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风景区规划》课程教学改革探寻

2017-04-26张华英谭丽

课程教育研究 2016年13期
关键词:改革教学

张华英+谭丽

【摘要】本论文从《风景区规划》现在的教学目的和任务入手,通过对上课方式以及内容进行分析,找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关的改革意见,希望通过对本课程的上课方式以及课程安排等的调整,让本门课程的内容更丰富,也让课程内容和实际更加贴近。

【关键词】风景区规划 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7-0241-0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也越来越高,各类风景区怎么样才能在保护的基础上又能满足人们的旅游需求,风景区规划在此时就体现出了巨大的价值。《风景区规划》课程针对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生,在教学中应该切合实际。

一、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

通过本课程规划设计,在掌握风景区规划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識的基础上,能灵活应用所学的知识,综合协调处理各构成景观要素,突出景观特色,强化规划的整体观念与主题观念,重点学习规划的程序、内容和方法。

本课程是一门集科学、艺术、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通过理论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明确风景区规划设计的实质和要点。结合经典案例分析、参观学习和课程设计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论的理解,提高规划设计的基本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完本课程后,学生应具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生态、游憩与景观为原则,较为熟练的处理风景区资源规划设计。

二、课程的上课方式及考核方式

1.在上课时,采用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方式,教师先讲理论,再让学生分组,以学校周围的某一处风景区为例完成每次课的作业,最后以PPT的形式分组进行汇报,期末把所有的资料整理成一套完整的风景区规划,打印提交。

2.考试采用平时成绩加期末成绩结合。平时成绩包含平时的考勤和作业,占30%,期末考试主要以理论为主,占70%。

三、上课内容

本门课程选用的教材是许耕宏和马聪编著的《风景区规划》,按照循序渐进的方式,内容有:风景名胜区的相关概述,风景资源的分类,第风景资源的调查和评价,风景区规划纲要,风景游赏规划,典型景观规划,游览服务设施规划以及保护培育规划等。

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时间安排

本门课程是安排在大四上学期,学生面临考研究生和找工作,因此上课出勤率不是很好。

2.教学条件有限

学校对本专业的硬件设施不完善,图书馆相关资料极少,学生的教学经费几乎没有,想要出去调研只能学生自费,很多学生不愿意出这笔费用,因此限制了教学的方式。

3.考核方式太死板

采用传统的试卷考核和平时考勤等的成绩,期末的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

4.上课方式太单一

本门课程实践性比较高,应该多出去实地调研考察等,但是限于各种因素,只能采取课堂教学的方式。

5.学生知识面窄

在教学中,很多常识性的问题学生都不知道,课堂上还要花时间去讲解一些基本的知识,显示了应试教育下学生的知识面的狭窄性。

五、改革建议

1.尽量把课程安排在大四之前或大四第一学期的前半段,并强化学生的到课率,对确实不能来上课的学生要求自学和练习;

2.加大专业硬软件的投入。硬件上,加大实验室以及图书馆等的投入;软件上,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类教研活动和培训,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使教师素质能得到各方面的提高,并让教师能够了解到学科前沿知识以及得到在该领域的国内外的第一手资料。

3.采用多种形式的考核方式,除了常规的试卷考核外,还可以加上平时的成绩,如课堂上鼓励学生来讲,教师讲了基本内容后,让学生下来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内容的补充和拓展等,对于做得比较好的学生,可以采用加分的奖励。

4.鼓励学生参加各类讲座,也可以邀请行业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座和交流,让上课教师和学生获得最新的行业动态,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5.加大实践的比例。本课程带有一定的实践性,应该多去各风景名胜区或正在施工的项目地进行现场考察,让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知识才能更加稳固。

6.多种上课方式结合,可以采用传统上课方式和其他上课方式结合,鼓励学生上台讲解相关知识点的拓展以及案例,到项目地现场教学等。

六、总结

《风景区规划》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在把握好学科前沿的基础上,对相应知识点做好相关的案例讲解,以便学生理论和实际的结合运用;对教师的课堂把握、课堂上课形式等做出相应建议,以期为该课程的改革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作者简介:

张华英(1981.9-),女,汉族,四川泸州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设计艺术。

猜你喜欢

改革教学
改革之路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改革创新(二)
瞧,那些改革推手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
初中50米迎面接力跑教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