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稻稻瘟病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2017-04-26韦仁权王东明

农家科技下旬刊 2017年3期
关键词:解决方法研究分析

韦仁权+王东明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农业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水稻稻瘟病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重点话题。本文对水稻稻瘟病的几个发生原因做出了分析,并进一步就如何防止该问题作出研究探讨。

关键词:水稻稻瘟病;研究分析;发病成因;解决方法

为了适应全球范围内的“绿色经济”的发展号召,提高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技术有着重要意义。在一定农学、生物学基础上建立相关数学研究模型中对实验区整体水稻的稻瘟病情况进行系统性的模拟运算,从而加强水稻稻瘟病检测以及防治技术的发展。

一、水稻稻瘟病技术研究的相关概述

稻瘟病是水稻最为明显、危害最大的疾病之一,主要表现在造成水稻产量大幅度下降,严重时减产40%~50%,乃使水稻无收成。这种现象在各地农田均有发生。患病水稻作物主要以叶部、节部的病理衰败最大,发生后有不同程度的减产,特别是穗颈瘟,严重时可导致水稻颗粒变白,收成全无。

二、水稻稻瘟病的发病原因概述

1.单一品种的大面积栽培。引起水稻稻瘟病的病原菌为兼性小种专化性寄生菌,不同的生理小种对不同品种的致病性不同。水稻对稻瘟病的抗性也因此被分为两种类型,即水平抗性品种和垂直抗性品种。具有水平抗性的品种对病原菌的各个生理小种均具有抗病性,但这种抗病性不强,因此在品种选育过程中经常会因其病症的点状发生而被淘汰,故具有水平抗性的品种较难育成。而具有垂直抗性的品种只对一个或几个生理小种有抗性,但这种抗性较强,在田间表现发病率极低。这种具有垂直抗性的品种刚育成时,能够侵染它的生理小种其实已经微量存在或很快经突变产生,当该品种大面积推广时,能够侵染该品种的生理小种得以大量繁殖并不断积累菌量,一旦环境条件适宜即可大面积发病,直接导致该品种抗病性的丧失,这也正是垂直抗性品种的致命弱点。如前所述,水平抗性的品种容易在品种选育时被淘汰,因此,目前在生产中应用的绝大多数品种都是垂直抗性品种,这些品种一旦被单一化大面积推广,极易造成抗病性的丧失。以辽宁省为例,2001年全省有40%的水田,均在选种当时表现高产抗病的品种辽粳454则当年大面积发病,导致全省水稻大幅减产。

2.适宜发病的环境条件。适宜的环境条件是稻瘟病大发生的直接因素,其中受温湿度、阴雨寡照的影响更大。当气温20~30℃、田间湿度90%以上、稻株体表水膜保持6~10h,稻瘟病容易发生。平均气温24~28℃,且有一昼夜以上饱和湿度,稻瘟病也易流行。水稻抽穗后遇到20℃以下低温侵袭,可减弱植株抗病力,一旦阴雨多雾,容易引起穗颈瘟流行。

3.过量偏施氮肥。过量偏施氮肥,容易导致植株幼嫩或徒长,植株抗病能力减弱,病菌因此易侵入。同时过量偏施氮肥,可能导致水稻个体、群体失衡,郁闭,为病菌繁衍发生营造了局部环境。

4.其他不良因素。如长期遮阴、过度密植、长期淹水等其它不良因素均可能加重病害发生程度。另外,如喷药不当或喷药后又遇降雨,导致药液淋失,防效甚微,病菌传播蔓延得不到及时有效控制等。

三、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措施

1.注重对适宜种植温度的选取。在进行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时要注重天气对种植情况的影响。低温种植会造成水稻的线粒体反应不充分,使得营养物质存储流失造成产量水稻育稻质量下降。日照减少同样会使水稻稻对自身光合作用的供能不足导致新陈代谢缓慢,淀粉产量少,水稻质量不高的情况。为了提高水稻产量需要在进行育稻时选择正确适宜的天气,并在一定条件下采用大棚育稻的方式,对光照、温度等进行合理控制,从而促进水稻生产质量的提高。比如某水稻种植基地,在春天较为湿润、气候温和的时候进行水稻育稻稻瘟病防治栽培,保证了栽培的适宜气候,同时保证了分量充足的光照,使水稻生长较为迅速,稻瘟病防治情况良好,产量高且质量较优秀。

