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印度语
2017-04-26陈聪聪
陈聪聪
摘 要:直至19世纪初,正是因为对梵语研究的发现,历史比较法和历史比较语言学才得以诞生,随之才出现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语言学。本文首先解释了什么是梵语及其产生,而后通过比较二者对某些语言问题的分析描写,探讨了古印度语言学对现代欧美语言学的影响。
关键词:梵语;欧美语言学;影响
[中图分类号]:H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6--02
一.引言
古代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公元前2000多年以来,哈拉帕的文化已经相当发展。根据有关资料判断,公元前1000多年以前,古代印度地区的语言研究就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直至18世纪末期,欧洲语言学发现了古印度语—梵语与大多数欧洲语言的亲缘关系。正是梵语研究的发现,才开始了19世纪的比较语言学和历史语言学。当然,人们的确把大部分的注意力集中到了梵语与欧洲当地语言的关系上,但却忽略了梵语的语言特点对现当代欧美语言学的语言特点所产生的影响。
二.梵语
自1498年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发现了从欧洲绕道非洲到达印度的航线,欧洲人就开始接触到当时印度的圣语—梵语。梵语在印度的地位,如同拉丁语在欧洲中古时代(五世纪至十五世纪)的地位,欧洲学者自然对梵语产生浓厚的兴趣,结果发现梵语与欧洲语言有惊人的相似性。十八世纪后期英国威廉.琼斯爵士有段话,被誉为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开创之言:“梵语,不管它的古老形式怎样,它具有奇妙的结构。它比希腊语更完善,比拉丁语更完整,比它们二者更精美;它在动词词根和语法形式上,将希腊语和拉丁语更紧密地联系起来。三者之间的关系如此紧密,它们来自同一源头。”
关于古印度语对于欧洲历史语言学的价值,以下我总结了三点:1.梵语的历史比当时任何其他已知语言的历史更为悠久,它最早的文献可追溯至公元前一千年;2.梵语的词法相当清晰,它的早期形式保存完好,各类变形都是可分析的。相对而言,欧洲语言如希腊语的s以及滑音性的i和u都很早消失了,再加上元音省略,使得原始形式难以追溯;3.梵语清晰的结构使得梵文学家可以追溯它的演变,这对西方学者尤为重要。
三.梵语对欧美语言学的影响
3.1语音和音位方面
首先我们要知道梵语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般语言理论和语义;语音和音位;语法描写。而印度语言学最突出的成就表现在语音学和音位学上。实际上他们研究的重点是生理语音学,通俗点讲也就是找出并发现发音器官对不同的语音是怎样起作用的。
3.1.1发音器官
古印度语言学家认为,发音部位分为两大类:口腔内部和口腔外部—声门,肺部,鼻腔。口腔外的这三个器官,使音素产生浊辅音和清辅音、送气与不送气、鼻化与非鼻化的区别,从而引出五种区别特征。对口腔内部的器官,从后往前加以描写,直到唇部。他们区别了四种阻塞:口腔全部阻塞(闭塞音和鼻音),摩擦阻塞,半元音阻塞和无阻塞(元音)。发音部位又分为静止部位(如硬腭)和活动部位(如舌部)。他们的分析为科学生理语音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1.2连接音变
众所周知,一个句子的产生是由词与词之间的搭配而形成的,而当搭配关系成立后,词首与词尾的音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这一现象引起了梵语语言学家的注意。他们认为,当一个清辅音结尾的词与一个浊辅音开头的词搭配组成句时,前词末尾的清辅音就会受到影响而浊化。这种语音变化现象,古印度语言学家称之为“连接音变”。
3.1.3语素变体
印度语言学家的杰出代表潘尼尼确立了各种词类的基本词形,即“原形”,接着又建立了两种不同的语素规则:语素音素变化规则和内在联结规则。其作用是协助原形转变成其实际使用所需的各种形式——“替换形式”。即有一般规则,又有例外情况。如果以英语动词第三人称单数变化为例,一般在动词末尾加/s/,如drinks,comes;但有时加上的是/is/(passes, watches), 另外还要详细标记一些不规则动词的变化情况(carry-carries, have-has)。
