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原音韵》音系“有无入声”论
2017-04-26马原野
摘 要:《中原音韵》是我国元代文化史上研究音韵学、曲学的经典文献之一,在学术界有关《中原音韵》音系“有无入声”论的研究仍存在着较大的争议。本文将针对近二十年来对此问题的探讨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和总结,力求重识《中原音韵》音系中入声问题在音韵學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中原音韵》;有无入声;入声
作者简介:马原野(1993-),男,辽宁葫芦岛人,研究方向为现代汉语语法。
[中图分类号]:H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6--01
《中原音韵》是元代戏曲家周德清编著的一部极具学术价值的韵书著作。该书以元代戏曲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等人的作品为编纂的立足点,注重研究元代戏曲作品中的用韵情况,结合自身创作经验进行深入探讨,较好地反映出十三、四世纪北方话的用韵情况,成为了汉语音韵史上的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杰作。本书共分两部分:一是韵谱,共分19个韵部,主要供曲作者检韵用;二是起例,共有27条例说,主要讲述北曲的创作问题。平分阴阳、入派三声是韵谱部分的精华,周德清自己说是“作词之膏肓,用字之骨髓”。正因此,在入派三声的研究过程中关于入声在《中原音韵》音系中是否存在便引起了学术界的普遍讨论。
一、《中原音韵》音系“有无入声”论的整体概况
在学界中关于《中原音韵》音系“有无入声”论的研究讨论由来已久,进入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来相关问题的争论尤为热烈。《中原音韵》所处时代是否有入声,这是学术界在研究讨论过程中的一个焦点。以王力、宁继福、赵荫棠等人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入声在当时所处时代已消失,这种观点在目前的学术界中仍存在较大争议。与此同时,以陆志韦、杨耐思、李新魁等人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入声在当时所处时代仍然存在。这两个派别都以实际例证和参考资料为主进行研究,旁征博引,各自为证。在近二十年来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原音韵》“入派三声”论的研究探讨仍在火热进行。
二、近二十年《中原音韵》音系“有无入声”论的主要研究成果
作为最早反映“入派三声”现象的韵书,《中原音韵》理所应当地成为了我国现代音韵研究的奠基之作。但关于《中原音韵》音系有无入声的争论至今,仍无定论。通过对近二十年所做研究进行总体概述,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清楚掌握《中原音韵》在著书成文过程中所涉及到有关“入派三声”的相关问题,借此来更好地研究汉语音韵的发展。
(一)持入声消失说
近二十年来相当一部分学者在研究《中原音韵》音系“有无入声”论的过程中,以《中原音韵》材料本身作为研究立足点,更多地借鉴了同时代的其他参考文献作为理论依据,试图从其他材料入手,变换新角度来论证《中原音韵》音系无声。
(二)持入声存在说
在《中原音韵》音系“有无入声”论的研究过程中,相当一部分学者仍旧认为入声消失的说法是有偏误的,他们在研究探讨中更注重于以《中原音韵》作为主体研究对象,结合周德清的创作目的和实际例证论证中《中原音韵》音系中仍存在入声。
三、近二十年《中原音韵》音系“有无入声”论研究归纳总结
通过对近二十年来有关《中原音韵》音系“有无入声”论的主要研究成果的考察,我们可以发现,由于各家观点采取了不同的验证方法,不同的参考文献甚至是受到作者本人方言的影响,关于《中原音韵》音系中是否有入声仍无定论。根据近二十年的所做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的研究经验总结,希望对日后相关问题的研究能够有所借鉴。
其一,在讨论《中原音韵》音系有无入声的过程中,各家运用了不同的参考文献,多数是以元代及元代之前的文献著述为主,通过对比前人著述中的用韵和《中原音韵》的用韵从而得出相关结论。但我们可以明显发现,参考文献的使用没有一个统一的判定标准,使用资料的时间界定并不是十分明确,起止时间点较为随意,在资料的运用过程中作者的主观能动性在发挥着一定的作用,从而导致有些资料及所举例证恰是只为证明作者的观点,有先入为主之嫌。
其二,《中原音韵》所研究的“中原之音”在目前仍未有一个确定的基础方言。各家各执己见,基础方言如果事先没有明确界定,讨论《中原音韵》音系有无入声便显得避重就轻。所以,对于入声有无的研究必须对基础方言达成一致的共识,如果认为《中原音韵》代表的大都音,那么其入声便已消失。如果认为其代表的是其他地区方言或共同语,入声有无的问题就需要明确研究立足的语言主体,从头而议。
其三,通过近二十年主要研究成果的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入声在当时并没有完全消失,而且是处在一个不断地变化过程当中。如果就实际文本而言,《中原音韵》是为北曲押韵而作,不考虑当时实际语音,仅从作者创作初衷来看,确是不存在入声的。但若采取的不同的研究立足点,将研究重心置于当时实际口语中,入声又是显然存在的。因此如何辩证地对其进行深入探讨是值得我们进一步发掘的。
周德清的《中原音韵》不仅为当时北曲的创作提供了切实可靠的参考,而且也为后世的音韵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对于汉语音韵学习本身来说是极具现实意义的。本文仅对近二十年《中原音韵》音系“有无入声”论的主要代表性的研究成果进行概述及相应探讨,所做评介仅为一己拙见,欠妥之处还有待继续深入学习。不可否认的是,关于《中原音韵》入声问题的研究仍存在可深入之处,仍需要进一步分析方能看清其真实面貌。
参考文献:
[1]杨耐思.中原音韵音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2]王力.汉语语音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