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土壤墒情监测预报技术
2017-04-26郭淑珍
郭淑珍
[摘 要]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要获得高速进步就要积极应用土壤墒情监测预报技术,本文通过对实际操作进行分析、阐述做好土壤墒情监测预报技术及运行流程。同时,提出了网络信息技术对土壤墒情监测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土壤墒情 监测预报 流程
[中图分类号] S15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12-0097-01
1 案例分析
本文将福安市农田土壤墒情监测为例,本周期监测时间为2016年11月25日,据气象部门预报,未来三天以小雨转多云天气为主,最高气温17℃,最低气温7℃ 。对福安市5个土壤监测点进行监测,第一,潭头镇富罗坂村基础作物为茶叶,生物处于休眠期,0-20cm土层自然含水量为17.22%、20-40cm土层自然含水量为18.96%,0-20cm土层相对含水量为84.87%、20-40cm土层相对含水量为93.45%,土壤墒(旱)情评价为0-20cm等级为水分含量过多。第二,城阳镇仙岭村基础作物为茶叶,生物处于休眠期,0-20cm土层自然含水量为18.01%、20-40cm土层自然含水量为19.64%,0-20cm土层相对含水量为88.76%、20-40cm土层相对含水量为96.80%,土壤墒(旱)情评价为0-20cm等级为水分含量过多。第三,穆云乡下逢村基础作物为茶叶,生物处于休眠期,0-20cm土层自然含水量为16.64%、20-40cm土层自然含水量为17.46%,0-20cm土层相对含水量为82.01%、20-40cm土层相对含水量为86.05%,土壤墒(旱)情评价为0-20cm等级为水分含量过多。第四,溪柄镇溪柄村基础作物为葡萄,生物处于休眠期,0-20cm土层自然含水量为16.22%、20-40cm土层自然含水量为17.42%,0-20cm土层相对含水量为79.94%、20-40cm土层相对含水量为85.86%,土壤墒(旱)情评价为0-20cm等级为水分含量适宜。第五,湾坞镇炉山村基础作物为葡萄,生物处于休眠期,0-20cm土层自然含水量为15.90%、20-40cm土层自然含水量为17.01%,0-20cm土层相对含水量为78.36%、20-40cm土层相对含水量为83.83%,土壤墒(旱)情评价为0-20cm等级为水分含量适宜。监测结果表明全市5个土壤监测点(0-20cm)相对含水量平均值为82.79%:同比增4.41%,环比增5.03%。
2 土壤墒情监测预报技术运行流程
2.1 墒情监测工作要点
首先,要针对具体问题进行集中处理,开展基本情况调查,主要包括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土壤类型、种植制度、灌排条件、地力等级、产量水平等情况,并且要集中测定不同层次土壤质地、容重、田间持水量等指标,针对具体参数进行集中归档,建立监测点档案。另外,在运用土壤墒情监测预报技术的过程中,也要建构完整的监测指标,具体参数如下:其一,土壤含水量。要对0-20cm层次、20-40cm层次、40-60cm层次以及60-100cm层次进行数据分析和集中收集,特别要注意的是,0-20cm层次和20-40cm为必测层。而针对刚处于播种出苗时期的田间,要加测0-10cm土层。其二,气象因子测定,主要对降水、温度等因素进行集中测定。其三,干土层厚度和灌溉情况进行数量级的测定。除此之外,还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对淹水深度、排水状况、田面开裂等情况进行集中测定。
2.2 建立墒情监测网络体系
在推进网络体系建立过程中,要借助信息技术的“实时感知-智能决策”功能,对用水量、肥料用量、农药用量等参数进行集中分析,以保证其达到最佳使用效率,节约能源。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提高墒情监测管理水平,快速掌握各地墒情动态信息,及时科学指导灌溉生产,避免或减少旱灾造成的损失。并且,要针对核心技术、传感器测量精度以及产品稳定性项目进行集中分析和综合处理,确保核心专利、标准、技术、设备不受制于人,必须尽快由政府层面主导开展技术研究。
2.3 建立工作制度
在工作开展过程中,相关部门也要针对具体问题进行集中处理,制定工作计划和管理制度,严格布点、监测、汇总、分析、评价等工作程序。积极运行有效的测评标准和獎惩机制,逐步实现墒情监测工作规范化、标准化和程序化。
2.4 强化技术方法创新
在技术创新方面,主要从三方面着手进行系统化分析,其一,地面实际测量。其二,远程遥感估算。第三,仿真模型估计。要通过技术结构对土壤水分变化的因素进行统筹管控和系统化分析,尽管目前我国相应技术还存在一些缺陷,但是,无论是在建立墒情预报模型的过程中,还是在对成本以及运行效率进行评估的过程中,都需要对土壤湿度的仪器进行深度研究,借助土壤墒情模型与仪器测量湿度值之间的有效配合,保证整体节水灌溉项目的有序进行。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土壤墒情监测预报技术的过程中,要从地区实际出发,集中升级项目优化措施和管控结构,进一步建立切实有效的技术研发模型,积极探索节水工作的优势和运行措施,充分结合网络资源,建构完整的发展框架,为土壤墒情监测工作高效、及时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小涛,黄诗峰,宋小宁等.卫星遥感结合地面观测数据的土壤墒情监测分析系统[J].水利学报,2013,44(z1):116-120.
[2]陈天华,唐海涛.基于ARM和GPRS的远程土壤墒情监测预报系统[J].农业工程学报,2013,28(03):162-166.
[3]贾科进,王文贞,杜太行等.基于ZigBee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土壤墒情监测系统[J].节水灌溉,2014,19(03):69-71,74.