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妇画像》中难以消解的婚姻危机

2017-04-26张雪丹

青年文学家 2016年36期

张雪丹

摘 要:《贵妇画像》中伊莎贝尔和奥斯蒙德建立在欺骗和利用基础之上的婚姻在两人不可调和的冲突和对抗中渐渐陷入绝境,潘茜的情节虽然拓宽了这桩婚姻的内涵,却无法从根本上缓解矛盾。小说开放式的结局让伊莎贝尔的回归充满未知的可能性,也突显了人物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冲突和对抗;开放式的结局;人物的价值和意义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6--01

《贵妇画像》是亨利·詹姆斯早期代表作,描写了年轻、富于幻想的伊莎贝尔在继承了一大笔遗产后落入好友梅尔夫人的圈套,错误地嫁给自私虚伪、冷酷无情的奥斯蒙德。这桩金钱婚姻给她带来巨大的痛苦,而她却因种种原因无法从中脱身,但也因此在磨难中成长,走向成熟。

在伊莎贝尔的三位追求者中,奥斯蒙德无论在身份地位,还是才华修养方面都处于劣势,但他却是唯一幸运地得到伊莎贝尔钟爱的人。沃伯顿勋爵遭到拒绝是因为伊莎贝尔既不愿融入特权阶级刻板、单调的生活,失去自由和独立的机会,也不愿坐享现成的安逸,接受别人安排的生活。当时的伊莎贝尔还未继承遗产,并不富有,能在财富面前保持尊严,需要很大勇气和决心。戈德伍德被拒绝是因为伊莎贝尔害怕他那如“踏着呼啸的海浪滚滚而来的激情”,他太过“强横”,温情不足,伊莎贝尔担心自己会很难独立于他,自由地生活。奥斯蒙德表面上看是三人中最不可能毁掉伊莎贝尔自由的人。他一无所有,却在谈话中装作清心寡欲,热衷艺术,别无他求,加上伊莎贝尔信任和仰慕的好友梅尔夫人对他的正面评价和推荐,奥斯蒙德顺理成章地占据了优势。此后他根据梅尔夫人的提示展开了符合伊莎贝尔心意的追求,渐渐控制了她。伊莎贝尔在心里不知不觉地把他理想化,以至于对所有的好言相劝都充耳不闻。奥斯蒙德有悖于大多数人的期望,这反而让伊莎贝尔对这桩婚姻抱有强烈的自信,因为它“违反了世俗的期待”。

婚后奥斯蒙德很快脱下道貌岸然的外衣,露出真实面目:他极度自私,惟我独尊,坚持成为家庭霸气的统治者,因为他并不爱伊莎贝尔,更讨厌她不同于自己的想法。而伊莎贝尔却在婚后表现出对传统观念的敬意,在她心中婚姻,就其本身而言,是一种“庄严可敬的形式”。她陷入这样一种矛盾之中:虽然不认同奥斯蒙德的做法,却不愿违背他的意愿;虽然两人私下争执不断,伊莎贝尔却从不公开表明与丈夫立场不同。在帕茜的婚事上,奥斯蒙德和梅尔夫人无耻地劝说伊莎贝尔利用与沃伯顿以前对她的情感来引诱他与帕茜结合,他们话语中对男女之间不道德情感的預设,以及对婚姻本身的不伦看法,让伊莎贝尔不寒而栗,也由此认清了他们的本质。她拒绝了沃伯顿以任何曲折的方式继续对她的追求,因为在她看来,“婚姻中的贞洁观念是一种无需多想的道德直觉”(毛亮,44),更何况这种微妙的婚外情还可能置帕茜于被利用的境地。

伊莎贝尔的婚姻没有不可避免地陷入绝境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帕茜对她的依赖,以及伊莎贝尔对母亲角色的承担。她们极为亲密,形影不离,对帕茜来说,这是对温情的依恋,而对伊莎贝尔,这意味着虽“不伟大”但“明白无疑”的责任。正是这种人际间真实而相互的情感和联系给了伊莎贝尔现实的存在感和独立、完整的人格,让她在婚姻的黑暗中得以生存下去。

帕茜的另一位追求者罗希尔是一个“品味不错但一无用处的绅士”,伊莎贝尔起初并不看好他,后来让她改变看法的是他对帕茜的一片真情,那是他唯一的“美德”,也是婚姻最重要的基础。只有经历过婚姻的挫折和磨难的人,才会平静而深刻地重新发现这一点。

帕茜的存在使伊莎贝尔的婚姻有了两代人的跨度,内涵也因此拓宽,但这无法在根本上解决婚姻的问题。更大的冲突来自伊莎贝尔去英国看望病危的拉尔夫,奥斯蒙德报复性地声称这将意味着他们的决裂,但伊莎贝尔依旧前往,与拉尔夫最后道别。回到“花园山庄”的伊莎贝尔又一次面临抉择:她可以留下,像拉尔夫建议的那样,远离那个万劫不复的深渊;也可以跟再次向她表白的戈德伍德私奔,重新开始生活。小说中伊莎贝尔最后选择回到罗马的家,这样的结局充满了争议和各种猜测,而对此作者詹姆斯始终没有做出明确的解释。

一种最常见的分析是伊莎贝尔临行前曾答应帕茜,她会回来,她的个性决定她必须履行承诺,而且只要她和奥斯蒙德的婚姻存在,她对帕茜就负有责任,这是道义上的要求。从情理上说,这应该是她回归的理由之一。无法否认的事实是,无论是伊莎贝尔还是与她在“花园山庄”重逢的至亲和友人,都无法明确地知道未来的生活之路是否平坦,而现实中又有谁可以逃避痛苦和伤害。回归未必是悲剧性的举动,也未必意味着伊莎贝尔要对奥斯蒙德顺从、屈服,成熟让人可以在危机中安身立命,也可以在黑暗中找到一条小路,让生命在逆境和陌生中探求。

参考文献:

[1]Desmond, John, Hawkes, Peter, Adaptation: Studing Film and Literature, McGraw-Hill Education. 2005.

[2]James, Henry. The Portrait of A Lady.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 2011.

[3]崔楠楠,“女性宿命的描摹 —— 解读《贵妇画像》众生相”,《电影文学》,2008(5):87-88.

[4]亨利·詹姆斯,《一位女士的画像》,项星耀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

[5]毛亮,《自我、自由与伦理生活:亨利·詹姆斯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6]孙雁,“电影《淑女本色》中伊莎贝尔的自由”,《电影文学》,2014(15): 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