解方面拥有假想伙伴的幼儿要强于其他幼儿,那么在幼儿情感方面是否能同样促进幼儿的发展是本文想讨论的。

一、何为假想伙伴

“假想伙伴”一词从何而来?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假想伙伴经常出现在幼儿身边。例如,在游戏中经常看到儿童自己想象出一个玩伴有的还会赋予玩伴姓名或者是昵称。有时看到儿童讷讷自语,近距离看才发现他们在与玩伴交流。他们赋予玩伴鲜活的心理特征,冷了给玩伴盖被子,热了为他们减少衣服,完全把他们当作一个基本的人来看待。这类玩伴通常是儿童凭借自己主观想象出来的,把这种“伙伴”定义为假想伙伴。

二、假想伙伴产生的原因

1、认知发展的观点

发展心理学家在1926年就开始了对儿童假想伙伴这一问题的研究,皮亚杰将儿童与假想伙伴之间的对话称为“私人语言”。“私人语言”在逐渐运用的过程中,最终演变为社会语言。皮亚杰虽然将假想伙伴同儿童的社会语言联系在一起,然而他却并没有对假想伙伴做出专门的论述。皮亚杰对儿童假想伙伴正式的研究始于1945年。他在做儿童认知发展时,发现了在他女儿雅克琳娜身上出现了假想伙伴这一情况,他对此作了详细的描述。皮亚杰认真分析后,认为儿童拥有假想伙伴的原因在于和儿童象征机能的发展和学龄前期的认知想象有密切关系。

2、精神分析的观点

早期的一些精神分析学家认为,假想伙伴主要是實现儿童愿望以及提供给儿童正能量的渠道。儿童在日常生活中易遭遇困难、挫折、失败等,心情难免会低落、伤心,每当这个时候假想伙伴便会出现在他身边给予安慰。精神分析学家将假想伙伴视为一种防御机制,儿童将自身不受欢迎的特征表现在假想伙伴身上。戈登慢指出,女孩子经常通过把恐惧注入到她的假想伙伴如“洋娃娃”身上来克服恐惧。

三、假想伙伴对儿童情感品质的影响

1、积极影响

(1)假想伙伴弥补儿童日常生活中某些感情的缺失

我国大多数幼儿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缺少与兄弟姐妹相处的机会,生活中某些不满的情绪也不敢对父母诉说,久而久之,不满情绪的累积就会造成情感品质的崩溃。假想伙伴的出现有利的解决了幼儿的这一问题。一些心理学家也认为这一阶段有假想伙伴对儿童来说也是一件好事,当儿童感到孤独、害怕、有压力的时候,假想伙伴作为他们情感的依赖,可以帮助他们走出阴霾。

(2)假想伙伴的形象促进儿童情感发展

大部分假想伙伴是儿童从实际生活中衍生出来的,儿童根据自己所看到的事物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构造出的虚拟人物。儿童有时会把动画中的角色形象带入到假想伙伴身上,赋予它灵魂。假想伙伴摔了,儿童会去安慰、给与关怀,情感中的同情心被激发出来。在与假想伙伴对话过程中,一些带有情感色彩词语的运用加深儿童对这些词的理解能力。

2、消极影响

(1)过度的与假想伙伴互动不利于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儿童处在一个理想的环境中,没有困难没有挑战,在现实生活中往往难于生存。语言环境也是影响儿童情感品质的不利因素之一,由于假想伙伴是儿童主观意志想出来的,儿童掌握着话语的主动权,儿童语言的发展及与他人沟通的能力都会受到影响。

(2)儿童容易沉溺假想的世界里

电视剧《虎猫猫爸》生动地呈现出沉溺在假想世界中的儿童的一个状态。对长辈缺少了基本的尊重饿、礼貌,把自己当成是小公主,对人呼来喝去。要培养的儿童不是呆板但也不应该是任性妄为的,假想伙伴应该是形象佳、充满正能量的。沉溺在假想伙伴的世界中容易和周围脱离,情感体验不真实等。

四、教育启示及建议

首先应改变家长对假想伙伴的错误认识。当儿童出现假想伙伴的现象时,很多家长认为孩子精神是不是异常,总认为假想伙伴对孩子是一种无形的伤害,由于缺乏一定的相关知识,一些父母不知道应该如何面对。研究也证实假想伙伴现象是正常的,儿童可以和假想伙伴做朋友,有一些秘密可以分享,可以和他们倾诉自己的烦恼。

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开展诸如此类的教学活动给与幼儿充分的自由环境,引导幼儿心理互换、角色互换,多站在他人角度考虑问题,多为他人着想。在家庭教育中,可以给幼儿一个娃娃当作他的假想伙伴,让幼儿去照顾假想伙伴,培养幼儿的责任感。还可以利用假想伙伴和幼儿进行深度的交流以观察幼儿的情感发展状况。同时也要注意到假想伙伴的隐患,适当的安排儿童与假想伙伴在一起的时间。

【参考文献】

[1] Taylor, M. Childrens imaginary companions[J]. Archives of Neurology and Psychiatry, 1934(32):985-999.

[2] GIeason, T.R. Imaginary companions and peer acceptanc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 2004,28(3):204-209.

[3] 傅 锐, 李 丹. 儿童的假想伙伴:理论与实证研究[J]. 心理科学, 2010,33(1):78-82.

[4] 张云清, 裴敏俊, 陈晓露, 张文榕. 假想伙伴对3—6岁儿童情绪理解的影响[J].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02:66-69.

[5] 钟云辉, 唐 宏. 假想伙伴对5—6岁儿童分享行为的影响[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14,09:969-971.

【作者简介】

于晓,女,汉族,辽宁盘锦人,硕士学位,沈阳师范大学学前与初等教育学院2015级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学前教育学。

猜你喜欢

情感幼儿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优秀作品欣赏
情感
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台上
冲动购物源于情感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
幼儿画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