2.对稻瘟病防治土壤进行规范化处理。肥沃优异的土壤对于水稻育稻稻瘟病防治有着重要的意义,能为水稻提高良好的生长环境并及时进行相关营养物质的输送,是水稻稻瘟病防治生长高产的基础。因此在进行水稻稻瘟病的防治应用时要注意对稻瘟病防治耕地进行松土、休整、耕翻等,使土壤能够为水稻提高更多的营养物质,加强水稻的生长过程调控,从而进一步刺激水稻育稻稻瘟病防治高产。安徽省某水稻种植基地在冬天快到之前对选取好的土质优良、土壤肥沃的稻瘟病防治土进行了部分休整,在进行深耕的基础上,该水稻稻瘟病防治培育基地将土壤沟壑浅翻处犁平,将体积较大的土块进行破碎处理,同时对土壤里的杂草进行了根除,防止杂草与水稻稻争夺养分。在进行了土壤的休整翻平后,该基地的水稻产量大幅度提高,质量得到了明显提升。

3.调整对病水稻的肥料施送结构。将田里淤泥抹在培育稻的田埂上能够给直接影响水稻生长状况,对水稻育稻稻瘟病防治株进行营养供给,因此需要对成分进行较为专业性的淤泥附着处理。在进行淤泥的配制中,除了直接将田中淤泥抹到栽培基地上,还应当以有机肥料为主要配制基础进行成分添加,辅以适量的钾肥以及磷肥,并加入适量的家禽、家畜圈里的废泥进行晒干水分蒸发处理,在播种前一个月实践左右对淤泥进行腐熟氧化反应处理,使水稻根茎的营养物质进行充分反应,并保证根茎处在一定湿润程度内并封上薄膜进行隔绝处理,防止肥料风化、营养流失等情况出现,在进行一定温度下的保存处理,使得成品水稻根茎具有湿润输送,并且具有一定的柔软度的特点,从而在充分供给养分的同时保护水稻稻瘟病防治稻,其主要的作用还是有效地吸附成熟稻瘟病水稻的种子,保证了稻瘟病水稻的繁衍,使得播种的稻种都能正常生长发育,同时还可保证其不发生烂种的情况。这种措施大大提高了水稻成活率,确保了水稻的良好生长情况,实现了水稻覆盖率增加,因此有效防止了瘟病。

4.合理水稻种植结构。在进行种植时应当均匀地把种子撒播在抹过淤泥的田埂上,整个育稻程序结束。只待后期的稻木的田间除草管理了。在种植过程中应当选取合适的种植间距进行稻种投放,保证桤木稻的根部能进行充分的营养吸取,并使阳光利用率达到最大程度。一般应根据种植具体数目以及土壤面积进行综合考察,从而得出合理的种植密度。因为利用田埂坡面育稻,不占用耕作面积,同样可以种植粮食,只是相当于粮稻间种,省去了稻圃地的租金,另外用工少,因为育稻程序简单,梯田田埂常年潮湿,不需要浇水,除草简单,只需要砍一次草,因为育稻初期气温低,稻比草长的慢,待草长到50-60cm时,稻木只长1-2,cm,用刀砍草不伤稻,随着夏季的到来,气温升高,稻木比草长得快,慢慢的草就自然死亡,不需要再除草,这样通过合理种植水稻结构,大大降低了稻瘟病的发病率。

四、结语

水稻稻瘟病技术研究对于促进中国农业事业进一步发展有着积极意义,因此在进行水稻稻瘟病技术研究的过程中应当本着经济、环保、科学的原则,强化对水稻稻瘟病防治力度。

参考文献:

[1]付文君,关志坚.伊犁河谷地区水稻稻瘟病的发生原因及综合防治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3-03-20.

[2]段会仙,兰绍清.温凉区水稻稻瘟病发生危害特点及防治对策[J].云南农业,2014-05-06.

[3]陈彪,宗海平,朱悅,等.大丰市机插秧水稻稻瘟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4-07-03.

猜你喜欢

解决方法研究分析
新时期我国商业银行转型发展研究
校园网络安全的体系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农村移动网络覆盖探讨
针对回转式空气预热器漏风问题解决方案的研究
浅谈广电光纤通信接入技术
关于变压器高压试验技术的研究分析
高职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