3.1.4音节结构
梵语研究人员们认为,音节中心应该是一个元音,元音前可有一个或n个辅音,元音后也可以再跟一个辅音。尽管他们在划分音节的问题上产生了分歧,但还是普遍认为以元音来划分音节是不二选择。
以上四点关于语音及音位方面的分析是梵语语言学家对语言所做的杰出贡献,并且他们这种研究梵语的方法一直以来都对现当代欧美语言学产生了重要影响,促进了语言学大方向的发展与进步。
3.2语法方面
梵语研究人员们对语言学理论所做的另一大贡献就是他们对梵语进行了切实有效的语法分析。罗宾斯曾经断言:“尽管古印度人对语言学的功绩是巨大的,但是使他们享有声誉的,主要还是他们的理论和对梵语的语法分析”。
3.2.1词素
一个或多个词素的组合就是一个词。潘尼尼认为,梵语里的词是由两部分构成的:即词根与词缀;并且他与其他古印度语言学家们对词的结构关系做了详尽的描写。迄今为止,“词素”这一概念已经被现代几个主要语言学流派应用。尽管对这一概念的采用他們会使用不同的专业术语,并且其观点也大相径庭,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重视对词素的分析,并且对“词素”这一最基本的语言单位进行了相应的语法分析。众所周知,早期传统语法并没有像梵语研究人员那样去把词看成是由各种词素构成的,因为传统语法的产生是受到古希腊语言学的影响而不是古印度语言学。因此直到欧洲的语言学家们注意到了古印度语也就是梵语才逐渐去修改并发展了传统语法,使其更加合理化。
3.2.2“零位”描写法
那种原则上应该有的标记但在实际生活中却并不存在,这一现象被称为“零位”描写法。也就是我们通常见到的那些,如:表示英语名词复数时要在词尾加上词素-s,但 fish(鱼肉),water(水), paper(纸)却都没有添加任何标记。这也就是说:一个名词多是由一个词根与其相对应的派生变化或曲折变化共同组成的。但是有的名词只有词根,于是就用“零位”来解释这个现象。因为其简单又高效的作用及方法,“零”这个概念已被各语言流派大家们广泛采用。
3.2.3句法结构
古印度语言学家早就意识到句子的构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尤其是要受到语义、词与词的搭配关系的影响。若一个句子的语法是完全可以被解释得通,但却过不去逻辑的坎儿,那么这种句子也得不到大众的认可,也会被认定为无效句。比如:Tom eats the desk.(汤姆吃桌子),这个句子的语法完全正确,三单的变形完全符合目的语的要求,可其语义却根本说不通,因此这样的句子也不能算是正确的。
3.3普通语言学方面
谈到一二元对立时,大部分的语言学家都认为这是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研究发展的结果。毋庸置疑,索绪尔在他的《普通语言学教程》一书中的确提到了语言和言语的二分法,并对此做出了较为全面地阐述。可事实上,很早以前研究梵语的部分语言学家们就已经开始探讨二者之间存在的关系了。公元七世纪的巴迪哈里完整了“spnota(内涵永久实体)”与“dhvani(外显即时表达)” 。其中“sphota”指的是抽象的语言原则,那些在口头或书面体上并没有实际展现出来但却在现实中长期存在的东西;“dhvani”指的是人们所观察到的真实的言语活动或者言语活动的结果。尽管对二者的概念没有解释的很明确,但是这二者的关系很明显指的是当今语言学所说的“语言”与“言语”的关系。
四.结论
印度语言学的冲击使得欧洲语言学大为改观,同时也是印度人尤其是那些梵语研究人员所做的贡献使得欧洲的语言学有了接下来的显著发展。不得不说,通过采用比较分析法对梵语与欧洲语言进行研究,使得欧美语言学越来越系统完整。总之,古印度语言学对现代欧美语言学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参考文献:
[1]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4(2011.12重印).
[2]徐志民,欧洲语言学简史,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8.
[3]裴特生[著]&钱晋华[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北京公司,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